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40

世纪中文出版社 ——“建设顶级中文期刊”为使命!期待与您同行......
请输入您想了解的内容!
截图后在输入框直接粘贴

请您为我的服务评分:

发送提交

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施肥和土层置换对深层土壤秸秆碳固定与残留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90

李小红 王淑颖 程娜 付时丰 李双异 孙良杰 安婷婷 汪景宽 《中国土壤》 2020年11期

摘要:
深层土壤指深度大于20 cm土层的土壤。一般情况下,深层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占1 m深土体有机碳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对土壤碳固定和土壤肥力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关于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机制还不很明确。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站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40~60 cm)为研究对象,用土壤添加13C标记秸秆后设置原位(40~60 cm)与土层置换(0~20 cm)的田间培养试验方法,量化秸秆碳对土壤总有机碳的相对贡献率,分析秸秆碳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明确不同施肥处理和土层置换对秸秆碳在深层土壤中固定的影响,以期为深层土壤有机碳固定和土壤培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时期(150 d),原位培养SOC中秸秆碳的贡献率(fm)和秸秆碳残留率(Rmaize)平均值分别为32.62%和44.86%,土层置换fm和Rmaize平均值分别为30.23%和40.09%。第150 d与第30 d相比,原位培养fm和Rmaize分别降低4.15%和8.33%,土层置换fm和Rmaize分别降低1.86%和3.36%。无论土层置换与否,不施肥(CK)处理的fm和Rmaize平均值分别高于施肥(N4和M2N2)处理3.83%和3.08%。以上结果表明,深层土壤秸秆碳的固定与残留受施肥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不施肥处理有利于秸秆碳在深层土壤的固定。

激光粒度仪法与湿筛-沉降法测定火山碎屑物发育土壤颗粒组成的比较 下载:86 浏览:486

孙福军 苗涵博 韩春兰 康天成 姜志文 吕秀艳 《中国土壤》 2020年4期

摘要:
为了比较湿筛-沉降法和激光粒度仪法测定玄武质火山碎屑物发育土壤的颗粒组成的结果,对供试土壤进行了比重值测定,并采用实测比重值和常用比重值(2.65)分别进行了湿筛-沉降法的土壤颗粒组成测定,同时又对样品进行了激光粒度仪法测定。结果表明:玄武质火山碎屑物发育土壤的比重值较土壤的常用比重值有一定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两种比重值条件下湿筛-沉降法测定的土壤颗粒组成的差异,但相差不大。激光粒度仪法测定的土壤颗粒组成与湿筛-沉降法比较,黏粒含量偏低,粉粒含量偏高,绝大多数砂粒含量偏高。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两种方法的测定原理不同,分别测定的是同一颗粒的不同特征;其次是测定的粒径范围不同,湿筛-沉降法测定<2 mm的全部土粒,但激光粒度仪法对小于某粒径(MS3000激光粒度仪的测量范围是0.01~3500μm)的土粒不做测量;此外,还受黏土矿物的层状构造及土壤分散方法的影响。由于不同生产厂家、不同型号的激光粒度仪,其测量范围不同,对土壤颗粒组成的测定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在应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颗粒组成时,标示仪器的生产厂家和型号。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团聚体的组成比较研究 下载:76 浏览:512

段斯译 孙仲秀 王秋兵 姜荧荧 孙福军 《中国土壤》 2020年4期

摘要:
以林地、疏林荒草地、荒草地、耕地、埋藏古红土等不同利用方式下的第四纪古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剖面内扣除黏粒的粒度组成、Ti/Zr比值和野外剖面形态观察等方法分析,判定了古红土母质均一性,接着利用湿筛法筛分了供试古红土水稳性团聚体,比较分析了各利用方式下古红土与未经人为利用的埋藏古红土的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古红土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古红土的成土母质是均一的,埋藏于地下的古红土由于未被人为利用,受人为干扰小,因压实等影响结构性不良,主要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2)古红土被利用后土壤团聚体<0.5 mm的减少、> 0.5 mm的增加,利用方式不同,古红土的团聚体(粒级)变化不同(土层深度);(3)团聚体林地以> 5 mm为主,疏林荒草地、荒草地和耕地以> 5 mm、5~2 mm和2~1 mm为主;(4)古红土被开发利用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且林地的稳定性强于耕地,是古红土分布地区一种较合理的利用方式。

