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海洋文化地域特色在滨海城市风貌建设中的应用——以青岛滨海广场为例 下载:23 浏览:233

黄小芮 孟鸣 《中国设计》 2020年11期

摘要:
城市的景观风貌定位来自于所在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决定,综合体现为城市景观的结构和形态特征。滨海城市广场是城市风貌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上能够融合当地特色的海洋文化,对于整个城市个性形象的提升展现,甚至上升到文化的传承方面都具有发展意义。以海洋文化为基点,探讨青岛滨海沿线一带的城市景观地域特色,糅合城市的"文态"和"物态"两方面要素进行滨海一带城市广场风貌的规划设计。滨海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休闲娱乐的空间,更是传播交流和展示文化的窗口。努力打造出一座滨海城市特色名城,为提升城市风貌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舟山海洋文化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 下载:47 浏览:272

胡文静 林竟路 《设计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文章以舟山海洋文化为主题,结合笔者设计的"印象舟山"系列文创产品,研究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明确舟山海洋文化的审美特征,分析当下旅游文创产品的现状,综合探讨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要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新为原则,通过造型、符号、色彩等现代设计语言,使舟山海洋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基于荣成市海洋文化的海产品品牌与包装设计 下载:42 浏览:474

杨东宇1 张莉2 《设计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市场规模也随着人们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各地特色产品的品牌层出不穷,品牌形象设计也在逐步发展。然而,在品牌规模扩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品牌设计风格却千篇一律,品牌宣传与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制约,因而企业需要一种能够体现产品特点并发扬自身文化的包装设计。本文通过考察并分析荣成市地域文化特点,凝练出荣成的海洋地域文化特色,并将其融入到设计实践中,给出了荣成市海产品品牌和包装设计方案。

台州民间舞蹈的海洋文化特征 下载:65 浏览:387

林月娴 《当代艺术》 2020年8期

摘要:
台州滨海人群在长期的海洋劳作生活方式中,依赖海洋、敬畏海洋,使得台州的民间舞蹈展现出丰富的海洋文化元素。那些对海洋生灵的模仿之舞,对海洋信仰的崇拜之舞,对海洋生活的再现之舞,在台州民间舞中常见的铿锵有力的锣鼓伴奏下,风格粗犷而豪放,动作灵动而富有韵律,更兼风趣幽默,刚柔相济,独具魅力,充分展现了台州人民智慧勤劳、开拓进取的精神。

海洋文化如何推进幼儿园文化建设 下载:52 浏览:536

刘维 《海洋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当今中国构建海洋文化自信是由于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史。构建海洋文化自信是我国成为海洋强国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没有像成人一样去分辨和转化环境的能力,所以受特定的环境影响更大。幼儿在生长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环境之一就是幼儿园,幼儿生活环境的创造对其身心发展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因此,作为幼儿成长过程的教育者,联合幼儿园地方海洋资源,将海洋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有利于逐步培育幼儿“知海、亲海、爱海”的海洋文化意识,促进其认知、情感、能力的发展。

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构建:内涵、框架与路径 下载:44 浏览:397

季翊1 冯浩达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5期

摘要:
在当前国际海洋秩序革故鼎新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构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成为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与衡量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话语研究与文化研究相关理论,厘定中国海洋文化话语的概念内涵,构建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和制度文化话语在内的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构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的生成话语、构建语料库、创新话语表达与提升话语权等四个具体路径。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建构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中西文明互动的历史与逻辑 下载:36 浏览:375

张开城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既不"封闭"、也不"僵化",封建王朝"重陆不轻海""重农不抑商"。"大航海时代"中国没有缺席,郑和下西洋开启了世界大航海时代,其意义不可低估。明清不实行海禁,中国照样落伍,中国近代被动挨打是因为封建制度和农耕文明不敌资本主义和大机器武装的工业文明。从"王霸"之辨视角看,西方式的"大国崛起"在中国不可复制也不宜过分称道。要增强文化自信,"协和万邦",发挥中华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新未来中的积极作用。

多中心理论视域下渤海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研究 下载:46 浏览:376

郑建明 刘天佐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渤海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载体,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壮大对渤海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不合理的开发方式致使渤海存在赤潮频发、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渤海地区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效果不理想,原因在于渤海地区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主体较为单一,权力运行缺乏多维性,同时作为治理主体的市场和公众未发挥其治理作用。在运用多中心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政府、市场、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发挥市场在渤海环境治理中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为公众提供具体可行的参与制度,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基于行为安全理论船舶溢油污染的人为因素研究 下载:37 浏览:357

张继平 赵霞飞 李强华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船舶溢油污染事故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人为因素中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通过对相关船舶溢油污染事故的分析发现,船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装油作业操作失误、航行中操作不规范和卸油作业操作不当;究其原因,海事机构监管不严,航运公司管理不到位和教育培训机构忽视船员培训质量,最终导致船员不安全行为的产生;要对船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偏,需要加强海事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航运公司对船员的管理和提高教育培训机构对船员的培训质量,以减少船员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保障船舶的安全。

