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典型蟹塘底泥中金属分析与重金属污染评价 下载:55 浏览:362

牛静远1.2 刘文彬2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7期

摘要:
对4个典型蟹塘以及蟹塘附近河流底泥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进行金属含量分析。结果显示:Na>Al>Fe>Mg>Mn>Ba>Sr>Zn>Cr>Li>Ni>Cu>Sb>Pb>As>Co>Cd,其中《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中规定的Cu、Zn、Cr、Pb、Cd、As分别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对其进行评价。这两种评价方法的结果表明,Cd是造成蟹塘以及附近河流污染的重要因素。

基于化学条件下静态释放模拟研究太行湖底泥TP分布特征 下载:47 浏览:366

任焕莲 刘娜 梁雯琴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太行湖底泥中TP的时空分布特征,着重对底泥TP释放进行了室内静态模拟研究,并建立了TP释放速率数学模型,其研究结果可为湖区内源底泥TP污染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常熟市黑臭河道治理分析与研究 下载:75 浏览:430

吴刚1 沈翔2 吴有宝3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城市黑臭河道是百姓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本文以常熟市曹家湾河、蒋家村河为例,通过分析典型黑臭河道形成原因,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整治后水生态环境和水质净化能力有效提升,可供类似河道治理借鉴。

小清河入海口底泥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价 下载:47 浏览:340

杨红军 张衍亮 房吉敦 李永 谢文军 赵西梅 房颖 《土壤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小清河入海口底泥中的6种重金属(As、Cd、Cu、Zn、Hg、Pb)全量进行测定,研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对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Hg含量高于国家一级背景值外,其余5种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国家一级背景值含量,整体处于清洁水平。从水平分布上看:小清河沿岸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内地,呈依次递减趋势。从纵向剖面来看:在小清河两岸,重金属Cd和Cu在剖面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其余4种重金属在不同剖面层次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小清河北岸重金属Zn有向下运动的趋势。风险评价表明:小清河入海口存在重金属Hg的轻度~中等程度污染,具有强生态危害,应该加强对重金属Hg的污染监测和管控。

宝鸡千河底泥营养盐及重金属风险评价 下载:71 浏览:485

易文利 《环境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对宝鸡千河河道11个监测点底泥的OM(总有机质)、TN(总氮)、TP(总磷)和重金属(Pb、Zn、Cu、Cr、Cd)含量进行了监测,评价了该河道底泥营养盐和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底泥中OM浓度为1.25~8.48g/kg,TN浓度为0.14~1.92g/kg,TP浓度为0.41~1.02g/kg;营养盐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该河段底泥有机指数总体上处于清洁水平,但部分监测点有机氮污染相对严重,应注意对外源氮的控制;重金属Pb浓度为15.1~49.1mg/kg,Zn浓度为51.1~171.9 mg/kg,Cr浓度为7.86~43.5 mg/kg,Cd浓度为0.09~0.88 mg/kg,Cu浓度为3.64~19.5mg/kg;底泥中Pb、Zn、Cd的平均含量高于陕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底泥潜在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146.1,存在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底泥中Cd的潜在生态危害风险高,贡献最大。

基于不同声波频率的底泥探测技术研究 下载:53 浏览:423

张杰1,2 张坤军1,2 陈佳兵1,2 李京兵1,2 《海洋研究》 2021年5期

摘要:
声学技术是水下勘探的主要技术手段,研究典型工况下主要声学设备声波频率与其底泥穿透能力的关系,将为改进底泥分层探测方案和声学设备的选取提供技术依据。本文在典型水域(滨海、河道、水库)应用不同声波频率进行定点底泥穿透深度试验,并在同一点利用定深采样钻采集底泥柱状样,以5~10 cm间隔分层并检测每层含水率,以含水率为指标对底泥进行分类,最后,对底泥柱状样本和声波底泥穿透深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33 k Hz频段声波可穿透河床到达浮泥、流泥层。在滨海水域中,低频声波可穿透部分淤泥层,且频率越低,穿透深度越大。12 k Hz频率的双频换能器相比24 k Hz和33 k Hz具有更强的穿透能力,可满足对浮泥、流泥及部分淤泥层的探测。

