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传统节日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下载:18 浏览:476

曾梅 雷鸣 黄程 李洋 曹婧 《中国教育研究》 2025年3期

摘要: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思想精髓和民族记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职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必要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本文从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内涵入手,探讨将其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路径与措施,以期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新媒体背景下江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分析 下载:70 浏览:392

李金辉 张志荣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新媒体背景下,江西高校大学生习惯通过移动终端来获取知识信息和接受各种思想,导致使用传统课堂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到江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为了调查清楚江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我们选取南昌理工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两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理性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江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下载:66 浏览:381

孙琪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其中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内容、机制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现代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本思维、开放思维和数据思维。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下载:51 浏览:399

牛肖晗 张冰 《中国新闻传播》 2020年10期

摘要: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即网络育人阵地缺乏重视、网络育人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以及育人对象缺乏网络素养等问题。基于此,应当从构筑网络育人新阵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培育大学生媒体素养等方面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研究——以新媒体对高校新闻宣传的影响为例 下载:56 浏览:373

陈泉键 《中国新闻传播》 2020年9期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改革对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的接受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新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社会建设的各行业,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新媒体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是教育专家和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教学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探索了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希望对高校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职业学校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分析 下载:64 浏览:385

胡文明 《国际科技论坛》 2019年2期

摘要:
在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背景下,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认知创新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几个方面对职业学校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作出探究。

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下载:70 浏览:373

​夏小琛 《国际科技论坛》 2018年10期

摘要:
中国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接班人,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在注重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艰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人民的价值观、社会观有着极大的影响。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的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下载:68 浏览:376

高阿祥 《国际科技论坛》 2018年8期

摘要:
新媒体的运用与发展,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新媒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增加教育吸引力、加强信息管理,建立健全信息监管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以及营造良好的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习氛围,以充分的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促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促进企业职工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下载:56 浏览:360

张修良1 陈益飞2 《国际科技论坛》 2018年2期

摘要:
无论是从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角度出发,还是从高等教育的效率角度出发,高校的资助育人都十分必要。高职院校教育资助应当完善资助育人结构性升级、丰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形式、开拓资助育人实施领域、加强资助育人理念学习培训等对策,优化资助育人工作,从而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促使他们成为工匠型人才。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探析 下载:55 浏览:254

陈巨红 《体育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处于教学的"边缘化",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家提出"大思政"的思政教学思想。本文在阐述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基础上,提出体育专业进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课程思政可以弥补思政教育边缘化的问题,同时体育专业课程的性质符合课程思政的客观需求,可通过重修教学标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地设计课程思政化教学内容,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敏感度等途径实现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化。

基于培育“工匠之师”的新时代特色思政教育实践与探索——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 下载:88 浏览:498

马雷 《中国职业教育》 2018年11期

摘要:
"工匠之师"这个词汇,源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7年教师节前夕的9月8日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考察时对学生们的勉励。总理对同学们说:"你们不是一般的工匠,你们是‘工匠之师’![1]"总理的到来,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这所有着近40年历史的全国第一所培养职教师资的高校呈现在更多人的视野之中,也使更多的学者对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文章以该校特色人才培养为基点,重点挖掘其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工匠之师"的重要作用,提出在顶层设计上要依据生源的禀赋差异处理好"师能"和"傅能"的传递与传承,构筑培育"工匠之师"的思想高地、打造特色思政教师队伍、营造"工匠之师"的文化氛围等特色思政实施方略。

少数民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路径、制约因素及建议 下载:48 浏览:360

洪晓畅1,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少数民族青少年形成中华民族认同的路径主要包括家庭熏陶、学校教育、传媒渗透、个人阅历影响和重大事件激发等五个方面。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成为影响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的主要制约因素。倡导和普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识,着重建设和物化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的坚实基础上建构和提升中华民族认同,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组织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交流活动,全面正确地执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积极构建正面引导的全媒体渠道,有效抵御民族分裂势力的影响成为提升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的主要着力点。

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政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研究——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 下载:59 浏览:413

温鹏艳 《当代市场营销》 2019年1期

摘要:
当今,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课程设置与现实需要之间矛盾比较突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个体之间问题层出不群,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似乎难以真正发挥用处,很难与社会接轨。而且毕业生在学校期间,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等种种因素导致毕业生一毕业就处于盲目的状态来选择自己的职业。该篇文章从各级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人等方面分析出现就业不和谐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量为每个思政系研究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实践研究 下载:63 浏览:212

李娟维 沈元军 《航空航天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文章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入手,提出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从形成积极认知、增强积极情绪体验、培养积极品质、培育积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全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焦虑与突围 下载:32 浏览:446

李霞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全媒体具有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等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全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能丰富教育手段,拓宽教育渠道,增进教育互动,激发主体意识,提升教育效果,也会增加思政工作主客体的焦虑。积极转变传统思政教育观念,不断加强主客体媒介素养教育,加强网络制度管理和平台建设,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 下载:33 浏览:422

金春贤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对培养大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和开拓创新精神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目标导向、实践体悟、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等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充分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大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内涵,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提升高职院校育人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和知识性探析 下载:33 浏览:438

郭榆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属性的内在规定,而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强优势、承担新使命的必然要求。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需要以价值性引领知识性,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以知识性支撑价值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底蕴。在二者的辩证互动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应立足于"教师主导——内容为王——方法保障"的课程建设逻辑,有效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深化教学内容建设,加强教学方法创新。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思考 下载:45 浏览:452

廖志成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方法论应拓展和创新,即宏观上和微观上的全面构建和系统整合。宏观上应由以往的教育主体视野转向接受主体视野,由以往教育氛围的视野转向教育效果的视野,由以往学生的被教育诊治视野转向对象自我教育救赎视野,由以往心理咨询知识的传达视野转向学生心理健康获益视野。微观上应检视现存的常规咨询工作,重构心理咨询的内容体系,确保咨询的平等性和科学性,回归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和烦恼的释然。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完成其教育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话教育研究 下载:46 浏览:453

彭小兰 高凌云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人们的信息接受方式愈来愈具有交互性。以单向灌输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难以适应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亟须探讨以"对话"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教师间及与自我以语言为载体进行沟通、交流、对话,实现信息交换、情感交流和国家认同。在平等交流的对话教育中,教育双方不断与课程教材对话,从而产生意义理解。以"人机界面"为媒介的对话中,教育主体以计算机程序为框架,推进教育双方与在线互动分享平台对话、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对话,同时加强教育双方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管理文化和校园评估文化的对话,践行"活的教育"理念。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 下载:47 浏览:455

杨英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新媒体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网络化。对话模式取代独白模式,话语主体、媒介素养和共同话语的缺失,同质化和空壳化的平台建设,从众心理和情绪化的话语表达等,导致须采取增强情感认同、重视媒介素养培育、实现线上线下合力、回归生活视野等方式,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1/22]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