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海底电缆移位施工方法在渤海海域的应用 下载:62 浏览:360

王绍则 《装备技术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以渤海海域某平台海底电缆移位项目为例,简要介绍了海缆移位的施工方法,指出了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和海缆安全保障措施,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风险,缩短平台停产时间,减少安全隐患,可为同类型的海缆施工项目提供借鉴。

辽河口海域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63 浏览:365

孙越峰1,2,3 秦艳杰1 李洪波2 吴荷4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7期

摘要:
2013年8月、2013年10月和2014年5月先后3次对辽河口海域进行航次调查,对相关数据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河口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最大、春季次之、秋季最小。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春季西北部浓度高,东南区域浓度较低;夏秋呈相反的分布特征在夏季为近河口区域低、河口外区域高,且区域之间的浓度差异较大,最大值出现在西南区域;秋季表现为近河口区域高,远离河口区域较低,叶绿素a较大值主要分布在靠近河口的区域。在不同季节,不同粒径对叶绿素a的贡献率也不尽相同,Nano-级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率在3个季度中均为最大。影响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环境因素复杂:在春季,硝酸盐与叶绿素a呈负相关;在夏季,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以及总氮均与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悬浮物浓度与叶绿素a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表层水温(SST)与叶绿素a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在秋季,悬浮物(SS)与叶绿素a存在显著正相关。

黄岐半岛海域赤潮高发区水环境因子与叶绿素a的通径分析 下载:65 浏览:374

陈佩君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7期

摘要:
2016年对黄岐半岛海域赤潮高发区进行了水环境调查,获取了水温、盐度、pH、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和营养盐等水质因子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叶绿素a的各影响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并用通径分析原理分析各水质因子对叶绿素a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叶绿素a产生影响的水质因子有水温、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和亚硝酸盐-氮。通径系数分别为-0.546、-0.888、1.134、1.428、-0.335、-0.775和-1.300。其中溶解氧对叶绿素a正向影响最大,而亚硝酸盐对叶绿素a负向影响最大。

填海造地权:一个民法典物权编应当新增的用益物权 下载:53 浏览:329

唐俐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0期

摘要:
目前中国将填海造地作为海域使用权的一种类型纳入用益物权的范畴,将填海造地的基础权利定位为海域使用权,其母权定位为海域所有权,在理论上存在瑕疵,在实践上产生"换证难"等问题。填海造地的本质是将海域资源转变为土地资源,涉及广泛的公私利益和国家的多重身份。填海造地的基础权利的权能应当涵盖填海造地的各阶段内容,应创设填海造地权作为填海造地的基础权利及填海造地物权制度重构的基石,填海造地权在权利来源、权利内容、权利客体等方面都具有复合性,宜将其在未来的《民法典物权编》中确立为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并通过明确填海造地权的设立、内容、权利的转让与消灭等制度重构中国的填海造地物权制度。

近10年连云港海域紫菜养殖区遥感监测与分析 下载:64 浏览:430

许海蓬1 张彦彦1 陈志远1 初佳兰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9期

摘要:
近年来连云港海域紫菜养殖面积不断增大,为监测其发展趋势,本文利用Landsat-5、Landsat-7和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同时采用2017、2018年海域无人机影像对同期卫星影像目视解译结果开展精度验证,得出紫菜养殖区目视解译精度,以此获取近10年连云港海域紫菜养殖范围、面积和分布变化情况。结合等深线数据,开展不同深度区紫菜养殖面积增加和减少情况分析。该研究从宏观的角度掌握了连云港海州湾海域紫菜养殖的动态变化情况,对连云港市海域使用现状监管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起到一定的技术支撑作用。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GPS-PPK海测方案应用分析 下载:65 浏览:455

张颖1 沈卫明2 李静1 赵刚1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8期

摘要:
为解决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独特地理、水文条件下水深测量的现实困难,提高测量精度,本文将GPS动态后处理技术(GPS-PPK)运用于该海域的水下地形测量工作中。GPS-PPK技术具有控制距离远、无需实时数据传输的优点,是船载一体化水深测量时三维精确定位的理想选择。本文在数据结构、GPS-PPK信号频谱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GPS-PPK截频滤波及数据匹配方案,使其适用于该海区水深测量并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实验表明,整套方案操作便捷、有效可靠,测量精度较传统验潮方案更高。同时,远距离无验潮测量,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非常值得在广阔的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浅水环境下推广使用。

