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浅析舒伯特中提琴《a小调奏鸣曲》——以第一乐章为例 下载:92 浏览:493

徐鹏辉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舒伯特,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维也纳古典主义传统与浪漫主义传统之间的紧密联系。他在继承与发扬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旋律亲切、质朴、优美又带些忧郁感伤的色调。本文通过对《阿佩乔尼a小调奏鸣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及演奏风格的剖析,进一步深入阐述这首奏鸣曲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力,让演奏者有更深沉的情感体验。

穆钦斯基《六首前奏曲》(Op.6)和声分析 下载:92 浏览:496

李晓婧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穆钦斯基是20世纪美国作曲家,《六首前奏曲》是他的早期作品,乐曲将传统曲式结构与现代和声技法相融合,表现出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文章从纵向、静态的和弦结构以及横向、动态的和弦进行为分析对象,探究和声语言,结合"语境"对其进行分析与归纳。

化蛹成蝶——古典萨克斯从初级演奏到专业演奏的蜕变 下载:90 浏览:497

高新周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当今社会人们对音乐并不陌生,而萨克斯在中国来说也可以算是家喻户晓,由于它外形的特点比较突出,音色独特优美,吸引了许多爱好者对它的痴迷与研究。但是中国萨克斯的研究者水平参差不齐,演奏技巧差别较大,要想演奏好古典萨克斯,就需要从基本功抓起,循序渐进地围绕萨克斯由浅入深的进行学习。本论文主要阐述了刚步入大学学习古典萨克斯演奏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主要遇见的几种问题,和循序渐进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明晰古典萨克斯演奏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化蛹成蝶。

乡村振兴中多维度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实现 下载:24 浏览:292

田川流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当代乡村存在多维度文化,包括观念文化、公共文化、产业文化、审美文化等。多维度文化出现各种衍变,既影响其他文化,同时也受其他文化的碰撞与制约。当下人们在认知上存在一定误区,认为乡村文化建设主要属于娱乐性、文化经营性活动,忽视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地位,将文化建设与乡村农业产业相分离,片面追求文化建设的速度和声势。实现多维度文化的有机协同,应当做到促动多维度文化的内在和合与外部链接,推进多维度文化的交叉互渗与相互掣制,强化多维度文化间的互补互助与同兴共赢。

国家剧院:当时与当下 下载:26 浏览:310

马文·卡尔森1,2,3 桂菡4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国家剧院的概念根源于民族主义思想,戏剧始终同争取民族和语言独立息息相关。艺术对于建立国家的自我形象至关重要,建立国家剧院,是人们的艺术愿景、社会关怀以及浓郁的民族自豪感的体现。国家剧院是提高戏剧艺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给民族戏剧文学注入新的动力,使戏剧达到一定高度或达到完美的程度,树立新文化、新语言、新政治的重要场所。国家剧院用戏剧鼓励表达人们对新型民族文化的愿望,是民族意识的警钟,是民族精神、民族语言的守护者,是我们辉煌与悲伤的过去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命运的使者。尽管目前欧洲对于民族主义的热情有所消减,但人们不排除建立国家剧院的可能性,因为国家剧院是象征国家独立的"文化纪念碑"; 20世纪90年代组织的欧洲剧院联盟,该联盟目前缔盟了许多国家剧院,更能代表他们的利益与方向。

正似我们借来的人生:在皮尔森的舞台上——第26届国际戏剧节的东欧戏剧 下载:34 浏览:297

卡莉娜·斯蒂芬诺娃1 桂菡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若是用一句话概括第26届国际皮尔森戏剧节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分寸得当,毫无废话,诚实正直"。《伊利亚特》掀开我眼前隐形的窗帘,让我进入肉眼所看不见的领域,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得以洞察非物质的世界,洞察看似唯一的物质世界与生活的本质。《人走后的房间》运用声音在戏剧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让人得以一窥惊人的深刻哲学与无限的精神境界。《摹仿生活》在舞台上所创造的不同寻常的形象与丰富的感官体验,让作品成为一封正在发出求救信号的电报,而我们所有人,都是这封电报的收件人。戏剧节的喜剧类作品堪称典范,它让我们既能从笑声中获得活力又可以通过它来武装自己,这就使得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是选择面对而非选择逃避。

从性别政治谈曹禺早期戏剧观念 下载:38 浏览:396

段沛1,2 《当代艺术》 2019年12期

摘要:
在中国社会男权制度的影响下,文艺创作中女性的生存困境一直是不能规避的现实问题。曹禺早期的戏剧作品蕴含着鲜明的性别政治叙事特征。他将叙事视角放在女性角色身上,通过展现女性人物的生活状况,反映女性心灵的压抑与苦闷;又依靠人物关系与空间属性的变化,表现女性人物独立的品格与不屈的意志,赞扬她们为追求自由而勇于反抗的精神。

也论印象派绘画的现象学意义 下载:61 浏览:375

张晓东 《当代艺术》 2020年5期

摘要:
把印象派绘画与胡塞尔现象学联系起来,从哲学的角度解读印象派绘画的意义,能够为理解印象派绘画的文化意蕴提供一种有益的路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印象派绘画理解为现象学哲学在绘画领域的翻版。现象学推崇的本质直观并非印象派践行的感性直观。实际上,印象派画家的创作理念更接近经验主义和印象主义,而非现象学。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