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人工养殖斑鰶不同月龄表型性状的主成分与判别分析 下载:62 浏览:461

平洪领1 张涛1 史会来1 付铁中2 何杰1 李彬1 卢斌1 俞学军1 《水产研究进展》 2024年5期

摘要:
为研究斑鰶不同月龄表型性状的生长规律和特征,及最佳生长季节各性状与月龄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对2、4、6和8月龄斑鰶的全长、体长、头长、躯干长、尾柄长、眼径、体高、尾柄高、体宽、眼间距和体重等11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斑鰶不同月龄各性状指标间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各月龄的体重与全长、体长、体高和体宽的相关系数均较大,眼径和眼间距2个性状与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较小,8月龄各性状对体重的相关系数均小于2、4和6月龄。斑鰶不同月龄性状的主成分有所不同,各月龄第一主成分均以增重、增长的生长发育特性为主;第二主成分为2月龄指向体宽的发育情况,4、6和8月龄指向眼径发育情况;第三主成分为2和4月龄反映头部发育情况,6月龄反映眼径发育情况,8月龄反映体宽的发育情况。通过逐步判别分析法,剔除掉3个性状指标,建立各月龄的判别函数式,总的判别准确率为99.3%,2、4和8月龄的判别准确率达到100%。斑鰶2~8月龄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17L2.929(R2=0.981)。研究表明,全长、体长、体高和体宽是影响斑鰶生长发育最重要的表型性状指标,建立了不同生长阶段的判别函数式,生长方式为等速生长(2~8月龄)。本研究为斑鰶的选择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测量指标。

气候变化对黄海中南部斑鰶产卵场适宜性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464

张云雷1,2 孙霄1,2 刘晓慧3 崔晏华1,2 简盈1,2 薛莹1,2,4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4期

摘要:
为全面了解气候变化下黄海中南部近海海域斑鰶的产卵场适宜性变动规律,为黄海中南部产卵场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实验根据2014—2018年5—7月黄海中南部产卵场调查数据,并结合FVCOM (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模型提取的表层水温、表层盐度、水深、离岸距离、海表流速以及NOAA数据中心的叶绿素a浓度等6种环境因子,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构建黄海中南部斑鰶产卵场适宜性的分布模型,根据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预测该鱼种产卵场在未来的潜在分布。结果显示,不同月份中影响斑鰶鱼卵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不同,主要因子在5—7月分别为水深、叶绿素a和表层水温,其偏差贡献率分别为24.49%、28.08%、26.26%。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下,斑鰶的适宜产卵场将向北迁移。此外,黄海中南部北部沿岸海域及南部远岸深水区的栖息地适宜性明显增加。因此,未来在产卵场保护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应当充分考虑这一变动趋势。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