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激光粒度仪法与湿筛-沉降法测定火山碎屑物发育土壤颗粒组成的比较 下载:86 浏览:484

孙福军 苗涵博 韩春兰 康天成 姜志文 吕秀艳 《中国土壤》 2020年4期

摘要:
为了比较湿筛-沉降法和激光粒度仪法测定玄武质火山碎屑物发育土壤的颗粒组成的结果,对供试土壤进行了比重值测定,并采用实测比重值和常用比重值(2.65)分别进行了湿筛-沉降法的土壤颗粒组成测定,同时又对样品进行了激光粒度仪法测定。结果表明:玄武质火山碎屑物发育土壤的比重值较土壤的常用比重值有一定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两种比重值条件下湿筛-沉降法测定的土壤颗粒组成的差异,但相差不大。激光粒度仪法测定的土壤颗粒组成与湿筛-沉降法比较,黏粒含量偏低,粉粒含量偏高,绝大多数砂粒含量偏高。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两种方法的测定原理不同,分别测定的是同一颗粒的不同特征;其次是测定的粒径范围不同,湿筛-沉降法测定<2 mm的全部土粒,但激光粒度仪法对小于某粒径(MS3000激光粒度仪的测量范围是0.01~3500μm)的土粒不做测量;此外,还受黏土矿物的层状构造及土壤分散方法的影响。由于不同生产厂家、不同型号的激光粒度仪,其测量范围不同,对土壤颗粒组成的测定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在应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颗粒组成时,标示仪器的生产厂家和型号。

结合工程实例谈地铁区间下穿高速公路路基的沉降控制技术 下载:76 浏览:476

高建强1 孟鑫垒1 谢晖2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9期

摘要:
地铁区间下穿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时,地面沉降的控制是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在不影响高速公路正常通行的情况下,依靠单一的施工控制措施或简单的加固技术无法保证路基的沉降控制效果。研发出一套综合的施工技术,以下穿路基区间系统预加固技术为基础,同时辅以地质预报及区间掘进控制技术,以解决下穿段高速公路路基的沉降控制技术难题,并运用于实际工程施工中,验证了沉降控制技术的有效性。

填海区复杂地层双盾构隧道地表沉降研究 下载:76 浏览:477

周长永 韩美勇 袁竟 《中国土木工程》 2019年5期

摘要:
盾构法是地铁隧道施工常用的工法之一,但对于填海地区盾构推进过程中引起复杂地层的地表沉降的机理,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积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以深圳地铁某区间地铁隧道开挖为例,利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软件Midas/GTS NX对地铁双盾构隧道开挖过程进行数值分析,计算得到由隧道开挖造成的地表沉降曲线,结合实际监测数据分析了隧道地表沉降随盾构推进时沿横向分布的变化规律,为本工程的后续施工及类似工程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路的影响效应分析 下载:74 浏览:462

冯健璋 《中国土木工程》 2018年10期

摘要:
以广州轨道交通某区间下穿城市公路及桥梁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手段,对注浆加固前后地层的沉降情况和桥桩的变形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盾构施工引起的路基与桥桩最大沉降发生在隧道开挖上方且略滞后于开挖进度;采用袖阀管注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结构沉降、减小沉降影响范围,还可以抑制由地层应力释放引起的管片上浮;确定了线路两侧20 m为盾构施工重点监测区域;明确了下穿施工掘进速度、出土量及注浆量的变化范围。通过本项目下穿影响效应的分析,力求为今后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深圳某基坑变形监测应用技术分析 下载:84 浏览:474

赵庆强 《中国土木工程》 2018年5期

摘要:
结合深圳市某项目基坑特点及周边环境,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案,对桩体深层水平位移、周边沉降、支撑轴力等进行了跟踪监测。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基坑变化受土体蠕变、地下水位升降以及基坑边附加荷载等因素综合影响,监测信息为施工期间进行设计优化和合理组织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为施工开展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造价,提供有效决策依据,确保整个支护体系及周边建筑的安全。

张家口市某基坑边坡沉降及水平位移与数值模拟比较研究 下载:90 浏览:470

薛晓峰 刘晶磊 刘航 李凯 温孟瑶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以利用全站仪及水准仪测量得到的基坑沉降量及水平位移为条件,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在建场地基坑整体三维模型,分析地基沉降后基坑边坡变形情况,通过与现场实测的应力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采用ABAQUS软件分析开挖后基坑边坡变形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整体基坑稳定性分析及后续建设过程中的沉降隐患消除提供理论据.