基于三维实景技术的海域动态监管系统的应用探讨 下载:76 浏览:467

何金束 立勇傅 成来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8年7期

摘要:
海域动态监管是海域管理、海监执法和海洋资源保护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目前动态监测的手段主要以人工岸线巡查为主,辅以遥感影像判读,监视监测手段比较简单,不能满足海域动态使用评价与决策支持等高层次信息服务要求。据此,提出了的三维实景动态监管系统,通过三维实景采集设备,采集沿海地形地貌、港口开发及海域滩涂开发等高清实景图像和影像信息,经加工整理,建立系统数据库,利用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和GIS技术,结合海域遥感影像和发证数据,构建了一个智能化、可视化的辅助巡查系统。该系统在盐城海域动态监管中可以得到有效应用。

海域重复采动条件下覆岩破坏规律分析与研究 下载:51 浏览:363

周心刚 《煤炭技术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通过现代岩土工程科学研究常用的数值模拟法对工程地质模型概化,建立合理的物理力学模型和边界条件,计算再现工程破坏过程或者对破坏趋势进行预测,选取FLAC3D有限差分程序和UDEC离散元程序,对海域重复采动条件下覆岩破坏规律进行分析与研究。

海域重复采动条件下覆岩破坏规律分析与研究 下载:59 浏览:372

周心刚 《煤炭技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通过现代岩土工程科学研究常用的数值模拟法对工程地质模型概化,建立合理的物理力学模型和边界条件,计算再现工程破坏过程或者对破坏趋势进行预测,选取FLAC3D有限差分程序和UDEC离散元程序,对海域重复采动条件下覆岩破坏规律进行分析与研究。

中国周边海域海面温度日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下载:56 浏览:332

周倩 凌铁军 李响 张蕴斐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分别以逐时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数据及逐日SST数据作为模式的海表温度进行强迫,开展了1991~2010年共计20年的数值模拟,探讨SST日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对比结果表明,两组试验均能合理地再现中国区域气候的主要气候态特征。同时发现,两组试验模拟的气候特征在我国沿海区域以及近海洋面上存在明显差异:考虑SST日变化之后,2 m气温和感热通量差异呈现夏季(冬季)升高(降低)为主的趋势;潜热通量则与之相反;低层风场差异在夏季以海洋吹向大陆的东南风为主,冬季则以陆面吹向海洋的西北风差异为主;另外,水汽输送差异呈气旋式(反气旋式)时,降水出现正差异(负差异)。SST日变化对上述气候因子的影响在夏季更为显著。

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海马”冷泉甲烷渗漏及其海底表征 下载:75 浏览:451

赵静1梁前勇1,2 尉建功1,2 陶军1,2 杨胜雄1,2 梁金强1,2 陆敬安1,2 王建军3 方允鑫1,2 龚跃华1,2 何雪宝3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期

摘要:
2015年3月"海马"号遥控无人潜水器(ROV)在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首次发现活动冷泉,并命名为"海马"冷泉,此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先后组织了3个航次,对"海马"冷泉开展进一步勘查和研究。本次研究在综合分析4个航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初步阐述"海马"冷泉的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盐岩和流体活动等特征。总体而言,"海马"冷泉区地势平缓,气体渗漏现象非常发育,是以CH4为主要气体渗漏形成的活动冷泉区,且气体渗漏活动具有时空迁移性。气体碳同位素组成表明,海马冷泉区的CH4为混合成因气,且以微生物成因为主;"海马"冷泉区发育有多种类型的化能自养冷泉生物群落,冷泉区种类丰富,目前已报道了多个冷泉生物新种。这些发现为研究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及其环境效应、冷泉生物生命起源与演化和南海与印度洋及太平洋物种迁移贯通等科学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大连市旅顺口区海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与思考 下载:45 浏览:366

于大涛 孙倩 姜恒 志高范 姚翔 崔雷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6期

摘要:
海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是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必要手段,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工作需要一套健全的海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文章在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大连市旅顺口区为例,对旅顺口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和水平进行评估。

苏埃湾海域孤石段盾构施工技术探讨 下载:76 浏览:324

王连山1 奚正平2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花岗岩球状风化体(孤石)段盾构施工易造成刀具磨损,甚至刀盘变形,严重时掘进困难。文章对花岗岩球状风化体(孤石)的形成原因、主要组成成分以及形成机理、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合广州、深圳地区地铁盾构施工孤石段常规处理方法,探讨了孤石物探方法及发展,并针对即将在苏埃湾海域开工建设的苏埃通道盾构施工,提出刀具配置、地质预报、水下爆破等施工建议。

