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新建天然气管道水合物防治对策研究 下载:53 浏览:79

李方圆 《中国石油工业》 2020年9期

摘要: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天然气中的某些组分与液态水会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这些水合物会阻塞天然气管道、阀门和设备等,严重影响正常输气生产。以某输气管道冰堵为例,通过分析新建天然气管道投产初期产生冰堵的原因以及水合物的生成机理,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进行科学预测,并提出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及建议,得出冰堵场站的解堵过程,用以指导今后类似管道的投产。

产水气井油管隔热保温技术研究与应用 下载:71 浏览:468

周舰 王斌 谭苗 《天然气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产水气井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容易生成水合物而堵塞井筒和采气管线,通常采用注甲醇来实现解防堵的目的,但注甲醇解防堵工艺存在甲醇有毒、含醇污水处理工艺复杂和运行成本高等诸多弊端。为此,创新采用井下隔热保温组合油管代替单一普通油管用作生产管柱来提高井口流体温度、避免井筒堵塞。研究表明:(1)研制的井下隔热保温油管,减少了地层能量沿井筒热损失,可有效提高井口流体温度,实现了防治水合物生成的目的,同时井下隔热保温油管与常规油管配合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采气成本;(2)对隔热保温油管的敏感性分析表明,井下隔热保温油管下入深度越大、导热系数越小,井筒保温效果越好,且井下隔热油管下入深度对井筒温度的影响要远大于其导热系数。现场应用表明:东胜气田Y井采用井下隔热保温油管后,井筒流体升温明显,井口流体温度提高了近30℃,有效防治水合物生成,能够满足气田环保开发需求,为产水气井提供了一种环保型水合物防治新方法。

龙岗气田地面集输天然气水合物预防应用 下载:66 浏览:437

周莲莲 陈林 蓝琼 谢旭龙 王佳 《天然气进展》 2018年2期

摘要:
针对目前龙岗气田在冬季生产过程中易在节流处、冷热气流交汇处和管线低温段形成水合物造成管线堵塞的问题,阐述了龙岗气田水合物形成的原因,通过优选天然气水合物计算模型预测水合物的生成条件,计算分析不同输气量和出站温度对管线温度分布的影响,并对生产运行方案和场站工艺进行优化改造。结果表明:对由于站内节流温降形成水合物的情况,可增加站内流程水浴加热装置提高输气温度;对由于冷热气流交汇形成水合物的情况,可调节水套炉温度,控制两股气流温差不超过5℃,以降低天然气饱和水含量并避免形成凝析水;对由于管线输气温度过低形成水合物的情况,可适当提高出站温度和增加输气量以预防水合物形成。

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海马”冷泉甲烷渗漏及其海底表征 下载:75 浏览:466

赵静1梁前勇1,2 尉建功1,2 陶军1,2 杨胜雄1,2 梁金强1,2 陆敬安1,2 王建军3 方允鑫1,2 龚跃华1,2 何雪宝3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期

摘要:
2015年3月"海马"号遥控无人潜水器(ROV)在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首次发现活动冷泉,并命名为"海马"冷泉,此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先后组织了3个航次,对"海马"冷泉开展进一步勘查和研究。本次研究在综合分析4个航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初步阐述"海马"冷泉的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盐岩和流体活动等特征。总体而言,"海马"冷泉区地势平缓,气体渗漏现象非常发育,是以CH4为主要气体渗漏形成的活动冷泉区,且气体渗漏活动具有时空迁移性。气体碳同位素组成表明,海马冷泉区的CH4为混合成因气,且以微生物成因为主;"海马"冷泉区发育有多种类型的化能自养冷泉生物群落,冷泉区种类丰富,目前已报道了多个冷泉生物新种。这些发现为研究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及其环境效应、冷泉生物生命起源与演化和南海与印度洋及太平洋物种迁移贯通等科学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可燃冰研究现状及商业化开采瓶颈 下载:82 浏览:427

付亚荣 《石油科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可燃冰作为世界公认的清洁高效的能源,吸引了各国政府的关注和资金投入。调研了国内外可燃冰分布情况及美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对可燃冰的勘探开发现状,分析了国内外海底、陆地冻土带可燃冰试采案例,介绍了中国可燃冰开发方案的研究、开采关键技术形成及成功试采的过程,对中国南海神狐可燃冰试采应用的8项创新技术进行了剖析,阐述了可燃冰的9种不同开采方式的原理及适用储层,指出可燃冰商业化开采面临开采成本、温室效应、地质灾害、环境效应等问题。提出可燃冰的开采应谨慎对待,"资源需求"和"环境安全"之间需要统筹考虑,既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又要让可燃冰资源持续造福子孙。

基于OLGA的海底管道水合物的生成和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53 浏览:436

王海秀1,2 练章华1 王树立3 《海洋研究》 2023年5期

摘要:
海底管道是海洋油气输送的重要纽带。为解决海底管道面临的水合物生成和堵塞问题,文章结合海底多相流管道水合物生成的数学模型,采用OLGA对海底管道不同含水率、气油比和流量下水合物的生成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某海底管道的工艺参数条件下,水合物生成风险随着含水率和流量的增大而降低,随着气油比的增大而增加;海底水平管路和立管都有可能生成水合物,尤其立管常是水合物最大生成量的位置;模拟结果可为海底管道水合物的防治和保障海底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全球主要国家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 下载:54 浏览:470