搭板联合长短桩加筋处治路桥过渡段沉降研究 下载:63 浏览:484

章苏亚 《交通技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为研究荷载作用下路桥过渡段搭板联合长短桩加筋路基的沉降响应,利用FLAC3D软件建立了路桥过渡段搭板联合长短桩加筋路基的三维模型,对比分析了搭板联合等长桩、直线型长短桩、阶梯型长短桩和长短桩加筋路基对处治路桥连接段差异沉降的效果。结果表明:搭板可以避免过渡段发生错台,但会导致发生二次跳车;搭板联合长短桩可显著减小路面差异沉降,处治后路面的沉降量曲线和纵坡曲线变化都更平稳;搭板联合长短桩加筋路基,随着与桥头结构距离的增加,道路整体纵坡的波动程度较搭板联合桩基更小,沉降变化更平缓,道路更加平顺,行车更舒适安全。

盾构下穿高铁桥梁施工控制技术 下载:54 浏览:441

李盼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随着城市地铁交通的快速发展,盾构下穿各种地面交通线路的情况也频繁发生。以某盾构区间下穿高铁桥梁为例,从施工的角度来探讨降低风险的措施,通过灌注桩加固、掘进参数控制、区间注浆、监控量测及千斤顶应急等施工手段,有效的降低桥墩变形、减少沉降,确保盾构施工和高铁运营两方面的安全,以期对类似工程起到借鉴作用。

复杂环境条件下盾构下穿铁路变形控制分析 下载:85 浏览:298

王敦显 《交通技术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以徐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区间盾构下穿铁路为背景,研究下穿施工对铁路设施的影响。首先分析铁路箱涵和运营线路的控制标准,而后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并对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地铁施工期间引起地表最大沉降量、列车振动荷载增加的地表沉降量均满足铁路最大沉降量控制标准;隧道开挖后,铁路箱涵各部分内力较小,结构本身安全可靠;现场监测数据表明,铁路箱涵和运营线路的最大沉降量及沉降差均满足控制标准,铁路正线可正常运行。

软土地基预制拼装箱涵不均匀沉降因素分析 下载:90 浏览:294

付浩1 刘朵2 马志华3 陈传明4 张建东1,2 《交通技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由于预制拼装混凝土箱涵节段之间的连接较弱,容易受地基条件的影响产生不均匀沉降,尤其在软土地基处更为显著。以江苏省海启高速公路预制拼装混凝土箱涵为例,建立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针对软土地基的弹性模量、宽度、深度以及回填土厚度等因素,分析其对预制拼装箱梁不均匀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软土层弹性模量、深度及回填土厚度对涵洞不均匀沉降的影响较大;软土层的宽度在8m范围内时,承插口对涵洞不均匀沉降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当软土层的宽度增大时,承插口的抑制作用减小。

基坑开挖对既有道路路基变形的影响分析 下载:64 浏览:350

樊金山1 程伟2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为了探究基坑开挖对邻近道路路基变形的影响,依托软土地区某典型基坑工程,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ABAQUS对此开挖工程进行建模,研究基坑开挖时的不同开挖深度和不同支护系统对路基变形的影响,并对比不同工况下路基表面的沉降量和水平位移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路基顶面竖向变形量和路基边坡水平变形量都随之增加;同一开挖深度、同一支护系统下路面的水平位移受与基坑水平距离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基坑开挖过程中应减少每次开挖的深度,避免对路基影响过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基坑开挖工程设计提供计算依据,推进基坑开挖对道路影响的研究。

基于沉降区域轨道交通桥梁徐变监测探讨 下载:60 浏览:445

吴春开1 庄佶1 丁胜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10期

摘要:
近年来在轨道交通建设中普遍采用预应力桥梁,桥墩沉降对桥梁变形造成的影响很小,而桥梁徐变引起的质量事故比较突出,为此桥梁徐变观测也越来越成为桥梁变形监测的重点。通过穿越沉降漏斗区域桥梁徐变变形实例,分析在漏斗区域已知基准点选埋及桥上高精度基点引测方法,应用精密水准观测徐变监测点的沉降量。对桥梁徐变监测,得到徐变监测变形量,通过数据分析,来指导桥梁施工进度。同时,监测数据可进一步验证设计预拱值是否合理,为后续同类桥梁建设积累经验。此外,监测徐变高程系统宜与轨道交通一致,实现数据共享。通过监测验证了监测频率、监测方法、监测点布设等是合理可行的。

基于Logistic曲线的地铁工程沉降预测模型研究 下载:77 浏览:490

庞逸群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5期

摘要:
结构变形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地铁结构的工程问题,基于现有变形数据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对地铁结构变形的发展趋势进行较为准确预测分析对地铁结构的安全运营及维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地铁结构变形监测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常见的变形预测方法主要有样条曲线拟合、灰色模型、蚁群算法。本文通过介绍"S"形Logistic曲线性质与经典Logistic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并利用基于高斯牛顿法的非线性曲线拟合迭代,获取全局最优参数并结合某地区地铁保护区道床沉降监测工程,探讨分析了Logistic预测模型及其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Logistic预测模型计算得到的变形趋势与实际工况吻合,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对同类型地铁道床沉降预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为相关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基于Sentinel-1影像和SBAS技术的昆明地区地表形变研究 下载:53 浏览:401