异养氨氧化细菌基因组DNA的检测方法比较 下载:72 浏览:486

李梓彤1,2 卢洁1,2 顾宗润1,2 杨帅1,2 衣珊漪3 任灵玲1,2 刘灵芝1,2 《中国土壤》 2019年2期

摘要:
氨氧化细菌是参与土壤氮素循环的重要微生物类群之一,其基因组DNA提取质量的准确分析,可直接影响后续分子实验的可行性和精确性。本试验针对3株异养氨氧化细菌的纯培养菌株,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和Qubit荧光计分别检测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基因组DNA的浓度,同时结合细菌通用引物扩增16S r DNA全长来判定提取DNA的质量,进而筛选出可用于检测可培养氨氧化细菌基因组DNA浓度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浓度的DNA样品,尽管3种检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表现出明显差异,但在16S r DNA-PCR中均仍能获得良好的扩增结果。与微量紫外分光光度法相比,Qubit方法对基因组DNA浓度的检测结果更为精确,特别在低浓度DNA检测中,能够较真实的反映基因组DNA的实际情况。

东港市耕地质量空间相关性分析及驱动机制研究 下载:76 浏览:489

钱凤魁1,2,3 张靖野1,2,3 王秋兵1,2,3 《中国土壤》 2018年11期

摘要:
耕地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区域的差异性,开展耕地质量的空间差异性研究和驱动机制探索可为耕地资源的空间保护提供方法借鉴。本文以辽宁省东港市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耕地质量在空间上的聚集性规律和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耕地质量空间差异的驱动因素,提出了分区保护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距离阈值下,东港市耕地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自相关程度受到距离阈值的影响;(2)东港市耕地质量的空间集聚类型多以连片集中的形式出现,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3)耕地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的空间分布受到不同主导因素的影响;(4)根据耕地质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不同的耕地保护区,并根据耕地质量空间集聚类型进行分区保护和重点整治。

耕地土壤质量保护中农户认知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 下载:86 浏览:504

刘洪彬1 王武林1 王秋兵1 贾树海1 张国剑2 《中国土壤》 2018年6期

摘要:
探讨耕地土壤质量保护中农户认知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在深化已经研究基础上,为政府制定引导农户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土壤质量的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利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33户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经济因素特征、农户自身条件特征和耕地自然条件特征这3类外源潜变量对农户耕地质量土壤质量保护认知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自身条件特征是影响耕地土壤质量保护中农户认知行为的主要因素,其特征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耕地土壤质量保护认知程度会提高0.877个单位;(2)可观测变量对3类外源潜变量的解释能力均较强,且显著水平、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农产品价格、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典型地块面积分别对这3类外源潜变量的解释能力相对较好。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稳定的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将土地向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并针对这种类型的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和耕地土壤质量保护方面的技术服务和培训,是未来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方向。

耕地硬覆盖破坏程度划分标准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下载:45 浏览:318

董秀茹 慕哲哲 王秋兵 杨紫千 孙福军 《土壤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耕地硬覆盖破坏是耕地破坏较常见的一种类型,研究耕地硬覆盖破坏程度划分标准,可以为完善耕地破坏鉴定标准和办法提供理论支持,也可以为管理部门开展耕地破坏鉴定实践工作提供一定参考。本文基于耕地硬覆盖破坏的内涵与形式,从耕地硬覆盖破坏对耕地种植条件尤其是土壤条件的影响及硬覆盖耕地恢复难易程度两个角度,以硬覆盖层性质、硬覆盖层厚度为划分指标,将耕地硬覆盖破坏程度划分为轻度破坏、中度破坏和重度破坏三种。研究结果表明:在沈阳地区,耕地表层土壤压实,无实质硬覆盖层者,属轻度破坏;硬覆盖层具有一定透水、透气性,不与表层土壤粘结,厚度小于10cm者,属中度破坏;硬覆盖层不具有透水、透气性,与表层土壤粘结,厚度大于或等于10 cm者,属于重度破坏。

下辽河平原区典型县域非耕作土地对作物干旱减缓效应 下载:16 浏览:266

边振兴1 蒋文浩1 陆璐2 于淼3 《土壤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干旱是北方多数农业区作物的主要灾害之一。农田系统内的水塘,沟渠等非耕作土地可为旱季作物提供一定水源,但其形态、大小和空间格局不同对作物干旱减缓效应可能会有所不同。基于此,以下辽河平原台安县为研究区,选择典型干旱年(2014年),采用作物干旱敏感指数(DSI)和非耕作土地景观指数,对非耕作土地景观特征与作物干旱等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8月台安县农田作物干旱主要为中度和轻度,受极端干旱气候影响较为明显。台安县农田非耕作土地景观整体异质性不强,破碎度和多样性相对较高。非耕作土地的景观指数与作物干旱敏感指数(DSI)有显著相关性。当地块的非耕作土地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多样性(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增加时,作物受旱程度也增强。研究结论可为通过优化农田中非耕作土地的景观格局来减缓作物干旱等土地生态整治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不同盐基离子对黑土胶体zeta电位及凝聚过程的影响 下载:59 浏览:383

