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归来者的位置:“高晓声访美”与《陈奂生出国》 下载:57 浏览:411

杨晓帆 《中国文学》 2018年4期

摘要:
1991年高晓声重续"陈奂生系列",并以1988年访美经历为本事创作终篇《陈奂生出国》。本文聚焦高晓声1981年、1988年两次访美对域外经验和中国问题的认识转变,探讨其重续陈奂生系列的形式考虑与思想根源,反思右派作家新时期"归来"后创作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经典化造成的局限。从高晓声海外游记、演讲中可以看到,一方面国民性主题突显,承载了反思历史与促进现代化的现实焦虑,确立了观察与启蒙农民的叙事结构;但另一方面,单一的国民性批判与对农民性的审视,又越来越不能回应1980年代中后期农村改革出现的新问题,也不能充实启蒙者自身遭遇的精神危机。高晓声访美归来后的小说创作正是要从形式上寻找克服危机的可能:一方面,促进陈奂生性格中的能动性、理想性因素来回应中国问题;另一方面,回顾右派改造经历所塑造的知识分子与社会间的关系,反思"归来者"在新时期确立的位置。

八九十年代“转折”视野中的文学性问题再考察 下载:23 浏览:455

杨晓帆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新世纪以来的"纯文学"论争,将"文学性"问题置入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转折"视野中来考察。但仅仅批判20世纪80年代的纯文学想象如何在90年代暴露其狭隘与危机,并不足以为当下如何在文学与现实、历史间建立有效关联提供借鉴。本文以新时期重要批评家、作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精神变迁为例:从易被忽视的"两个李陀"间的连续性,指出反思纯文学的动力如何积蓄于80年代思想变革中;从吴亮转折期的经验表达,说明如何在极端美学主义之外理解"先锋性"内涵;从50后、60后代表性作家的创作转型,探讨继承与转化20世纪80年代遗产的不同路径。本文尝试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问题与思想困境早已生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展开过程中,而能否自觉超越新时期意识并把握住这一时代趋势的主要矛盾,才是影响其文学实践品格的关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