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EM38-MK2的南疆干旱区表观电导率反演土壤水分研究 下载:86 浏览:484

齐威 刘新路 吴家林 冯春晖 王佳文 迟春明 彭杰 《中国土壤》 2020年5期

摘要:
土壤水分含量是农田进行定额灌溉的基本参数,南疆地处干旱区,土壤水资源稀缺,实现田间定额灌溉更利于充分利用土壤水分。EM38-MK2快速和高效获取土壤水分含量数据,适时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可成为农田精准灌溉的重要途径。用EM38-MK2测定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不同程度盐渍化区域土壤0~0.75 m和0~1.5 m的表观电导率,结合同步采集的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土壤剖面剖面及室内测定含水量数据,对比三个不同盐渍化程度表观电导率反演土壤含水率模型精度,比较分区模型和全区模型的反演精度,分析土壤盐分含量对反演土壤含水率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用EM38-MK2对土壤含水率反演效果在轻度盐渍化表现最好,中度盐渍化次之,重度盐渍化较差。不同深度土层的分区模型精度均高于全区模型精度,分区模型R2为0.73~0.88,RMSE低于全区模型,全区模型各层的RPD均低于1.5,不具备预测能力。土壤盐分含量对土壤水分的反演有影响,并且随土壤盐分含量的增加,反演精度下降。

基于地表温度的干旱平缓区土壤属性制图 下载:71 浏览:491

王俊雅1,2 刘峰1 宋效东1 李德成1 杨金玲1 张甘霖1,2 《中国土壤》 2019年3期

摘要:
环境变量是数字土壤制图的重要支撑。在平原等地形平缓区,地形、植被等易于观测获取的环境变量与土壤条件的协同程度通常比较低,难以用其推测土壤空间分布。如何探索开发新的环境协同变量是平缓地区土壤制图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不同的土壤条件往往具有不同的热量过程和特征。基于这一点,本文探讨了遥感获取的地表温度能多大程度上揭示土壤条件空间差异的问题。选取西北干旱区的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平原为研究区,基于MODIS传感器获取的地表温度资料和野外土壤调查样点,一方面对地表温度和土壤多要素属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建立随机森林模型对土壤有机碳、砂粒与粉粒含量进行空间推测制图,采用留一交叉法验证制图精度,并比较了仅用地形变量或地表温度变量、地形变量加上地表温度变量三种变量组合方案的土壤制图效果。结果显示,地表温度变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质地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地表温度可解释研究区土壤条件空间变异的33~40%,其中,有机碳为41%,粉粒含量为37%,砂粒含量为33%。这表明,地表温度变量能够较大程度上有效地揭示土壤条件的空间差异,这为进一步对地表温度数据进行提炼,研发更为有效的环境变量,提高平缓区数字土壤制图的准确性提供了基础。

旱区集雨种植方式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87

刘宏胜1,2 吴兵3 高玉红4 崔红艳5 李映2 牛俊义4 武江燕2 南炳江6 《中国土壤》 2018年5期

摘要:
水分是限制西北黄土高原旱区春小麦增产的一大瓶颈,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有限降水的生产潜力,实现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是该区春小麦高产高效种植的关键所在。试验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露地穴播为对照,分析了3种不同集雨覆膜种植方式(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对麦田耗水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促进春小麦增产和提高降水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春小麦全生育期,覆膜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明显高于露地穴播处理53.35 mm,以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处理的土壤贮水消耗量最多,较对照处理显著增加了49.78%,而其他两种覆膜处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覆膜处理的春小麦总耗水量差别不明显,但显著高于对照处理5.23%。覆膜种植增加了春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阶段的耗水,此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比例均最大,平均分别为124.49 mm和46.25%,而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处理在此阶段的耗水量最高,显著高于露地穴播处理21.33%。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处理分别可使春小麦增产21.08%、21.92%和9.64%。3种覆膜栽培方式下以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处理,二者显著高于对照处理15.36%和13.24%,而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处理的最低,与对照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可见,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和垄作两种集雨覆膜栽培模式均可以实现旱地春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但还需要进一步筛选适合西北黄土高原旱区春小麦高产稳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两种再分析资料对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模拟的影响 下载:43 浏览:381

付旭东1,2 李龙燕1 王金艳1 谭子渊1 常伟2 王明2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5期

