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经济增长效应 下载:68 浏览:425

刘亦文1.2.3.4 丁李平2 李毅2 胡宗义2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发展普惠金融是新时代中国加快推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和金融改革创新的战略重心。从金融服务渗透性、服务可得性、使用效用性和可负担性四个维度出发,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了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基于变异系数法对2005-2015年中国各地区普惠金融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整体还比较低,各区域发展不均衡,但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势头良好。基于固定效应的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双门槛效应确实存在,门槛1和门槛2的估计值分别为0.279和0.405,当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低于0.279时,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正向的,但并不显著;当金融发展水平大于0.405时,其系数为0.004,对经济增长也其显著正向作用,但其值大小明显降低;当金融发展水平大于0.279且小于0.405时,其系数为0.094,对经济增长起着显著促进作用。这些结论为我们下阶段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对策依据和新的思路。

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现象研究 下载:66 浏览:449

刘玉博1 王振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占全国人口比重42.88%的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社会发展指数,评估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社会发展现状,并利用Moran’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空间分异现象。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不高,从细分领域的角度,社会均衡领域发展相对较好,社会保障领域发展相对不足;(2)杭州和苏州是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最为均衡的2个城市,其他城市如上海、南京、长沙、宁波和无锡也构成了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的标杆;(3)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下游地区整体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但下游地区各城市间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4)14个重要城市社会均衡领域整体发展不足,这一趋势与长江经济带社会均衡领域发展相对较好的整体格局恰好相反,是未来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环境公共服务水平测度与差异化分析——以泰州市为例 下载:51 浏览:371

叶懿安1,2 陈婷1,2 张磊1,2 蒋晓威1,2 于露1,2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9期

摘要:
从环境公共服务投入、环境公共服务资源、环境公共服务保障、环境公共服务结构4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综合测度泰州市环境公共服务水平,利用差异系数评价各区市环境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化程度。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泰州市环境公共服务水平整体不高,各区市间存在一定的层次差异性,环境公共服务资源和投入水平的非均等化较为严重,且环境公共服务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相关性。为提高泰州市环境公共服务水平,基于分析结果,从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投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健全管理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中国海洋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下载:26 浏览:363

徐胜1 高科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6期

摘要:
以中国九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对海洋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分析。选取2010—2019年相关数据,构建海洋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等四种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联合评价、确定指标权重,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并进一步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海洋中心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研究结论如下:(1)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市建设水平尤为突出,厦门市和舟山市增长较为迅猛,天津市和大连市增长缓慢,影响其海洋中心城市建设;(2)九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发展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大连市在创新性层面、上海市在开放度和集聚度层面、舟山市在协调性层面、厦门市在共享度层面、深圳市在辐射性层面表现突出。

“低碳”背景下区域数字物流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下载:186 浏览:1857

罗清1 夏芮1 韩笑1 崔广锋2 《低碳研究》 2022年8期

摘要:
本文以低碳经济、数字经济内涵为依据,从六个维度构建低碳约束下数字物流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2013-2020年低碳数字物流的发展总体状况进行了测度。根据测量结果,从六个维度分析江苏省的低碳数字物流发展状况,并对其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

碳中和背景下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以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为例 下载:205 浏览:2423

赵鹏1 黄安琪2 陈妍3 管子晗4 《材料科学研究》 2022年4期

摘要:
基于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之下,传统能源形式以化石能源为代表逐渐转向了以硅基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中国正逐步实施建立以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化、现代化的能源体系。本文基于碳中和的背景下,通过分析硅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尤其以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的案例,采用主客观综合权重的方法确定权重指标对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构建相应的模型,运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对硅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科学有效地分析,最近根据检验地结果有针对性地对中国硅基新材料产业优化路径研究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建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