萧惠中1,2 张振1,2 《海洋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分布广、规模大,势必成为未来的主流能源。在当前能源紧缺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影响下,世界各国都对潜力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文章对全球主要国家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提出: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重点目标区加大研究力度;加大海域和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调查力度,寻找更多可供试采的水合物矿区;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合作;考虑经济问题,以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开发模式;把环境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尽可能避免水合物开采带来的环境及地质灾害问题等建议。以期能为未来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试采工作提供有益帮助。

一种采用直井井组细分层压裂注热水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工艺方案 下载:64 浏览:262

罗天雨 《海洋研究》 2021年4期

摘要:
在海底的沉积物或冻土中,赋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这是一种适于未来开发利用的能源,具有优质、洁净、资源量大等优势。由于开采对象的复杂性,在世界范围内,开采技术整体上尚无成熟配套,面临着单井产量低、连续时间短、经济效益差等缺陷,因此需要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研究高效开采的工艺方法。本研究针对有一定渗流能力的水合物储层,提出了一种采用直井井组细分层压裂注热水开采的工艺技术:(1)依据地质资料,对目标储层布置直井井组,直井分为注水井与生产井,通过井组注入热水开采提高采收率;(2)采用套管射孔完井,套管内下入筛管防砂;(3)对注水井进行不加砂细分层压裂,采出井不压裂;(4)至生产效果变差时,开始通过注水井注入热水激发,从生产井生产天然气;(5)采用海水源热泵技术提供热水,就地取材,经济高效;(6)对采出井进行注入固结剂作业,采用系统防砂技术;(7)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细分层压裂注热水开发方案能大幅提高产量。该工艺能够提高储层的加热效率与受热体积,减少出砂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储层生产天然气的产量与持续时间,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天然气水合物在输气管道中的生成预测及防治技术研究 下载:66 浏览:620

吴倩 《天然气进展》 2025年4期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逐年上升,我国也建成了西气东输、中俄东线、川气东送等一系列高压力、大口径、长距离的输送管道。天然气管输过程中水合物的流动保障问题不容忽视,水合物一旦生成将对多相流动和传热特性造成影响,产生节流效应,增大压降,造成管道及设备堵塞,影响管存及管输量。

岩石矿物表面水合物粘附力学特性研究 下载:95 浏览:1067

彭建霖 《地球科学探索》 2025年3期

摘要:
天然气水合物在岩石矿物表面的粘附力学特性是影响水合物在沉积层中运移的重要因素,对水合物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可视化开放式水合物沉积强度测试装置,直接测试岩石矿物表面形成的水合物沉积层的粘附强度,并对过冷度、退火时间、壁面粗糙度等影响因素展开研究,探索其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退火时间通过影响水合物转化率来影响水合物粘附强度,在较高的过冷度下水合物沉积层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水合物转化率,从而产生较高的粘附强度。亲水性岩石表面粗糙度越大,嵌入壁面微结构中的水合物越多,导致水合物粘附强度越大。

天然气水合物防治措施与应急处理 下载:115 浏览:1245

岳国杰 陈亚彬 吴海涛 《天然气进展》 2023年7期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出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了应对天然气水合物的防治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案。  

浅谈天然气集输系统水合物的抑制措施 下载:489 浏览:3142

王凡 《天然气进展》 2021年2期

摘要:
天然气在集输过程中,水合物的形成及抑制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依托XX气田井场成熟集输工艺,先从水套炉加热方法入手,借助HYSYS模拟软件,阐述了该法工艺及加热炉功率的计算过程。紧接着,又对水合物抑制法的机理、种类及当前天然气新型抑制剂的应用技术进展进行了介绍。最后,简要介绍了原料天然气脱水的方法,并得出相关结论。

天然气水合物清洁开采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78 浏览:1577

刘利娜1 刘文鑫2 赵彦女3 周维锁3 惠妙妙3 刘仕奇3 《中国科学研究》 2022年10期

摘要:
随着对水合物室内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试采工程的广泛开展,形成多种具备理论和技术可行性的天然气水合物清洁开采技术。但这些技术尚处于理论或实验室研究阶段,受能耗高、工艺烦琐、装置复杂等制约,与现场应用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因此,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等新能源结合,建立现场能量补偿体系,同时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和现有开采技术的异同开展研究,借助现有的成熟开采技术优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工艺和装置,加强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将成为天然气水合物规模化、商业化开采的研究重点。

浅析二氧化碳捕集储存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197 浏览:2568

李茂清 梁艳 《能源学报》 2021年12期

摘要:
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已成为全球的环境问题,引发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我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并辅以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而碳排放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是燃料燃烧后排放的烟气,国内外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燃烧后的捕集储存。因此,为了有效减少烟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的加剧,有必要发展烟气二氧化碳的捕集储存技术,尽早实现成熟的工艺化处理。本文主要分析二氧化碳捕集储存技术研究进展。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