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鲁迅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托尔斯泰主义”的对话——以《工人绥惠略夫》的翻译为媒介 下载:64 浏览:346

范国富 《中国文学》 2020年4期

摘要:
列夫·托尔斯泰并非如尼采那样内置于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而是作为鲁迅经常与之对话的对象存在着。鲁迅与托尔斯泰展开的对话,并不止于托尔斯泰的思想与文学本身,而且延伸至托尔斯泰影响下的文学传统以及文化学说。本文以鲁迅翻译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为媒介,联系其周边的历史事件,考察鲁迅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托尔斯泰主义"的对话。与以往"影响研究""比较研究"范式相比,本文着重以"对话"介入鲁迅与列夫·托尔斯泰及其外延托尔斯泰主义关系的考察,且在立体化的历史语境下,发掘"托尼学说"深的意味。

钱玄同的汉字论与“废汉文” 下载:44 浏览:365

王小惠 《中国文学》 2018年2期

摘要:
钱玄同在"五四"时提出"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目前学界大多从"无政府主义思潮"、"进化论"等方面对其进行解释,而其汉字论可提供新的路径来认识此主张。钱玄同认为孔学"捣乱"了中国文字,使汉代之后"真字跟假字,混淆杂糅",并且汉字已沦为"孔学之符号"。他主张采用"拼音文字"来替代,因为汉字在实际应用时早已"主音不主形",只要猛进一步,改为"拼音",便可顺应文字的进化规律。他的这一思想,代表了五四激进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文化运动中的汉字横排问题——以《新青年》同人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48 浏览:327

张勇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汉字横排最早偶见于数学教科书和自然科学类杂志,关于此问题的广泛讨论和实践则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是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产物。它时常又与采用新式标点符号、西文译名、汉字拼音化等文学革命议题联系在一起。《新青年》同人大多主张和赞成汉字横排,然而在实践中却受到了印刷成本、排字工人的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直到《新青年》停刊也未能将此变成现实。汉字横排问题从一个小的侧面,反映了思想革命是如何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紧密勾连在一起的。

朝鲜镜鉴与五四中国——现代东亚视角中的《牧羊哀话》 下载:57 浏览:426

韩琛 《文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作为一个中国作者在日本书写的朝鲜故事,郭沫若创作于1919年的小说《牧羊哀话》,以文学形式勾勒出20世纪初期的东亚地缘政治状况,再现了"一战"后世界秩序重构引发的中国国家危机。以朝鲜为媒介,《牧羊哀话》的儒教中华想象反映了五四中国的传统面向,显示出儒教复兴运动在现代中国的持续存在,其目的是凝聚中国认同、再造中国意识,从而在时间轴线上建构起一个继往开来的永恒中国。实际上,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追求现代与传统复兴构成了五四中国的二重性格,并统摄于感时忧国、复兴家邦的中华民族主义话语之中。

近代中国非孝论反思 下载:32 浏览:411

赵妍杰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孝本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念。在激变的近代中国,固有的孝道丧失其核心地位,日渐边缘。趋新时人从中西、公私、新旧的新眼光审视孝道,使其从普世价值缩变为中国过去的象征,成为民族国家的障碍。新文化运动前后,孝从核心伦理规范一变为奴隶道德,并与个人人格相对立。习染此风气,新青年改变了对孝道的态度,而这在社会层面产生的影响是具体和深远的。这意味着反传统不仅涉及抽象层面与固有文化的决裂,也意味着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与传统深深的决裂。不过,非孝论也遭到不少批评和质疑,但这些反思却淹没在家庭革命的洪流中。

信息技术融合STEAM教育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探究--以“新文化运动”为例 下载:205 浏览:2321

石秋月 《历史教学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为深入贯彻STEAM教育理念,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科融合的思想,初中历史课堂借助信息技术,运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探究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模式。本文以统编版“新文化运动”一课教学为例,展示如何运用STEAM教育理念下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