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地卷属5株共生藻的分离鉴定及抗逆性分析 下载:82 浏览:491

古海尼沙·买买提 维尼拉·吾甫尔 艾尼瓦尔·吐米尔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了解地卷属的5种地衣共生藻分离、鉴定,并对其响应干旱、重金属、盐和温度等非生物胁迫因子的抗逆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涂布法进行分离培养及其结合形态与分子学方法初步鉴定分类地位;并采用PEG模拟法和重金属检测法研究对共生藻耐受性。[结果](1)在绿皮地卷(Peltigera apthosa)、犬地卷(Peltigera canina)、平盘软地卷(Peltigera elisabethae)、地卷(Peltigera rufescens)和膜地卷(Peltigera membranacea)等5种地卷中分离培养了5株藻(编号为1、2-1、4-2、6和7号),均属于杆裂丝藻属(Stichococcus)。(2)PEG模拟法对共生藻耐干旱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号、2-1号、6号和7号共生藻的干旱耐受性可达到30%,其中1号共生藻、2-1号和6号共生藻的PEG耐受性达40%。共生藻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对1.0 mmol/L浓度Cu2+、Cd2+和Fe2+均有一定的耐受性藻株为1号、2-1号、6号和4-2号共生藻;对1.0 mmol/L Zn2+具有耐受性的藻株为6号、7号和4-2号共生藻。其中6号藻株对Cu2+和Fe2+的耐受性可高达1.5 mmol/L,7号藻株也对Cu2+耐受性达到1.5 mmol/L',6号藻株对不同重金属的耐受性显著高于其它藻株。5株共生藻中,4-2号和7号藻对0.3 mol/L氯化钠具有一定的耐受性,1号和6号共生藻对Na Cl的耐受性最为强,可达到0.4 mol/L。其中(6号、7号、2-1号)在35℃条件下也能生长,所有藻株均显示敏感性。[结论]对干旱、重金属、盐和温度等非生物胁迫抗逆特性最高的藻株为地卷中分离的6号藻株。研究结果证实了地卷属地衣中包含了具有较强的生存力和耐干旱、重金属和盐胁迫适应能力的藻类品种。

辽西北风沙地抗逆性树种筛选与评价 下载:51 浏览:364

高英旭 《林业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本试验以相对成活率、相对树高和相对地径作为树木适应性筛选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综合分析所选12个树种对辽西北风沙区混合土适应性情况,结果表明:参试的12个树种对辽西北风沙地适应性强弱可分为3大类,即S7、S8、S9、S10、S12为高适应性树种,S1、S3、S4、S6为中等适应性树种(品种),S2、S5、S11为敏感性树种。

甜菜碱对植物重金属胁迫抗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下载:67 浏览:439

姚伟卿 朱月琪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的农作物重金属累积会提高食用人群的健康风险,故近年来甜菜碱对植物重金属胁迫抗性的研究引起关注。具体介绍了甜菜碱对植物重金属胁迫抗性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重点综述了其影响机制:甜菜碱可通过增加根际土壤溶液中低分子有机酸﹑有机碳和可溶性糖的量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还可通过影响钙﹑铁等无机离子的吸收转移和增加叶片中果胶﹑叶绿素含量来促进重金属在叶片的累积,提高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抗性,最后指出需关注的研究方向。

鱼类环境耐受性与抗逆性育种研究进展 下载:80 浏览:450

郭红会1 胡振2 张金刚1 邹桂伟1 梁宏伟1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2期

摘要:
随着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溶解氧、水温和氨氮等水环境因子胁迫已成为制约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抗逆水产新品种的培育成为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鱼类对温度、低氧、氨氮、亚硝态氮、盐碱胁迫的响应机制,以及环境耐受性鱼类新品种的育种现状,提出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系统调查结果发掘优异种质资源,建立高通量表型和基因型精准鉴定技术,深入解析鱼类响应环境因子胁迫的机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分子育种技术进行高效精准抗逆新品种的培育,为鱼类抗逆性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