左研 李少博 王童彤 徐英德 张广才 张昀 高晓丹 《土壤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以黑土胶体为研究对象,比较黑土胶体在不同浓度的四种盐基离子Na+、K+、Ca2+、Mg2+体系中的zeta电位、颗粒凝聚动力学过程和平均凝聚速率,明确不同离子界面行为对黑土胶体zeta电位和凝聚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壤胶体较高的颗粒密度(0.61 g L-1)更有利于获得稳定的zeta电位值;二价阳离子与一价离子相比,因其有更强的压缩双电层能力而引起zeta电位的降低和较强的土壤胶体凝聚过程;同价离子对zeta电位和土壤胶体聚沉影响的差异表现为离子浓度同为200 mmol L-1时,黑土胶体在K+体系中的凝聚速率是Na+体系中的7.65倍,离子浓度同为4 mmol L-1时,黑土胶体在Ca2+体系中的凝聚速率是Mg2+体系中的2.79倍。除了其自身体积的差异还与离子在表面强电场中的极化作用有关。不同盐离子受土壤表面附近电场的强烈影响,在土壤胶体表面固-液界面上被诱导极化,从而易引起胶体zeta电位的不同。该研究为表征土壤胶体表面性质及胶体凝聚过程和团聚体形成理论研究提供基础。

沈阳市耕地表土层厚度与耕地产能关系研究 下载:23 浏览:273

董秀茹1 刘小庆2 孙福军1 《土壤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表土对于作物生长至关重要,表土层厚度影响着耕地产能的大小,然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尚缺乏具体的研究,明晰耕地表土层厚度与耕地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提升耕地产能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量耕地被建设占用,表土遭到破坏,研究表土厚度与耕地产能间的函数关系,促进表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本研究以沈阳市浑南区、康平县等四区三县市为研究区,对研究区内耕地土壤质地、灌排能力、化肥使用强度、表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耕作方式、耕地产能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获得调查样点数据491份。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影响耕地产能的其他因素的稳定水平,筛选出只有表土层厚度作为自变量样本点容量,运用非线性回归方法构建函数方程分析表土层厚度与耕地产能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表土层厚度在5 cm至24.5 cm之间时,表土层厚度与耕地产能存在对数函数关系,所构建函数方程为y=5144.6 ln(x)-2995.2(5≤x≤24.5);耕地产能随表土层厚度增加逐渐增加,在表土层厚度为24.5 cm时,耕地产能达到最高为13960.59 kg hm-2;对表土层厚度薄的耕地进行表土层厚度增加,耕地产能提高效果更加明显。

地膜覆盖和施肥对棕壤剖面溶解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下载:32 浏览:389

赵搏 丁雪丽 汪景宽 刘奎 张维俊 徐英德 谢柠桧 李明 《土壤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依托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试验与土壤样品数据,系统分析了30年覆膜和不覆膜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占有机碳的比例在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总体效应大于覆膜处理,不论是否覆膜,长期单施氮肥、有机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剖面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并且对表层土壤影响最大。不覆膜土壤0~40 cm土层中,单施氮肥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影响显著,氮肥施用量越多,溶解性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越大,而单施有机肥及有机肥氮肥混施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基本没有影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具有决定作用。

长期施肥与覆膜对土壤细菌、泉古菌和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下载:72 浏览:386