张国飞 岳彩荣 章婉秋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12期

摘要:
利用2016年4月—2017年3月间获取的17景sentinel-1SAR数据(VV极化),采用短基线集技术(SBAS)获取昆明地区地表形变信息,并对重点沉降区域沉降的时序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昆明地面沉降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不均匀性,且沉降分布区域有所扩张;②昆明老城中心区、王家营至呈贡大学城一带等地区保持相对平稳;③老城区南部、东部和西部等多个沉降区相连,形成横跨昆明盆地的一条滇池近岸半弧形沉降带;④研究区域内最大沉降速率位于小板桥-义路村-广卫村一带,最大沉降速率为-52mm/a。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蔚县地面形变监测 下载:73 浏览:467

仝云霄 高井祥 陈宇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7期

摘要: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城市地表形变监测中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低成本、空间连续监测等优势。以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为研究区域,获取了20景TerraSAR-X影像,分别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两种时序技术得到了蔚县城区2015年6月9日到2016年1月4日期间地面平均沉降速率,结果表明,两种时序InSAR技术监测沉降结果具有很高一致性,而且相关性较高,达到0.9以上,城区中心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地表沉降,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沉降漏斗,沉降速率达到了30mm/a,地下水的严重开采以及建筑物的加速构建是引起该区域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可以为城市地面沉降治理、整体规划等提供参考意义。

GPS-RTK在矿区测量中的实践应用 下载:55 浏览:378

张丽霞 何苗 《煤炭技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对GPS-RTK测量技术的精度进行了分析,发现GPS-RTK测量技术在煤矿矿区沉降监测中的优势。以马脊梁矿为研究对象,采用GPS-RTK与全站仪进行矿区沉降监测的精度工业试验。监测数据结果表明:GPS-RTK与全站仪的监测结果具有一致性,准确度和精度较高。

基于VRS技术的煤矿地表变形监测实践研究 下载:51 浏览:371

马丽娜 《煤炭技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随着采深的增大,晋华宫矿开采过程产生严重的地表沉降问题,对该矿地面建构及设施造成了安全隐患。该矿选择采用虚拟参考站技术(VRS技术)来对地表沉降进行测量监测。监测结果表明,VRS技术具有更好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监测过程中表现出测量范围广、工作效率高、工作量小的特点,可以对该矿地表沉降问题进行有效监测。

大气沉降对萝卜地上和地下部分铅镉汞砷积累的影响 下载:22 浏览:347

王京文1 谢国雄1 章明奎2 《土壤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为评估大气沉降对蔬菜中重金属积累的潜在影响,选择非污染和污染2种土壤,分别在工业区、城区和农村等3种大气环境下开展露天与大棚种植对萝卜重金属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是萝卜重金属的重要来源,污染土壤中生长的萝卜铅、镉、汞和砷积累明显高于非污染土壤,但试验区大气环境与种植条件对萝卜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也有很大的影响,萝卜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工业区>城区>农村,露天种植的萝卜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大棚;大气沉降对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区萝卜地下部分重金属积累有一定影响,对城区与农村的影响较小。通过清洗方式不能完全清除因大气沉降导致的蔬菜重金属积累,表明由大气沉降的重金属有较高比例已通过蔬菜叶片的气孔进入蔬菜组织内或被蔬菜组织紧密地吸附。研究证实了大气沉降对蔬菜地上部分中镉、铅和汞等重金属积累有直接的作用。

地下工程上方沉降槽模型参数反演与分析 下载:64 浏览:347

丁保华1 张亚彬2 朱治国3 杨嫣3 侯焕娜4 《建筑技术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地下工程的施工常对地层中的原状岩土产生扰动,出现相应的地表移动,对地表的沉降范围和幅值进行预估,对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尤为重要,为了确定特定地层条件下地下工程掘进对邻近区域的影响,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基于Peck公式作为参数回归模型,将监测点平面位置与沉降值建立函数关系,采用参数回归方法分别研究盾构施工、顶管施工、暗挖施工沉降槽宽度系数,结果表明,相对应于盾构、顶管、暗挖的i值分别为7.45 m, 5.90~6.34 m和12.33~15.77 m,研究成果可用于地下工程掘进前分析施工影响范围、地表沉降量等,也可用于邻近管线变形曲率计算,以便采取可靠措施保护既有地下管线。

采用静载试验合理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方法 下载:67 浏览:404

王智明 连杰明 《建筑技术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利用静载试验数据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时,应根据Q-s曲线的类型、建筑桩基设计等级、基桩类型、基础类型、建筑物体形复杂程度、荷载是否均匀、桩端以下是否存在软弱土层、产生沉降较大的原因、桩端持力层是否遇水软化等因素综合确定,并通过工程实例予以验证。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