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拟穴青蟹Cactus基因的cDNA克隆、序列及生物学功能 下载:76 浏览:491

胡蕾1,2 邓恒为2 李晶晶2 刘姗姗2 何建国2 李海云1 翁少萍2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为获取拟穴青蟹Cactus基因cDNA全长、分析基本生物学信息,并初步探索其在病原物刺激下的免疫反应,实验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拟穴青蟹Cactus(SpCactus)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其cDNA全长为2 035 bp,开放阅读框(ORF)1 311 bp,编码43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6.01 ku。对蛋白理化性质进行预测发现,SpCactus为亲水性蛋白,等电点pI为4.91。经预测,SpCactus与其他物种的IκB蛋白具有相似的功能结构域。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SpCactus与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的Cactus蛋白同源性均高达62%,相似度为73%。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SpCactus与甲壳动物聚为一支,与无脊椎动物聚为一大支。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发现,SpCactus基因在拟穴青蟹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心脏、眼柄、血液和鳃,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低。LP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均能显著诱导SpCactus基因的表达。本实验成功扩增了SpCactus基因全长,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理化性质预测,初步探讨了其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免疫反应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拟穴青蟹受精膜形成过程中环形颗粒的发生与胞吐 下载:85 浏览:473

陈锦民1,2 李少菁2 王桂忠2 叶海辉2 王艺磊1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为了揭示拟穴青蟹受精膜形成机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其受精膜形成过程中环形颗粒的形成与胞吐。结果显示,拟穴青蟹精子入卵后,发生皮层反应而形成受精膜。皮层反应包括致密颗粒首先胞吐以及环形颗粒的相继多轮胞吐。每轮环形颗粒的胞吐参与到受精膜的平缓期、增厚期和举起期3个阶段。环形颗粒的形成主要发生在受精膜的增厚期,受精卵的皮层和靠近皮层的内质中都在形成大量的环形颗粒,并且迅速移至皮层质膜附近发生爆发性胞吐,参与到受精膜的快速形成中。环形颗粒的形成与2种卵黄颗粒以及脂滴密切相关,在皮层中发现了线粒体参与其中,推测在拟穴青蟹受精卵的皮层和内质中可能存在环形颗粒合成的两套不同机制。研究表明,卵黄颗粒、脂滴及环形颗粒在拟穴青蟹受精膜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拟穴青蟹Sp-Sox14基因在胚胎发育和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下载:87 浏览:491

梁可蓥1 张子平2 廖佳倩1 邹志华1 王艺磊1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为了解Sox14基因在拟穴青蟹胚胎发育和性腺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的调控作用,实验从青蟹性腺转录组数据库中得到全长为2558 bp的Sp-Sox14 c DNA序列,该序列编码一个包含427个氨基酸的蛋白,包含一个HMG-box。进化树分析表明,Sp-Sox14与其他节肢动物的Sox14亲缘关系较近。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Sp-Sox14在成蟹雌雄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卵巢和雄蟹心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胚胎发育过程中,SpSox14在复眼色素形成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在性腺不同发育阶段,Sp-Sox14在卵黄发生前期(O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其他发育阶段;而在精巢发育过程中,其表达量在成熟精子期(T3)高于精母细胞期(T1)和精子细胞期(T2)。推测其参与卵巢的前期发育以及精子成熟等过程。整胚原位杂交结果显示,Sp-Sox14在青蟹胚胎复眼色素形成期阳性信号定位于头部以及鄂足附近,在近孵化期定位于复眼附近,幼体孵出期则在头部仍有少量信号,暗示其与青蟹神经器官的形成以及体节附肢的发生有关。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