李双异 刘旭 张维俊 葛壮 谢柠桧 孙良杰 安婷婷 汪景宽 《土壤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施肥与覆膜等农田管理措施能够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这直接影响着驱动氨氧化过程的氨氧化微生物,而氨氧化过程是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施肥与覆膜试验站为平台,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5种施肥制度下[不施肥(CK)、氮肥(N)、氮磷肥(NP)、有机肥(M)和有机无机配施(MNP)]土壤细菌、泉古菌和氨氧化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细菌、泉古菌、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基因拷贝数平均值分别为0.52×109~4.20×109、2.14×108~9.69×108、0.21×107~6.89×107和0.26×107~74.70×107copies g-1干土。与CK相比,有机肥处理(M、MNP)能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的丰度,化肥处理(N、NP)则相反;施肥尤其是化肥处理(N、NP)均能降低泉古菌和氨氧化古菌的丰度;有机肥处理(M、MNP)显著增加了氨氧化细菌的丰度。细菌、泉古菌、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丰度均与pH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细菌和氨氧化细菌丰度则主要受全碳含量的影响,而细菌、泉古菌和氨氧化细菌丰度与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农田生态系统中氨氧化微生物对不同管理措施的响应机制及其在氮素转化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减氮配施微生物菌剂对水稻根系发育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41 浏览:413

李丽1 韩周2 张昀1 燕香梅3 张广才1 高晓丹1 张雅楠1 叶超1 李少博1 《土壤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为探明滨海盐渍型水稻土在氮肥减施条件下,微生物菌剂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和提高土壤酶活性的作用机制,本试验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探讨了减氮配施微生物菌剂对水稻根系发育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减氮配施微生物菌剂可增加水稻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总根体积和根尖数,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在施菌剂40~50天内,减氮30%配施菌剂处理较单施全量氮肥处理显著增加了根系生物量。(2)所有氮肥配施菌剂处理的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提高;且在施菌剂50天时减氮30%配施菌剂处理的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与单施全量氮肥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22.7%、16.67%和16.35%。以上结果表明,氮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菌剂能提高滨海盐渍型水稻土酶活性,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施用微生物菌剂能减少化肥用量,达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耕地挖损破坏程度划分标准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下载:66 浏览:417

董秀茹 张金晖 王秋兵 《土壤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耕地挖损破坏是耕地破坏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研究耕地挖损破坏程度划分标准,可以为完善耕地破坏鉴定标准和办法提供理论借鉴,也可以为管理部门开展耕地破坏鉴定实践工作提供一定参考。本文基于耕地挖损破坏的内涵与形式,从耕地挖损破坏对耕地种植条件尤其是土壤条件的影响及挖损耕地恢复成本两个角度,以挖损深度、挖损破坏的土壤层次和挖损耕地恢复成本收益比为划分指标,将耕地挖损破坏程度划分为轻度破坏、中度破坏和重度破坏三种。研究结果表明:在沈阳地区,挖损深度小于30 cm或仅挖损至耕地犁底层但心土层完好或耕地恢复成本收益比小于0.5,属于轻度挖损破坏;挖损深度介于30~60 cm之间或仅挖损至心土层但底土层完好或耕地恢复成本收益比介于0.5~1之间,属于中度挖损破坏;挖损深度大于60 cm或无典型土层存在或耕地恢复成本收益比大于1,属于重度挖损破坏。

深松和秸秆深还对黑土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下载:17 浏览:252

刘旭1 李双异1 彭畅2 张维俊1 葛壮1 安婷婷1 薛振亚3 汪景宽1 《土壤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深松和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耕层厚度、提高有机质含量和培肥地力的重要途径。试验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长期定位试验站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原位培养方法,探究深松和秸秆深还后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变化。结果表明:(1)在0~20 cm表层中,深松(DL)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60 d内无明显变化,而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熵在30 d和150 d显著提高;秸秆深还(DS)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微生物熵在整个培养期较CK处理平均提高2.96%、17.36%、18.16%和14.80%。(2)在20~35 cm亚表层中,与CK相比,DL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熵在30 d时显著增加,60 d时各指标明显降低;DS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微生物熵比CK显著提高10.69%、24.86%、21.93%和10.14%。(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熵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可见,秸秆深还能显著提高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熵以及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氮肥减施配施菌剂对水稻生长及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下载:55 浏览:412

张雅楠1 张昀1 燕香梅2 佟忠勇3 张广才1 高晓丹1 李丽1 叶超1 李少博1 《土壤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为明确滨海盐渍型水稻土在氮肥减量施用条件下,微生物菌剂促进土壤养分释放和对水稻生长影响的机制,以盐丰47水稻为供试作物,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在氮肥减量30%条件下,化肥配施固氮螺菌和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苗期水稻生长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施微生物菌剂明显提高水稻生物量,增加水稻株高、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等根系发育指标。与常规施肥相比,在氮肥用量减少30%条件下配施微生物菌剂可以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2.71%~17.67%和0.73%~18.17%,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化相对较少,差异不明显。微生物菌剂可以替代部分化肥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氮肥配施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比配施固氮螺菌的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对化肥合理减施、保障作物产量和合理应用微生物菌剂有重要意义。