摘要:
利用耦合了Shao04起沙参数化方案的WRF/Chem模式对2014年4月22~25日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次沙尘天气进行了模拟,基于ERA-Interim和NECP-FNL两种再分析资料,探究了WRF/Chem在不同再分析资料提供初始场和边界条件时对沙尘天气的模拟能力,并分析了两种再分析资料对模拟结果影响的主要原因。总体来看,WRF/Chem在两种再分析资料提供初始场和边界条件时,均能较合理的模拟出主要的起沙区域、沙尘强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沙源地附近和下游地区各个站点模拟的PM10浓度时间变化特征与观测结果也较为吻合。但相比较而言,对西北地区此次沙尘天气过程,从沙尘的空间分布、沙尘浓度、垂直沙通量和地面各代表站点PM10浓度变化等方面的模拟结果来看,NECP-FNL数据为模式提供初始场和边界条件时要优于ERA-Interim数据的结果,这主要与NECP-FNL数据在WRF/Chem模式中能相对较好的描述起沙过程中摩擦速度的量值有关,从而使得模拟的沙尘区域、强度和垂直沙通量更为合理。

运用MODIS对我国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情况监测与评估研究——以2009~2010年遥感数据为例 下载:53 浏览:452

张小强1 冯彬1 王云燕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1期

摘要:
文章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反演的干旱胁迫指数(DSI)来监测我国西南地区2009~2010年极端干旱的持续时间、发生强度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而评估DSI的干旱监测能力,并验证其精度。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期间遭遇了极端干旱。作物受灾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其中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面积占总面积的20%、12.7%和13.2%。空间分布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部地区均遭受了持续干旱,干旱期间强度从轻度到极端。将DSI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以评估DSI的监测结果。结果表明:DSI与SPI的变化趋势在时间尺度较为一致,DSI和时间尺度为3个月的SPI的相关性系数最高(r=0.58),农业气象干旱的监测资料也验证了这一点。研究表明,DSI具有监测我国西南地区或全球其他类似地区极端干旱的能力。

干旱胁迫下白沙蒿P5C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64 浏览:471

周利霞 王铁娟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确定白沙蒿在干旱胁迫下起渗透调节作用的脯氨酸合成基因P5CS的生物信息学特征。[方法]对白沙蒿进行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40%及30%的干旱胁迫处理,再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不同胁迫处理下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筛选显著上调表达的P5CS,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P5CS对白沙蒿的抗旱性起调控作用,该基因序列全长为3 061 bp,包含长为2 145 bp的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714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 12、分子式为C3403H5539N965O1042S16、分子质量为77 157. 21 k Da,为亲水性蛋白,其序列同源性与黄花蒿最高,为93%。二级结构组成中α螺旋占的比例最高(40. 62%),无跨膜结构,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结论]在干旱胁迫下,白沙蒿脯氨酸合成基因P5CS通过显著上调表达,参与了白沙蒿的抗旱调控。

甘蔗调控相关MicroRNAs的研究进展 下载:76 浏览:494

程琴 朱鹏锦 吕平 谭秦亮 庞新华 周全光 卢业飞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MicroRNAs(miRNAs)是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时发挥重要的监管作用。甘蔗高度多倍体和基因组特异性导致其相关代谢具有复杂的调控机制,而调控途径涉及许多基因、转录因子和不同内别的RNAs:siRNAs和miRNAs。该文主要论述miRNAs在甘蔗干旱胁迫、其他非生物胁迫、生物量相关特征及糖代谢途径中的表达调控机制。

西北干旱绿洲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实践探索——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 下载:24 浏览:260

孙青林1 康凯2 李铭3 《中国城镇》 2019年10期

摘要:
甘肃省张掖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从战略指引和问题导向出发,落实发展目标与战略,解决城镇空间拓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初步划定了全域市级开发边界。本文从以上实践经验出发,预判甘肃省河西地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可能面临的五类难点,并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层级框架与技术体系入手,在省市联动、科学支撑和政策设计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

中国树花可培养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76 浏览:505

菲尔则娜·艾尔肯1 靳文婷2 帕孜来提·拜合提1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了解中国树花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分离培养中国树花内生真菌,对内生真菌的菌落、菌丝和孢子进行观察并结合r DNA-ITS序列的PCR扩增测序,对获得的ITS序列通过Gen Bank数据库搜索同源序列并进行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从中国树花中分离得到可培养内生真菌51株,分属4纲、5目、7科、12属,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 sp.)和曲霉属(Aspergillus sp.)总相对分离率分别为47%、18%,为中国树花内生真菌优势属。[结论]首次对中国树花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并确定其分类地位,对分离得到的51株内生真菌进行合并相同菌落形态和显微结构,共获得18株内生真菌,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18株聚为5大类。

