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裁判文书援引学说的基本原理与规则建构 下载:36 浏览:292

金枫梁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学说的内容实质正当性及其约束法官自由裁量空间的外观进而增强裁判可接受性的功能,是裁判文书援引学说的基本原理,也是建构援引规则的出发点。学说根据其竞争力可以分为通说、主流说、少数说,法官既可以援引通说也可以援引非通说;援引非通说应当成为援引的主流。法官在援引学说时应尽量采用对话技术,尤其是在援引通说时应尽量避免对学说进行大篇幅的"复制与粘贴";应尽量援引不同体裁的代表性作品以体现学说的数量优势外观。学者姓名承担了标识学术产品的质量担保功能、"商誉"功能与司法修辞功能,学说出处具有定位学者学说发展脉络等功能,援引学说须注明姓名与出处。裁判文书援引学术作品实质上是法官"购买"学术产品的行为,它将刺激处于供给侧的学者主动生产实务所需的产品,继而促成学术与实务的良性互动。最高人民法院可以考虑出台有关裁判文书援引学说的具体规则指引。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新闻客户端用户行为和习惯研究 下载:74 浏览:392

匡文波 贾一丹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手机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无论是苹果系统还是安卓的移动客户端都被广大用户和消费者青睐和普及,而用户对于新闻资讯类的客户端的使用和需求也十分旺盛。本研究基于1986年Davis提出的技术模型理论,以新闻资讯类APP的用户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类客户端用户的接受使用行为和习惯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移动客户端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是用户考虑使用并接受的最重要前提,而社交压力和需求对影响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起着显著的作用,这意味着新闻客户端的开发更应该重视用户的人性化体验和归属感设置。

中国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构建:基于命题的视角 下载:31 浏览:316

陈仕国1,2 王廷信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中国古代艺术接受理论存在大量的命题,因而可以对其建构起以命题进行理论阐释的模式。命题对于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构建举足轻重,具有独特的阐释功能。因此,将方法论切入命题层面的思考,针对"夫乐有适""心亦有适"的接受心理命题、"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接受方法命题、"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接受思维命题、"澄怀味象""神与物游"的接受境界命题予以梳理与阐释,不仅可以呈现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一些新概念,而且体现了对古代艺术接受理论批评方法的某种新思考。这些命题的内涵与功能虽各存差异,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即均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心"相关。因此,这项居于命题视角的研究,对构建古代艺术接受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新闻客户端用户行为和习惯研究 下载:72 浏览:373

匡文波 贾一丹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手机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无论是苹果系统还是安卓的移动客户端都被广大用户和消费者青睐和普及,而用户对于新闻资讯类的客户端的使用和需求也十分旺盛。本研究基于1986年Davis提出的技术模型理论,以新闻资讯类APP的用户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类客户端用户的接受使用行为和习惯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移动客户端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是用户考虑使用并接受的最重要前提,而社交压力和需求对影响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起着显著的作用,这意味着新闻客户端的开发更应该重视用户的人性化体验和归属感设置。

拿来并接受:20世纪中叶以前滇剧的传承模式 下载:64 浏览:409

江捷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自元明以来,云南地区逐步加快了进入主流文化圈的步伐,为滇剧的出现开辟了一片较为开放的文化土壤。当然,到了清中叶滇剧渐渐成熟之时,其依然继承了这种开放的基因,无论是声腔、剧目,还是演员都可以兼收并蓄地代代传承。即便到了民国初年,即1910年代至1930年代,在地方意识不断加强的同时,滇剧艺术仍能在很多方面保有与外界学习对话的基本精神而不受时风左右,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至于在行业内外,人员的吸纳与接续也极力做到了灵活多样与资源最大化整合,并且通过专业与业余互存的方式加固了滇剧的民间基础、提升了滇剧的专业水准。不以地方中心主义自限,既能以云南地区为根基,又能不断地吸取着外来"营养",从而极大程度地丰富着自身的内涵——这就是20世纪中叶以前滇剧形成乃至发展中呈现出的开放的传承模式。

被害人危险接受的定位:三阶层与四要件下的分别讨论 下载:35 浏览:280

高丽丽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下,关于被害人危险接受的定位分别存在构成要件符合性阶层、违法性阶层以及有责性阶层的讨论,根据被害人危险接受的内容特征,它应该作为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阻却构成要件该当性事由。在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中,被害人危险接受应被定性为超法规的正当化事由。以被害人危险接受作为阻却构成要件该当性事由为前提,以四要件中的犯罪客体与犯罪客观方面为媒介,被害人危险接受因不存在法益侵害而排除对法益(犯罪客体)的侵害,以及被害人危险接受不符合构成要件而排除犯罪的客观方面,通过这样的理论表述转换,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与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中的要素实现了理论衔接与契合,被害人危险接受的定位在两个体系下实现了贯通。