我国海洋文化的时空特征研究——基于地名的由来及其演变过程 下载:64 浏览:489

陈晔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我国海洋文化绚丽多彩,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显著的区域特征。以往研究,尚未找到能对海洋文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准确刻画的方法。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该区域的文化。从地名的由来及其演变过程,对我国海洋文化的时空特点进行研究,具有一定创新性。借助二元选择模型研究发现,我国是一个大陆国家,总体而言大陆文化为主,海洋文化处于边缘。我国海洋文化延续性较强,近代以来,随着人们海洋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海洋文化得到较快的发展。

我国沿海城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时空动态演变格局研究 下载:73 浏览:495

杨杨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近岸海域水质污染是陆域经济社会活动对海洋环境负外部性的集中呈现,是过度利用海洋环境容量与忽视海洋自净能力的体现。本研究以"时间和空间"为切入点,按照"过程-格局-机理"的分析框架,分析56个沿海城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时空动态演变格局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甄别不同区域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关键影响因素,探讨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的路径选择。从时间过程上看,变异系数揭示出56个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污染差异较为显著。从空间格局上看,空间自相关系数表明沿海城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程度与地理相邻城市具有正向的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关系,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从核心影响因素来看,局部变量"人均第二工业产值"、"人均第三工业产值"、"人均工业污水排放量"和"人均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回归系数并不是区域内的某种"平均",而是在56个沿海城市各不相同,表现出了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

观念史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海权观念嬗变 下载:69 浏览:487

李强华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中国在近代以前的漫长历史中都是一个陆权国家。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通过其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国门,近代中国才开始被迫面对海权问题。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中国基本上丧失了制海权的控制。西方海权观念传入中国后,近代国人在反思战争失败中认识到制海权和海上力量的重要性,进而运用海权指导海军重建。国际法的传入使得近代中国开始从海洋权利的视角理解海权并运用国际法维护海洋权利。20世纪初,以孙中山和陈独秀为代表的思想家,从国家主权的高度去理解海权,试图通过发展海上实业争取海洋权益以及收复领港权等手段加强海洋权利的维护,这标志着近代中国海权观念的成熟。近代中国对海权观念的理解和运用囿于自我防卫的战略目标,这与西方列强利用海权进行殖民扩张有根本的区别。近代中国的海权观念的嬗变一方面受到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在抵御外侮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近代中国海权观念的研究,对我们今天海权观念的建构以及"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国海洋渔业法律制度的困境与破解 下载:69 浏览:505

卢锟1 王小军2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涉及多方主体之间的博弈。我国当前的海洋渔业法律制度以政府自上而下确定投入和产出控制指标的管制模式为主,单向度的主体权力使其难以摆脱"政府管制俘虏"、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合规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的掣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看,私益与公共物品的矛盾导致市场与政府都面临着"失灵"的风险,治理模式通过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为破解这种"失灵"提供了方向和路径,有助于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明确海洋渔业相关主体的法律地位、完善渔业决策的科学和民主机制、健全基于自行守法和外部强制的分级监督机制等方面构建我国海洋渔业法律制度的治理模式。

基于渔业透明度建设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制度探析 下载:72 浏览:523

邵化斌 唐议 黄硕琳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海洋渔业管理是国际海洋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渔业透明度的提出为此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当前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制度在信息共享、减少兼捕、栖息地保护、捕捞方式改进和打击IUU等方面均有强调渔业透明度建设,但也存在着国家政治意愿不同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和生态系统方法的适用程度,以及提升养护意识和综合管理水平,进而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海洋意识培养相关内容分析 下载:25 浏览:288

陈思 《中国海洋学报》 2025年2期

摘要: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随着开放、向海走向繁荣昌盛,随着闭关锁国、禁海而落后挨打。在仔细研读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必修二教材后,根据据海洋经济意识、海洋文化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将教材相关章节分类列表,让人能有直观清晰的认识。之后根据海洋经济意识、海洋权益意识、海洋文化意识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探讨。

海洋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下载:126 浏览:1268

郑慧茹 《中国海洋学报》 2023年3期

摘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焦虑中国的发展会动摇其对世界秩序的霸权统治,不断在舆论上造谣“中国威胁论”,以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本文从地理影响:沿流溯源、历史预示:有迹可循、现状重合:本末终始、以史为鉴:珍惜未来等方面,着手分析东西方海洋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影响,中国海洋文化以友好互助、合作共赢为特征,而西方海洋文化以侵略扩张、凌人称霸为特征,历史已证明中国未曾有称霸之举,将来也会继续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中国威胁论是无稽之谈。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