云南省干旱特点分析及典型干旱年的确定 下载:47 浏览:383

韩艳 姜秀娟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本文在对云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干旱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整理了云南省126个气象站的月降雨资料,分别按全年降雨量、枯水期(12月至次年5月)降雨量进行排频,初步选定各站点三种典型干旱年对应的年份,然后对126个站点初选的三种典型干旱年进行整理、分析、综合比较后确定全省典型干旱年。

基于改进马尔柯夫链的区域干旱预测 下载:62 浏览:428

王志成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本文依据阿克苏河支流协和拉水文站1961—2007年降水量资料,采用SPI指数进行干旱分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的加权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改进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提高中度以上干旱等级预测精度,为流域干旱预警及抗旱减灾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价值。

干旱区城市景观水体优化调度研究 下载:78 浏览:498

徐继红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为满足城市景观水体水量水质的要求,实现合理经济高效的景观水体运行维护,建立了城市景观水体水量——水质耦合的优化调度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新疆库尔勒市杜鹃河景观水体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合理确定运行参数如补水方式、补水周期、循环周期等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调度,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景观水体的日均运行维护费用。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景观水体治理方案优化决策、水质管理和运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下辽河平原区典型县域非耕作土地对作物干旱减缓效应 下载:16 浏览:270

边振兴1 蒋文浩1 陆璐2 于淼3 《土壤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干旱是北方多数农业区作物的主要灾害之一。农田系统内的水塘,沟渠等非耕作土地可为旱季作物提供一定水源,但其形态、大小和空间格局不同对作物干旱减缓效应可能会有所不同。基于此,以下辽河平原台安县为研究区,选择典型干旱年(2014年),采用作物干旱敏感指数(DSI)和非耕作土地景观指数,对非耕作土地景观特征与作物干旱等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8月台安县农田作物干旱主要为中度和轻度,受极端干旱气候影响较为明显。台安县农田非耕作土地景观整体异质性不强,破碎度和多样性相对较高。非耕作土地的景观指数与作物干旱敏感指数(DSI)有显著相关性。当地块的非耕作土地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多样性(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增加时,作物受旱程度也增强。研究结论可为通过优化农田中非耕作土地的景观格局来减缓作物干旱等土地生态整治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综合物探方法在湖南某贫水板岩地区找水的应用研究 下载:65 浏览:415

康方平1,2 蒋建良3 彭杰1 曹创华1 姚海鹏1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5期

摘要:
选取位于"衡邵干旱走廊"上的湖南省邵东县蔼竹村为例,研究和分析利用综合物探方法在贫水板岩地层内找水的可行性。通过采用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激电测深法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方法进行探测,可有效地查明区内赋水相对有利的断层构造等部位,从而实现间接找水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板岩地区,先通过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确定区内异常的大致位置,再结合激电测深,既能查明异常在垂向上发育状况,又可根据极化率参数来分析判断出低阻异常到底是"水"还是"泥",找水效果良好,为类似地区物探找水提供了实际经验。

南海卫星遥感海表湍流热通量资料的评估 下载:77 浏览:57

荀学义1 胡泽勇4 崔桂凤5 张和平3 胡英华2 杨保成6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基于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及同期高原和我国西北干旱区观测站温度与降水资料,分析高原季风与西北干旱区气候的关系,对比高原典型强弱季风年平均大尺度环流和水汽输送条件的差异,探讨高原强弱季风年西北干旱区气候差异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季风与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相关关系显著;高原强弱季风年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和垂直环流系统存在明显差异;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好坏与降水量多寡配合得较好,即强高原季风年,高原北部边缘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更有利于降水,而弱高原季风年,高原北部边缘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偏差,对应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小波检测湍流相干结构方法的改进与其应用 下载:64 浏览:226