消费者对全渠道零售接受意愿的影响分析 下载:46 浏览:226

孙永波 和文超 杨清桃 《中国经济》 2018年12期

摘要:
移动互联网催生的全渠道时代已经到来,为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各大传统连锁超市纷纷"触电",开始布局全渠道零售。本文以价值采纳模型作为主要构架,引入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网络外部性以及互动性等影响因素,以个人特征为控制变量,构建了消费者对全渠道零售接受意愿的研究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提出了营销建议,以期为相关企业进行全渠道实践提供借鉴。

消费者对全渠道零售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12 浏览:145

王郁茹 《中国经济》 2018年8期

摘要:
本文以价值采纳模型作为主要构架,实证研究消费者对全渠道零售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在明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应结合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特色布局全渠道零售,提升网络外部性和互动性,提升感知娱乐性与感知易用性等建议,以期为我国零售行业更好地布局全渠道零售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社会可接受视域下金融科技(Fintech)功能定位与策略重构研究 下载:60 浏览:419

唐潜宁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2期

摘要:
金融科技(Fintech)在以极富创造力的形式推进现代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进入3.0时代,但"无序"、"过热"、"单边化"是我国各金融组织Fintech创新的突出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担忧,应迫切从社会可接受视角,对当代中国国情下Fintech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与发展路径重构,从而实现"科技-金融"的协调发展、发挥Fintech助力实体经济和服务支持国家战略的重要作用。

三木清的基础经验与公共圈:海德格尔哲学接受的片段 下载:63 浏览:425

廖钦彬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摘要:
海德格尔早期哲学在日本被接受与转化的情况,依接受者不同而有所不同。京都学派左翼哲学家三木清在诠释海氏解释学现象学之时,便同时对其进行转化并加以运用。三木将解释学现象学的基本概念Dasein、Sein、Existenz解释为现实存在、存在性、概念性,认为此三者必须和现象的三个特征(消灭性、况状性、虚伪性)进行互解。此外,他又将人类生命的操烦(Sorge)、情绪所包含的先有、先见、先把握(Vorhabe、Vorsicht、Vorgriff)和Dasein、Sein、Existenz进行连结,并主张对世界内存在(现象)的掌握必须对畏(操烦的根本规定)与逻各斯之间的张力关系进行考察。此接受与转化的过程,带出了人类生命中的各种"基础经验"(Grunderfahrung)与逻各斯(logos)或公共圈之间的辩证结构。此一辩证结构的诸发展,形成了三木哲学的特色。

朱自清的诗歌批评对瑞恰慈语义学的接受和转化 下载:62 浏览:371

刘佳慧 《中国文学》 2018年10期

摘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自清对如何借鉴瑞恰慈的语义学来解读中国新旧体诗展开了持续的探索。瑞恰慈的批评理论在中国学界广为传播和译介之际,朱自清主要吸收了瑞恰慈的语义学,并且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本文在梳理瑞恰慈语义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考察了朱自清对其积极借鉴的内在动因和外部背景,进而通过朱自清解诗诸作的前后对照,分析朱自清对瑞恰慈语义学的接受和转变。朱自清从30年代中期对瑞恰慈理论较为直接的借用,到西南联大时期,对语义学的局限性有了深入的反思,在仍然注重诗歌语言意义分析的基础上,为诗歌批评注入了更开阔的研究维度和文学史的眼光,同时广泛吸纳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中国诗论传统,以及文史考证之学,以融会中西、综合涵容的方式,为新旧体诗的精细解读树立了典范。

麦家《解密》在英美的评价与接受——基于英文书评的考察 下载:65 浏览:389

缪佳1 汪宝荣2 《中国文学》 2018年4期

摘要:
通过对英美两国媒体在《解密》英文版上市一年内发表的英文书评,进行分类梳理和核心内容述评,考察《解密》在英美的评价和接受情况。对《解密》的正面评价主要涉及作品主题、故事情节、叙事方式、作者背景与小说主题及情节的契合、与西方类型小说的关联、中国元素等,同时也有负面的评价和有关翻译的评价。《解密》能够吸引西方读者主要归因于它具有的世界性和本土性特征,同时有赖于文学输出的规模、图书市场的推介力度以及全球化的程度等"外力"。