牛粪与秸秆配施对玉米体内镉积累及亚细胞分布的影响 下载:56 浏览:443

丛源欣 吴起汉 陈璐 INUWA Abdullahi-Aminu 吕金朔 张兴党 秀丽 《土壤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以受镉(Cd)污染的棕壤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牛粪与秸秆配施对玉米各部位Cd吸收、转运及Cd在各部位亚细胞分布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对照处理(CK)、单施秸秆(S)、单施牛粪(M)、牛粪与秸秆含氮量比1∶1(SM1)、牛粪与秸秆含氮量比3∶1(SM3)、牛粪与秸秆含氮量比5∶1(SM5)。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SM1处理根部吸收Cd的含量下降了46.2%;SM1和SM3处理玉米叶部Cd吸收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69.8%和61.0%,玉米茎部Cd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62.6%和50.4%,玉米籽粒Cd吸收量与对照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80.0%和75.0%。与对照相比,SM1、SM3和SM5处理Cd由根部向茎叶部位的转运系数分别降低了0.37、0.21和0.17;Cd由茎叶向籽粒的转运系数分别降低了0.014、0.012和0.010。所有处理玉米各部位亚细胞组分的Cd含量均呈现为细胞壁>细胞器>可溶部分;在SM1处理下,Cd在根、叶、茎和籽粒四个部位细胞壁中比例与对照相比提高最多,分别提高了16.5%、10.5%、10.7%和19.3%。因此,适宜的牛粪与秸秆配比能有效降低玉米各部位对Cd的吸收和转运,提高Cd在玉米各部位细胞壁中的分布比例,牛粪与秸秆含氮量比1∶1配施有利于Cd污染地区玉米的安全生产。

辽宁省植稻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下载:23 浏览:322

王天豪 韩春兰 王秋兵 《土壤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为研究辽宁地区植稻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选取辽宁地区7个典型植稻土壤剖面,在对其成土环境、剖面形态特征调查、描述和理化性质的分析基础上,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方案为指南,检索其诊断层及诊断特性,确定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研究结果表明:有4个土壤满足水耕表层、水耕氧化还原层的要求,可以划归为人为土土纲,其它3个土壤只满足水耕现象和水耕氧化还原现象,只能划为雏形土土纲。所以,并非像土壤发生分类学结果那样将所有植稻土壤都划分为水稻土。研究进一步发现,供试剖面中划分为冷凉湿润雏形土、简育湿润雏形土亚类的3个土壤剖面具有水耕现象,但在其亚类检索中缺乏相应的亚类。为此,本文建议在这两个土类中分别增加具有水耕现象的亚类。

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表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空间变异特征 下载:29 浏览:298

吕刚1,2 刘雅卓1 李叶鑫1,3 傅昕阳1 王磊1 《土壤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为加快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的水土流失治理进程,同时为同类矿山排土场边坡的有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基于GIS原理,采用地统计学与经典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对排土场边坡表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排土场边坡表层土壤容重表现为弱变异性,饱和导水率表现为强变异性,毛管孔隙度与砾石含量表现为中等变异;毛管孔隙度的相关距离大于容重、砾石含量和饱和导水率,其在坡面分布上的均一性高于其他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Co/(Co+C)值介于4.88%15.95%;在排土场边坡不同研究尺度下,同一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相关距离范围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容重和砾石含量沿坡长方向从上到下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则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在各个坡位的变异程度不一且差异显著。

栽培水氮条件及采后贮存时间对油菜产量及其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下载:55 浏览:326

张莹1 郑丽红2 《土壤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以油菜为供试作物,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灌水控制上限、氮素用量对油菜产量及其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水氮条件栽培的油菜植株体在贮存期间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供水越充足(灌水控制上限值越高)、氮素用量越多,油菜产量越高;而油菜收获采摘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随灌水控制上限值增高而下降、随氮素用量增加而上升;采摘后8天贮存期间硝态氮含量呈高-低-高-低趋势变化,而亚硝酸盐则呈一单峰态变化,在贮存2~4 d硝酸、亚硝酸盐含量均有峰值出现;水分栽培条件对贮存期间油菜植株体硝酸和亚硝酸含量有显著影响,同一贮存时间、不同水氮处理比较,高灌水控制上限值、低氮素用量处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低于低灌水控制上限、高氮素用量处理。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