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陕西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对乡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下载:65 浏览:373

马琰 雷振东 屈雯 《中国城镇》 2020年2期

摘要:
本文基于陕西省"粮食基本自给"生产目标,利用2002-2017年陕西省区县单元统计数据,分2002—2007年、2007—2012年、2012—2017年三期,基于ArcGIS空间分级法研究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区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研究不同时期各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研究结论为:陕西省粮食生产异化特征明显;扩大关中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将缓解陕西粮食安全与陕北、陕南生态安全矛盾;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空间形态整合将促进农业现代化条件下关中地区耕地从分散破碎转向集中连片。

安徽省城镇用地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下载:58 浏览:453

袁婷1 曹卫东1,2 张宇1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基于1995年、2005年、2015年三期遥感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工具,综合选用土地转移矩阵、城镇用地扩展速率和强度、扩展差异指数等指标,定量测度安徽省近20年城镇用地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1)各市城镇用地面积明显增加,地区层面占比上呈现皖中、皖南增长而皖北减少趋势,总体呈皖北>皖中>皖南的分层格局;(2)各市城镇用地转入源中耕地和林地贡献最大,其来源趋于多元化,但转出量极小;(3)1995~2005年,除合肥外各市扩展速率和扩展强度基本相当,2005~2015年各市差异显著,除省会外芜湖扩张明显,整体上皖北市从中快速转向中低速扩张,皖中、皖南城市从中低速转为中高速扩张;(4)江北城市不同程度向省会偏移,而江南城市未表现出此特征。

淮海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转型耦合时空格局 下载:90 浏览:499

尹倩倩 仇方道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通过建立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转型之间的耦合模型,深入分析了2000~2015年淮海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转型耦合关系及时空异质性特征,发现:(1)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沿京沪和东陇海铁路呈轴线分布;(2)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不同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3)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耦合协调状态沿"勉强协调→低度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线路逐次提高。空间上,呈以徐州为中心,沿京沪、陇海形成"+"字区域格局。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耦合协调度未体现出一致性且不同城市的差异性显著。

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格局 下载:73 浏览:512

吴湘香1 王银平2 张燕1 吴凡1 魏念1 杨海乐1 沈丽1 朱挺兵1 茹辉军1 刘凯2 段辛斌1 倪朝辉1 李云峰1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3期

摘要:
浮游动物是河流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尚缺乏对长江干流宏观尺度浮游动物的全面调查。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长江干流约5000km江段设置51个调查站位,并于每年鱼类繁殖期(3—6月)、育肥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各开展1次调查,系统调查分析了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种类: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共187种,其中原生动物56种、轮虫59种、枝角类34种、桡足类38种;三峡库区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丰富的水域(87种),其余分别为金沙江(59种)、长江上游(68种)、长江中游(54种)、长江下游(56种)。鱼类繁殖期是浮游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季节,分别为金沙江(45种)、长江上游(56种)、三峡库区(47种)、长江中游(41种)、长江下游(32种)。(2)密度: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12~644.40个/L,中游、下游密度显著高于上游;密度高值一般出现在繁殖期,低值一般出现在鱼类育肥期。(3)生物量: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231.78×10-5~45 638.57×10-5mg/L,中游、下游和金沙江明显高于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4)优势种: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恩茨筒壳虫、淡水麻铃虫、普通表壳虫,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桡足类广布中剑水蚤、特异荡镖水蚤,无节幼体等。研究表明,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呈现典型河流特征,种类和数量较贫乏,群落以轮虫和原生动物等小型个体为主,河流中、下游丰度高于上游,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水生态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