施尼茨勒的戏剧思想探析 下载:26 浏览:276

谢芳 吴文明 《当代艺术》 2019年5期

摘要:
在戏剧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施尼茨勒认为戏剧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但此种反映应以意识、半意识、潜意识组成的人的内心活动为重点,并且融入了作家的个人经历、感受、思考等主观因素。在戏剧接受方面,施尼茨勒以"联想说"取代了"幻觉说",指出戏剧对观众产生作用的媒介是联想而非幻觉,此外他还对联想产生的条件、特征、效果等有所论及。在戏剧功能方面,他认为戏剧的娱乐功能与审美价值并不统一,同一部作品使不同的接受者获得的愉悦感也存在差异,而且戏剧不具有改变世界的作用。施尼茨勒的上述戏剧思想,一方面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研究和哲学思潮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颇具前瞻性和开拓意义。

统一新罗对唐代书法文化的接受及融合 下载:72 浏览:384

张克 金寿天 《当代艺术》 2020年5期

摘要:
统一新罗在唐代的支援下完成了韩半岛的统一大业,从此与唐代开始了蓬勃的文化交流。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百花齐放,对同一时期的统一新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一方面统一新罗书法受唐代书法文化的影响,唐风盛行;另一方面统一新罗吸收的唐代书法文化与本民族特有的本土文化逐渐融合,形成新的书法风貌。

荷兰文版鲁迅作品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下载:79 浏览:482

易彬 《文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鲁迅翻译过两位荷兰作家的作品,"鲁迅与荷兰"的话题已有了深入的讨论,但"荷兰文鲁迅"的话题显然不为人所知,在"鲁迅域外百年传播史"一类历史勾描之中,鲁迅作品的荷译工作还缺乏知名度。从已知材料来看,自1940年开始,有20余次荷兰文版鲁迅作品的出版、发表或收录的情况,累计篇目70余种。鲁迅的荷兰语轨迹被认为是有助于显示战后荷兰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演变。最初的鲁迅作品翻译带有较大偶然性,之后则是几位左派作家所做的大量工作,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荷兰汉学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文学作品的荷译工作出现新的热潮,在新一代译者的带动下,鲁迅作品在荷兰语的传播有了更为现代、也更为开放的内涵。尽管目前似乎没有新的契机以再次激活鲁迅作品的荷译工作,但基于比较翔实的资料,荷兰语读者接触、了解鲁迅已经具备了多种可能性。

从老舍、茅盾对笛福的接受看二者市民社会叙事的差异 下载:82 浏览:495

程丽蓉 《文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茅盾和老舍对笛福的接受带入了不同的参符,将之渗透于其对京、沪工商市民社会变迁集中持续的书写之中,形成了二人不同的叙事伦理范式。茅盾善于从时代历史的宏阔视野、从宏观经济角度把握和书写现代中国市民社会,其小说的叙事伦理以时代经济与历史趋势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老舍则在中西方文化与人性的比较对照之中确立其叙事伦理,以人性美德和民族文化品格为价值衡量尺度。

异域和他者眼中的郭沫若:《郭沫若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引起的思考 下载:56 浏览:436

何俊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3期

摘要:
郭沫若与外国文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联,其作品也受到英语、日语、德语、俄语、法语等学术区域的关注。杨玉英教授的新版著作《郭沫若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是对英语世界郭沫若各类体裁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态势的全景呈现,对海内外作为整体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有着积极启示作用,为相关平行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推动了作为国际郭沫若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外郭沫若研究的进展。

接受美学视域下探索融通中外的博物馆话语体系建设 下载:74 浏览:173

何煜婷 赵璐 《航空航天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本研究以接受美学作为研究方法,提出藏品解说词需要得到参观者的认可才具有了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瓷器的藏品解说词为例,本研究考量了英文解说词的话语特点,并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促进文化价值构建和文化知识传播的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话语体系建设的方向。

多义熟词的核心意义与词汇习得 下载:85 浏览:480

王莘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多义词的理解和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文章通过对学生多义熟词的接受和产出实验,揭示词汇衍射意义理解的影响因素,并试图找出一些造成多义词误用的原因。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分析——以统编版《老王》为例 下载:55 浏览:341

秦会云 《教学管理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语文是学习和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沟通从古至今中外文化的桥梁。语文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随着时代的更迭,美学这一理论在中国逐渐传播和发展。在语文课程中,更多的教师也以美学理论为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突出了学生精神追求、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文章以《老王》为例,介绍如何结合美学理论分析文本,同时体会作者情感,展示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新方向。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