赵建华 张强 王胜 《土壤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相干结构(coherent structure,记为"CS")在湍流物质、能量的输送中占有重要地位。鉴于目前以小波变换检测CS的方法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温度在不稳定与稳定条件下分别呈现出缓升陡降与缓降陡升的斜坡模态特征与完整的理想CS波形,对之进行了改进。该改进方法可以提取具有变动时间尺度的单个CS与连发CS的信号。由此改进方法,利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的湍流观测资料,经过质量控制与滤除线性重力波,分析了马铃薯下垫面上CS的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白天(夜间)CS的典型特征是空气辐合上升,温度升高(降低),水汽密度增大;紧接着,空气辐散下沉,温度降低(升高),水汽密度减小。(2) CS以每30 min出现15个、持续时间18.2 s、长度尺度≤15 m、间隔18 s、间歇因子55%(稳定)与85%(不稳定)、且两个并发的特征最为典型;(3)上扬支与下扫支的持续时间呈现极为显著的、斜率小于1的线性关系,CS并不对称;(4) Taylor长度尺度与稳定度和摩擦速度呈极为显著的线性关系,动力因素倾向于产生大而少的CS,热力因素则产生更多的小的CS;(5)内外半径比揭示,CS在不稳定条件下比稳定条件下相对集中,标量相对集中在CS的中部,矢量相对分散。

多效微生物制剂对甘肃干旱区马铃薯连作土壤生态及产量的影响 下载:47 浏览:361

刘锦霞1 李娜1 李晶1 丁品1 张建军1 杜文静1 武建荣1 李作良2 《土壤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连作障碍已成为严重威胁甘肃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功能微生物在植物防病、促生、土壤修复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多效微生物制剂对甘肃干旱区马铃薯连作土壤微生物、养分、酶活性等生态因子及其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应用多效微生物制剂对甘肃干旱区马铃薯连作土壤生态及其产量等影响显著,与对照相比,提高了细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了真菌的数量;提高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使连作土壤矿质营养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降低了连作马铃薯晚疫病、枯萎病和软腐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相比,病株率分别降低了66.34%、69.17%和67.24%,病薯率分别降低了74.85%、78.75%和60.31%;明显促进植株生长,提高块茎产量,增产率为14.45%。研究证明多效微生物制剂能够有效改良甘肃干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土壤生态环境、防控病害、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提高产量。

基于Landsat 8 TIRS数据与TVDI的流域地表土壤干旱分析 下载:72 浏览:363

姚月锋 李莉 《土壤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以漓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较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 8 TIRS数据定量反演流域的地表温度,并结合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探讨干旱季节流域地表土壤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干旱季节,漓江上游流域地表温度分布规律类似,即以林地为主的上游流域地表温度低于以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主的中下游区域;流域地表土壤以干旱等级为主,部分区域出现极干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区域农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流域地表土壤干旱程度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明显,以林地为主的上游区域地表土壤主要为湿润等级,而以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主的中下游区域主要为干旱等级。

2019年初夏云南异常高温干旱的环流影响因子分析 下载:53 浏览:437

刘佳1 晏红明2 李艳春1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利用云南省125站1961~2019年降水资料及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水汽输送特征、太平洋及印度洋海温异常等方面,对2019年初夏云南异常高温干旱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抑制了孟加拉湾印缅槽的发展和孟加拉湾暖湿空气向云南地区的输送。另外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导致同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异常偏南、南亚高压异常偏北。西风急流异常偏南,利于西风带上的副热带槽脊波动到达青藏高原西侧,在山脉的阻挡下,西风槽移速减缓。槽前上升气流令高原地区大气热源异常偏强,进而在热源中心上空制作负涡度,令南亚高压异常偏北。云南地区位于对流层高层异常反气旋南部,强劲的下沉绝热增温效应,加之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偏少,引发了初夏持续性高温干旱事件。

中国半干旱区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碳通量日变化特征 下载:72 浏览:389

赵卉忱1 贾根锁2 王鹤松3 张安治1 徐希燕1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半干旱草原碳收支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通榆草甸草原站2011~2017年和毛登典型草原站2013~2017年涡动相关法观测数据,分析了生长季碳通量日变化特征,研究了碳通量日变化过程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两处草原7月碳吸收活动最强,草甸草原生长季各月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 Re)和净碳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的峰值均高于典型草原。NEE的日变化以单峰型为主,但7月、8月饱和水汽压差较高时,GPP在正午前后降低,引起NEE的双峰型日变化。光合有效辐射是草甸草原NEE日变化的主导因子,而在典型草原,浅层土壤含水量(5 cm)也主导了NEE日变化。水分亏缺使草原碳交换速率显著降低,草甸草原固碳速率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强于典型草原。同时,水分亏缺也改变了GPP、Re和NEE对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关系。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