对虾养殖场底泥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接合型质粒多样性及其与毒力之间的关系 下载:69 浏览:486

郝婧薇1,2 华昕彤1,2 傅松哲1,2 周灿1,2 刘鹰1,2 胡惠秩3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5期

摘要:
为了阐明引起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副溶血性弧菌的接合型质粒在对虾养殖环境中的遗传多样性,实验从中国5个沿海省份的虾场收集了100个底泥样品,以质粒上编码接合转移蛋白的保守基因为目标,利用PCR法检测相关质粒的存在情况,并对质粒进行测序。结果显示,100个样品中有39个样品含有质粒的接合转移蛋白片段。从100个底泥样品中分离出15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13株含有1~2个质粒。质粒序列测序结果显示,这些质粒可分为8种类型/谱型,其中7种不携带pirAB,但均含有编码接合转移的基因簇。根据分离副溶血性弧菌携带质粒的8种谱型,分别选择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凡纳滨对虾攻毒实验,发现这些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有显著差异,实验虾死亡率为15%~100%。只有pirAB阳性菌株会对实验虾产生AHPND症状,死亡率为100%。对质粒组成进行分析表明,质粒之间遗传物质交换频繁,大部分质粒的遗传组成都来自一个183 kb的超大质粒pVP2HP。综上,本实验通过探究对虾养殖场底泥中结合性质粒的多样性,增强了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质粒遗传多样性及其与AHPND关系的理解,为AHPND的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持。

暗纹东方鲀不同养殖模式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76 浏览:471

邱楚雯 施永海 王韩信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4期

摘要:
为探究暗纹东方鲀不同养殖模式下环境及肠道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实验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传统养殖与立体种养2种模式下水体、底泥及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的16SrRNA的2个高变区(V3~V4)进行测序分析,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来分析水体菌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使用典型关联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方法分析肠道菌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立体种养模式下水体、底泥及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大于传统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下水体及底泥的细菌群落结构与传统养殖模式的较为类似,其中水体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蓝细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底泥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传统养殖模式下,肠道的主要优势菌属为红球菌属,立体种养模式下肠道主要优势菌属为葡萄球菌属、弓形杆菌属、norankfnorank_oChloroplast、Elizabethkingia和支原体属。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结果显示,pH对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的优势菌属红球菌属与总悬浮固体(TSS)、总磷(TP)、总氮(TN)、pH和硝酸盐呈正相关。总氨氮(TAN)对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暗纹东方鲀肠道的优势菌属红球菌属、弓形杆菌属与TSS、TP呈正相关;不动杆菌属和支原体属与TAN、亚硝酸盐及硝酸盐呈正相关;魏斯氏菌属和葡萄球菌属与TSS、COD、TP、TN、硝酸盐、亚硝酸盐及TAN呈负相关。研究表明,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可提高养殖系统的细菌多样性,降低病害暴发风险,有助于抑制蓝细菌生长,减小养殖对象的氧化应激损伤。此外,养殖模式能够通过改变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对水体和暗纹东方鲀肠道的微生物群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华北地区某典型城镇纳污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分析及工程治理应用 下载:173 浏览:2567

高广灿 《中国城镇》 2024年1期

摘要:
对华北地区某典型城镇纳污河道共采集50个底泥样品进行监测分析。采样点样品的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分别为676~1244mg/kg、347~623mg/kg和2.31~5.72%,平均含量分别达到975mg/kg、468mg/kg和4.11%,内梅罗综合指数P=1.10,属于轻污染级别,表明河段底泥营养盐污染程度较低。所测7种重金属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Zn>Cr>Cu>Ni>Pb>As>Hg,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g的生态风险等级为很强,其余指标的生态风险等级均为轻微。结合该河段的底泥污染特征,进行处理方案比选。最终本工程采用底泥原位修复+防渗+原位覆盖+种植沉水挺水植物的多重措施原位治理方式。工程效果表明该治理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污染外溢扩散风险,并降低底泥污染程度。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