我国现行海域资源与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研究 下载:42 浏览:381

相慧 陈培雄 张鹤 李欣曈 周鑫 《海洋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为提高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效率,文章对比分析我国海域与土地使用权权属及其取得方式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海域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不同,海域申请审批与国有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流程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审查层级和须提交的研究专题不同;海域与国有建设用地"招拍挂"出让流程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与年度使用计划的衔接、出让方案的审批权限、对前期专题的要求以及资源收储状况方面。

青岛市海洋空间开发现状与强度初探 下载:61 浏览:379

王琰 刘晓东 许瑞军 徐承芬 牟秀娟 《海洋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文章基于青岛市最新遥感影像和海域权属数据,从海域使用率、用海类型、用海方式、海岸线开发强度和海域开发强度等方面,客观分析青岛市海洋空间开发现状及其强度,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市的用海类型基本齐全,用海多样性南高北低,用海规模不均衡,用海方式以开放式为主;海洋空间开发活动集中于海岸线及其临近的海湾、滩涂和浅海区域,即墨区、市区和黄岛区的海岸线开发强度为超载,且近岸海域开发强度亦为超载或临近超载;应通过岸线分级分类管控、生态化改造和发展海洋生态牧场等方式,提升青岛市海洋综合利用效益和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

陆海统筹背景下海域综合管理探析 下载:46 浏览:431

王厚军1 丁宁1 岳奇1 崔丹丹2 《海洋研究》 2023年5期

摘要:
文章分析当前海域管理面临的形势,并剖析当前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管理的总体目标和改革意见措施,同时对当前海域使用管理法修订、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围填海管控、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养殖用海管理等主要工作提出管理建议。建议包括: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域综合管理机制,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开展海域资源本底调查,为深化综合管理奠定基础;整合涉海规划,发挥陆海统筹作用;发挥指标调控作用,实施市场化配置;调控产业用海,充分发挥海域资源最大效益;加大整治修复力度,恢复区域生态功能;打破部门间壁垒,形成监管闭环。

海岸线修测中围海养殖区岸线界定问题分析 下载:74 浏览:432

张彤辉 李辉权 罗伟成 周治刚 《海洋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海岸线作为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是海域管理的重要界限和基础地理数据,也是地图编绘、海洋调查和海岸带演变研究的重要内容,准确掌握其位置、长度等信息,是提高海域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结合广东省海岸线修测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围海养殖区海岸线界定方法进行探讨。针对养殖区已进行土地确权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以自然属性为主要依据判定海岸线位置;承认土地权利人的权利在先;围海养殖区的海岸线统一以靠陆一侧的外边缘线进行界定等解决方案。期望可以为海岸线修测和海域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海域使用项目宗海图编绘前期分析方法探讨 下载:52 浏览:436

庄铎1 曾纪胜1 朱庆林2 《海洋研究》 2022年6期

摘要:
宗海图的绘制水平和质量在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与海洋资源管理工作中极其重要。文章总结宗海图绘制工作的经验以及常见的质量问题,提出项目用海工程概况分析是项目海域使用可行性分析的重要依据,更是宗海图绘制的前置条件;通过项目工程资料概况分析,项目符合性分析,现状用海资料、周边确权资料收集和分析3个方面,凝练宗海图编绘前期分析的主要技术方法。

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三生空间”分区体系研究 下载:56 浏览:459

胡恒1,2 黄潘阳3 张蒙蒙4 《海洋研究》 2022年5期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海岸带区域生产、生活等活动逐渐增多,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给海岸带区域的各种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提出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海陆统筹的角度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根据系统性、复合性、兼顾性、前瞻性4个原则,提出了一套包括3个大类、9个二级类、33个三级类的海岸带空间分类体系,并且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海域使用分类进行了较好的衔接,以期为有关规划提供参考借鉴。

海洋倾倒区对附近海域环境影响分析——以嵊泗上川山为例 下载:53 浏览:253

朱志清 叶林安 章紫宁 袁国坚 《海洋研究》 2022年4期

摘要:
文章根据2016—2017年3个航次的嵊泗上川山疏浚物海洋倾倒区跟踪监测资料,分析了倾倒活动对该海域的水下地形、水质、沉积物、生物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倾倒区局部区域出现一定的淤积态势,平均淤积厚度为0.13m;疏浚物倾倒过程中,海水中的悬浮物、无机氮和磷酸盐含量明显增加,沉积物中的硫化物和镉有所增加;倾倒结束后水质、沉积物和生物都恢复至倾倒前水平。长期来看,受倾倒活动影响较大的是底栖生物,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较本底值都明显降低。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