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长沙方言语音符号化设计 下载:21 浏览:256

王斌1 左蔚璇2 唐俐娟1 《中国设计》 2020年9期

摘要:
为了引起人们对长沙方言和长沙地域文化的关注,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系统分析了长沙方言的语音演变过程和词汇特点,论述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对方言进行视觉设计的意义,考察了方言视觉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立足于长沙的本土文化,运用设计符号学原理,利用图形符号来表现方言传递的语义和语境。提出了对长沙方言进行视觉设计的基本方法。该方法为语言类视觉设计的相关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

从《拉呱》看方言新闻对弱势群体的话语建构 下载:75 浏览:402

楚俊玉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方言新闻节目在弱势群体话语建构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诸多问题。经过对方言新闻《拉呱》中相关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所做的内容分析,发现方言新闻节目对弱势群体的话语建构体现了地方话语对精英话语的对抗;易于强化受众对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未能与政府话语形成良性互动。

影像城市与城市印象——重庆城市电影中的“意象表意” 下载:28 浏览:302

饶曙光1 秦笠源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近年来,多部在重庆取材拍摄的电影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电影界的关注。作为常见的空间意象,城市已不再只是电影刻画的"客体",特定的城市意象从视觉层面上给了电影表达情感的依据,电影通过主动选景于城市的某一特定景观去延展情感主线,通过反映城市发展进程中市民文化中的矛盾与冲突,来反映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推进故事的发展。首先,重庆,由于自身鲜明的地域特征与城市景观,为其城市电影拍摄提供了与众不同的优越条件。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对推动情节发展、主题展现、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重庆城市电影里重庆方言在台词、旁白方面的运用,不仅符合影片中的人物性格设定,也贴切地反映了现实中重庆人的基本特质。再则,重庆令人心驰神往的特色美食,尤其是火锅这一代表性意象和其背后蕴含着的文化意蕴,都彰显着重庆这座城市的人文气质。最后,重庆城市电影所反映的相对静态的社会生活和小人物的故事,与这座城市经历时代变革后不变的情怀联系在一起,使得重庆城市这个场所深具故事性和电影感。

方言、闲话与“贴着人物写”——从沈从文早期的拟曲创作说起 下载:59 浏览:428

刘媛 《中国文学》 2020年12期

摘要:
1920年代中期,初登文坛的沈从文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文体试验性质的"练笔",这些早期作品呈现作者对新文化运动后文学思潮的接受,也蕴藏了不同于主流文化思路和文学叙事模式的文体之思。本文选取沈从文早期的拟曲作品为线索,考证他对方言文学、平民文学主张的呼应和独特理解,进而透视其从实感经验出发、"贴着人物写"的文体意识。

章太炎与“夏音” 下载:52 浏览:380

吉田薰 《中国文学》 2018年2期

摘要:
章太炎对于《诗经》和"夏音"的讲究和执著充分体现了他的历史文化观念。章太炎认为诗本来有很多,可孔子和毛氏的删编导致了诗歌概念的混乱。因此,他重新梳理诗歌概念,并追溯到《周礼》那里探讨诗的渊源。他把《诗经》的价值放在"发乎性情",而且认为《诗经》和楚文化有联系,并产生了各地文化。章太炎对"方言"和《齐物论》的关注和重视,不仅在某种程度上跟其革命思想之诉求有联系,而且也呈现了他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学问上的讲究。

嘈杂音响、流行歌曲与地域方言——从艺术物性论看贾樟柯电影的声音诗学 刘昌奇 下载:76 浏览:241

刘昌奇 《当代艺术》 2019年2期

摘要:
贾樟柯的电影给人以粗粝的触觉感受,这是因为贾樟柯接受了后现代艺术观念,有意突出艺术物性和材质,这也典型地体现在其电影的声音运用中。贾樟柯电影中的声音是一种拒绝叙事编码、拒绝形式化的物。无处不在的噪音是去除了旋律形式的声音基底;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现成品"的挪用,类似于杜尚用小便池创作的《泉》;地域方言则抑制了语义而突出了物性语音。物性的声音虽然削减了形式美感和明晰的符号意义,却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人们的听觉感知和现实情境,使得贾樟柯的电影向广阔的现实和丰富的诗意敞开。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的戴望舒 下载:39 浏览:350

杨焄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1期

摘要:
戴望舒在创作、翻译之余,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整理、推广和研讨之中。在其身后整理出版的《小说戏曲论集》中汇集了三十余篇论文及札记,展现了他毕生研究古典文学的主要成果。将其研究置于近现代学术的流变递嬗之中加以衡量,能够充分呈现出他在域外文献的发现与研讨、方言俗语的考释、作家生平考察以及作品内容评析等方面所取得的卓异成就和深远影响。

文化差异会影响并购绩效吗——基于方言视角的研究 下载:84 浏览:480

蔡宁 《会计研究杂志》 2019年12期

摘要:
文化影响经济活动,是近年公司财务研究的热点。文化差异既可能增加并购的整合成本,也可能带来并购双方之间的学习效应。因此本文以2004-2015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并购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主并公司与目标公司所在地的方言差异测度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考察文化对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公司所在地的方言差异越大,并购公告的市场反应越好,在考虑了方言树度量误差、采用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以及其他可能解释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研究发现支持了方言差异的"学习效应"假说;第二,当主并公司为国有上市公司、并购为关联并购、并购发生在同一省份内时,方言差异带来的学习效应将被削弱;第三,方言差异越大,并购的长期绩效越好,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了学习效应假说。本文的研究结论,以中国数据丰富发展了"文化与公司财务"研究,也从文化视角为考察并购绩效问题提出了新思路。

试论声乐教学中湘方言正音归韵送字技巧 下载:82 浏览:368

姚春晓 《当代音乐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咬字吐字在声乐学习中举足轻重,但是受方言影响,总有些人感觉演唱中文歌曲比演唱外文歌曲困难。本文通过一系列实例分析,找出湘方言中声母及韵母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力求给湘方言区域声乐爱好者一个明辨口腔内发音吐字的启示作用,以便能更轻松、更愉快地歌唱。

“一带一路”视域下新闻语言中方言运用研究 下载:241 浏览:2873

徐晶 《中国新闻传播》 2022年9期

摘要: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我国与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汉语在我国开展对外交往、争取民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方言作为一种独特地域文化的沉淀,蕴含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新闻语言中应用方言,更容易提升语言的亲切感,发挥语言独特的审美价值,引起海外华人的共鸣。因此,本文研究“一带一路”视域下新闻语言中应用方言的作用和价值,并分析新闻语言中应用方言应注意到的问题,提出“一带一路”相关新闻中正确应用方言的对策,有助于新闻媒体更好地运用方言,发挥方言对于文化传播、情感认同的重要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支持。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