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老年用户的数字化产品行为设计策略研究 下载:55 浏览:392

杨旸 李怡 张金诚 《设计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为了研究老年用户对数字化产品的接受程度和使用需求。利用行为设计的方法分析了老年群体对数字化生活的需求。提出了针对老年群体的数字化产品行为设计策略。该策略可以吸引更多的老年人使用数字化产品,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社会。

赖特与柯布西耶设计思想横向对比研究 下载:55 浏览:343

常以彬 姬春炎 《设计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弗莱克·劳埃德·赖特、勒·柯布西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被称作"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他们在其设计生涯中都提出了自己的设计观点。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赖特和柯布西耶同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横向对比,从设计理念、形式美规律、空间布局形式等方面归纳概括出其设计思想的异同。探索总结现代主义建筑的时代精神及其特征,同时,以期对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有所启迪。

生态美学的情动转向——兼论生态美学的合法性 下载:41 浏览:429

张惠青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摘要:
情动转向遵循从斯宾诺莎的"情动的起源和性质",到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感动和情动的组合体",再到加塔利的"变异的感动和情动"的思想脉络。变异的感动和情动从人类知觉的核心处将生态美学引向生成论,以一种全新的时间观(延绵的时间)、身体观(无器官身体)和事件观(降临事件),通过生成—他者开启了生态美学的潜在生态学面向。生成论视角下,人类的审美感知系统一分为二:变异的感动和情动逻辑下的审美创造模式,从先验的无意识层面在审美感知中获得优先权,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感的美感经验,将生态审美引向康德美学的"审美无功利",经由生成—他者使生态美学走向"因爱而美",从而使所有物种的生态公平成为可能;一般性感知逻辑下的审美再现模式,以生态知识和生态伦理等功利因素为基础助益于生态审美感知,从而确保了生态审美中生态价值的获得,将生态美学引向"因智而彰"。情动转向使生态美学走向一种伦理美学范式,它化解了"生态—审美冲突",赋予生态美学以美学自律和作为独立美学学科的合法性,并最终使生态美学走向一种面向后媒体时代的"分形的本体论"。

宗教文化风景区植物造景分析——以济南灵岩寺风景区为例 下载:55 浏览:367

李成1.2 陈菁菁2 韩建军2 吴佳怿2 《林业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本文以济南灵岩寺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对宗教文化风景区进行概述,分析了灵岩寺风景区植物选择、规划布局、植物配置及禅意空间的营造方法和特征。

宗教文化风景区植物造景分析——以济南灵岩寺风景区为例 下载:57 浏览:368

李成1.2 陈菁菁2 韩建军2 吴佳怿2 《林业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宗教文化风景区植物造景分析——以济南灵岩寺风景区为例

济南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方法研究 下载:57 浏览:367

尚红1 龙雨彤1 李炎朔2 王美惠1 《林业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本文从生态修复入手,介绍了济南破损山体生态修复3种常用植物及5个生态修复工程实例,为其他相似的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并行·共生·交融——中世纪欧洲与传统中国宗教建筑空间研究 下载:94 浏览:508

洪帆 王海波 《中国建筑》 2019年2期

摘要:
中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处在宗教文化盛行的时期,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文化并行发展,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下发展出不同的建筑形式。该文从巴西利卡式、罗马风和哥特式建筑三个典型的中世纪建筑风格为主线叙述了欧洲宗教建筑空间的演变过程。并以明堂建筑及佛教建筑为代表阐释了中国建筑的空间序列。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宏观比较,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内涵与表达,并通过这一时期建筑元素的分析,对当今中西方建筑及其文化领域的交融有所启示。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