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绿色发展理念下特大城市远郊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济南市东梁村为例 下载:50 浏览:362

张志敏 何乃翔 《中国城镇》 2020年7期

摘要:
在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特大城市远郊乡村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特大城市全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本文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带来的规划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的多维转型[1],以绿色发展为切入点,以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太平街道东粱村为例提出了特大城市远郊村庄绿色发展的规划策略,以期为绿色发展理念如何引领新时期村庄规划,以及特大城市远郊村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视角下郊野单元控规地位作用及管控重点探索 下载:32 浏览:334

石华 高慧智 王瑒 《中国城镇》 2019年3期

摘要:
本文基于空间规划体系梳理,认为在"市级主导"或"市—县协同"模式空间规划体系下,郊野单元控规均可作为城市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外的基层单元空间规划纳入法定空间规划体系。空间规划传导的核心是对应本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管权"明确向下传导的路径机制。空间规划传导要素可按照目标指标、空间底线、设施配套三类统筹组织,构建"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区—用途分区—用地分类"由粗到细的空间表达体系,并运用规则管控、名录管控、规模管控、结构管控、边界管控、形态管控等不同方式实现刚弹结合、逐级深化的管控目标。按照上述思路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大径山区域进行了郊野单元控规探索,通过明确郊野单元空间管控重点、管控方式,推进城市开发边界外郊野地区实现全域精细化管控。

基于空间逻辑视角的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研究——以浙江省雅治街村为例 下载:66 浏览:383

张志敏1 孔斌2 《中国城镇》 2020年1期

摘要:
传统村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反映了特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凝结成空间逻辑成为村落空间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传统村落内在价值的重要构成之一。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空间逻辑正面临严峻挑战,村落空间也因此日渐衰败并走向异化。本文以空间逻辑的视角,结合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赤岸镇雅治街村案例提出了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的策略与方法,可以为进一步认识传统村落空间内在逻辑及传统村落空间修复提供一定借鉴。

慢生活理念下的海滨乡村景观更新——以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黄沙村为例 下载:362 浏览:426

刘彦 张静 林昊炅 《中国城镇》 2018年2期

摘要:
效率和速度裹挟着人们不断奔波,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乡野,回归生活的本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黄沙村规划实践结合乡村现状与发展,村民参与设计,在整体景观格局构建、公共开敞空间设计、建筑空间与风格引导、景观风貌要素更新等方面对景观环境进行更新,以改良乡村环境、丰富乡村产业类型、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同时凝练出一套体现海岛乡村文化的村民公约,以人文力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特色塑造研究——以杭州云谷小镇为例 下载:67 浏览:349

杨晓光 赵佩佩 江勇 刘彦 《中国城镇》 2018年1期

摘要:
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创建已经从浙江推广到全国范围。本文基于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通过业态、生态、文态、形态"四态融合"的方式塑造新型特色小镇,充分彰显小镇特色。其中,业态特色是基础,生态特色是本底、文态特色是灵魂、形态特色是载体。文章还结合杭州云谷小镇案例,具体介绍了如何在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中展现"四态"特色,塑造适应新兴产业生长、集聚的新空间、新载体。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下载:74 浏览:403

赵华勤 江勇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6期

摘要: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支撑,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美丽家园的塑造有重要意义。经过"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省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村庄规划的系统性实用性不足、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保护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发展水平不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不高、缺乏长效管护等问题,文章提出以民生问题为导向,以城乡统筹为方法,以特色挖掘为手段,兼顾重点与普惠,强调从建设到维护,构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镇域乡村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的规划设计层级体系,保护与治理共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品质,城乡统筹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全域美丽"范式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传统村落与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模式,建立起乡村人居环境投入、管护、监督长效机制,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和改善。

从考核指标的演进观浙江小城市培育之路 下载:67 浏览:374

翁加坤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6期

摘要:
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进程中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一直以来,浙江省非常重视小城市的发展,并于2010年开展了首轮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而2017年则是浙江第三轮小城市培育试点的开启之年。本文以浙江省三轮小城市培育试点中指标体系的传承与演变为切入点,剖析小城市培育指标考核体系的演化规律,从而把握小城市培育的重点方向。研究发现,三轮指标体系对小城市的综合集聚能力、社会民生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尤为关注;指标体系的设计在重视考核工作延续性的基础之上,亦看重其新背景下的时效性和适应性。

基于美丽发展的小城镇转型之路——以宁海梅林街道为例 下载:67 浏览:398

张如林1 蔡健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5期

摘要:
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之后,当前面临着生态破坏、环境不佳、设施滞后、特色缺失、管理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转型发展。文章剖析了小城镇问题的根源,并针对性地提出分步转型的策略:近期以问题解决为重点,全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远期以系统的美丽城镇打造为方向,联动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转型,逐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内生力。并以浙江省宁海县梅林街道美丽城镇行动为例,提出了小城镇"五美战略",实施生态小镇、品质小镇、幸福小镇、活力小镇和人文小镇"五个小镇"行动,着力推进小城镇转型发展。

“三精同步”的“环境磁铁”模式探讨——以杭州太阳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例 下载:74 浏览:447

董翊明1 刘婷2 陈聪3 沈逸帆4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5期

摘要: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环境整治经验的基础上,挖掘了浙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问题与约束,提出了"三精同步"的"环境磁铁"模式。该模式认为,由环境公共品供给带动的空间报酬递增,是浙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在机制,因此不仅需要明确"整什么、整哪里"的要素支撑,更需要明确"先整什么、再整什么"的时序安排,即通过"环境阴极"(公共品)先发整治,吸引"环境阳极"(活力源)后发集聚,形成"环境磁铁"模式,避免"先造城后空城"的困境。最后,本文以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为例,展示了"环境磁铁"模式实践成果。

贫困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两区共建”探究——以河北省行唐县为例 下载:71 浏览:402

冯真邹 叶枫 单涛 郭拴群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4期

摘要: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基于新型城乡关系,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突破现有乡村规划的局限性,成为指导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依据。针对贫困县县域乡村发展中突出的产村发展关系问题,文章以河北省行唐县为案例,在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框架内容的基础上,借鉴乡村贫困治理的相关经验,提出"两区共建"策略。通过对产村关系的趋势研究,在构建新型城乡居民点体系、产业发展格局上,提出"双促发展"模式,形成"产村共建"系统,结合村庄治理的实施引导,实现乡村复兴,以期对我国贫困县乡村地区发展提供借鉴。

研究院所基于目标成本的成本控制研究 下载:54 浏览:425

沈思 《财会研究杂志》 2019年10期

摘要:
研究院所是从事规划、建筑以及相关的市政园林等领域规划设计的专业性机构,研究院所的目标产品设计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性要素的投入,这些资源性要素的投入也促使产生了相关的系列费用及成本。本文试图从进一步完善优化目标成本的角度出发,探索建立起预算管理的体系及方法,进而提出成本控制领域的对策与建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