请选择 目标期刊

幻觉、记忆与疯癫——格非“江南三部曲”的精神演进 下载:59 浏览:382

姜晓梅 《中国文学》 2020年7期

摘要:
"江南三部曲"中,格非的精神开掘愈发深邃。对人的精神隐微的细致思考和精致展现一定程度上建构起独具个性的历史哲学、历史诗学。从初遇革命的迷蒙、懵懂,到义无反顾地追寻理想的生活,再到在现实的种种颓败景象中幻灭。革命者在幻觉、记忆、分裂、疯癫的精神演进中,完成了对乌托邦幻梦的告别。

王方晨《老实街》中的道德书写 下载:48 浏览:388

张艳庭 《中国文学》 2020年1期

摘要:
作为一部诞生于加速社会中的城市题材长篇小说,《老实街》聚焦于一个传统基层街区,书写了它独特的空间、历史、文化与道德。小说一方面书写了现代性的交换价值对传统道德的侵蚀,另一方面又呈现了传统道德的问题和解决现代社会中种种关系的无能为力。这种辩证的书写,揭示了传统道德与现代性之间复杂的矛盾,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超越立场,呈现出了一种建设性的思考:真正的道德并不是一种地点本质主义的产物,而是一种建立在差异基础之上的主体间性的积极的建构。

论先锋小说“历史叙述”的文学价值和局限 下载:68 浏览:397

苏鹏1,2 《中国文学》 2019年8期

摘要:
先锋小说中的"历史叙述"与新时期以来的"历史叙述"迥然有别。独特的童年经验、荒诞化以及潜意识化的艺术表达,使先锋小说为历史书写提供了全新的"世界图式"。同时,先锋小说的"历史叙述"存在着"类型化""私人化"的写作倾向,无形中成为限制先锋作家超越自我的艺术瓶颈。如何通过提升私人经验,走向更为宽阔的叙事空间,增强写作的精神承担能力,是先锋作家要解决的最重要的现实问题。

新世纪女性历史小说论 下载:52 浏览:368

刘婧婧 《中国文学》 2019年7期

摘要:
新世纪的女性历史小说写作,与"十七"年对男性主体的依附、新时期以来对男权的批判不同,呈现出开放、理性、多元的历史理念与创作风格,表现为既可以表达女性的性别生活与生命体验,同时又可以展现广阔的外在社会人生与现实世界的内容。从女性作家的家族小说、个人成长小说以及后革命历史小说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创作的转变,它代表了女性文学发展的新方向与新的可能的途径。

路遥文学的“常”与“变”——从“《山花》时期”而来 下载:47 浏览:397

杨辉1,2 《中国文学》 2018年6期

摘要:
作为路遥写作的"前史","《山花》时期"既属开端,亦在多个层面奠定了路遥的文学观和世界观的基本面向。路遥在1980年代之后的反思与变革,属此一时段所开启之思想及写作理路的自然延伸而非超克。换言之,诸多文学史家所指陈之"新时期"与"十七年"及"文革文学"间"根本性"之"断裂",在路遥文学中并未发生。"《山花》时期"之写作路向及其在改变个人命运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路遥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现实考量。在新时期文学转型阶段的反思热潮中,路遥多方权衡后仍坚守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并在此一传统所依托之思想资源中展开其对"新时代"的"新人"命运的深度考索。其"变"与"不变",均蕴含着文学与时代、意识形态和现实、个人命运和共同命运等有待深入探析的重要论题。

刘绍棠乡土小说的侠文化解读 下载:59 浏览:384

陈夫龙 《中国文学》 2018年1期

摘要:
刘绍棠乡土小说以通州作为主体叙事空间,在刚柔相济的侠义叙事中,构建了一个快意恩仇、自由自在的民间江湖,塑造了一系列勇武任侠、多情重义的侠者形象,彰显出豪气干云、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精神,形成了汪洋恣肆、健劲峭拔的艺术风格。他的侠义乡土文学的艺术建构,不仅拓展了乡土文学的表现领域,深化了乡土文学的精神内涵,而且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刘绍棠对故乡风土人情的诗意描摹和对侠者形象的激情书写,离不开他的原发于大地民间的侠义情怀。而这种侠义情怀,正是刘绍棠执著于侠义书写、构建诗意民间江湖的精神动力。

苏童《河岸》历史书写的新探索 下载:47 浏览:336

姜晓梅 ​ 《文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河岸》显示了苏童面对历史的某些新变化。在《河岸》中,苏童不再把历史一味虚拟化和审美化,也一改往日面对历史时的那种或沉醉于记忆过往,着力展示伤痛的成长过往;或深陷于梦幻狂想,重新书写历史故事,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而是直面历史,以较多理性思考而非诗性感悟的方式,在一个完整的历史情境中,以理性思考的力量推演出诸多突发性因素的合力下,人性的种种情状以及历史与人物命运的复杂纠葛,在绵密的能指和超量的表达中,揭示出历史本身无所指的虚无本质,并在对荒诞的反讽中,给予人以深切的悲悯和关怀。

代言式底层文学写作的叙事缺陷与文学症候——以《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为例 下载:46 浏览:344

张艳庭 ​ 《文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作为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广受好评之余,它也集中呈现了诸多代言式底层文学写作的问题。从其上帝般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独白型的叙述结构,新闻化的片断堆砌,以偶然推导必然的因果逻辑,仓促的叙事闭合等叙事特征方面考察,可以看到《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过于注重社会关怀的表达,却缺乏足够的个体关怀,削弱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进而削弱了小说的文学价值。

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陈彦兼及现实主义赓续的若干问题 下载:79 浏览:481

杨辉1,2 ​ 《文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以《西京故事》《大树西迁》《装台》《主角》为代表的系列作品呈现出陈彦统合柳青以降之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以及中国古典传统的重要特征。既坚守现实主义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在具有复杂寓意的"总体性"的宏阔视域下肯定性地回应时代的精神疑难,亦着力于塑造与"新时代"相应之"新人"形象,以充分发挥文学作为社会实践重要一维的经世功能。而其所依托之思想及审美资源,亦不局限于"五四"以降之现代传统,而有以古典思想为核心,兼容现代传统的会通古今中西的独特用心。因是之故,在古今贯通的大文学史视域中观照陈彦及其创作,且以历史化的方式重新激活现实主义文论话语的理论效力,不惟可以丰富当下文学的史性叙述,亦可为现实主义传统的赓续提供若干重要的经验。而对"新时期"以降之文学史"成规"及其知识谱系和意识形态的先验批判,是有效阐释现实主义重要一脉之当下可能的先决条件。此亦为接续"未完成"的社会主义文学传统的题中应有之义。

21世纪台湾女性散文创作的新变 下载:88 浏览:477

方忠1 刘秀珍2 ​ 《文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21世纪以来的台湾女性散文创作,在主题和艺术方面呈现出繁复多变的风貌,确立了清醒的女性主体意识。女性散文作家或以家族史、生命史书写方式彰显女性意识,寻求身份认同,或赋予旅行文学以新内涵,注重"内心风景"的描绘,或以"漫游者"姿态书写都市景观,从散漫的感性出发提炼哲学思索;在散文主题与艺术书写方面体现了承继中的新变,呈现出后现代文化特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