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菲律宾海洋保护区建设及其启示 下载:56 浏览:356

邓颖颖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区域海洋合作是海洋治理难题的重要良方。南海问题的复杂性迫使南海合作需从低敏感领域切入,海洋保护区建设就是低敏感的合作领域之一。南海海洋保护区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它是推进南海海洋治理相对稳妥的重要途径。作为南海海域重要的岛国,菲律宾在海洋保护区建设上的丰富经验可以为中国在南海海域建设海洋保护区提供有效的借鉴。中国在南海的海洋保护区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与菲律宾的合作,另一方面需要从菲律宾案例中构想出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从前景上看,中菲合作共建南海海洋保护区网络更将成为南海海洋保护区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向。

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下载:35 浏览:377

韩淑芹1 焦琳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5期

摘要:
建构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体系是中国提升海洋话语权、建设海洋强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必经路径。中国需要借由海洋治理对外话语为世界提供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全球海洋治理期待更多科学、系统的海洋治理话语来支撑,助力更加公平合理的海洋治理机制及治理实践。作为国际海洋秩序风向标的海洋话语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因此有必要厘清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的内涵与外延,探索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规划、翻译及实践路径,以此系统化地构建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体系。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与任务”笔谈 下载:39 浏览:393

金永明1 赵昕2 韩立民3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5期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时的重要讲话,尤其是针对“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科技”“确保能源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指示,极大地凝聚和提升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和地位,进一步拓展和固化了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于加快提升学术研究水平、突破关键技术、认识海洋作用、海洋学科建设等带来新的动能,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和战略性贡献,并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及环境带来创新性发展和成就,为提升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全球海洋治理架构的碎片化:概念、表征及影响 下载:38 浏览:377

刘晓玮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3期

摘要:
当前全球海洋治理架构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存在着性质各异的海洋治理机构和组织,多样化主题的制度体系和不同地域授权范围的机制安排,其不受单一的国际制度所主导,呈现出一种“拼接物”特征。治理架构碎片化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既是全球海洋治理不断发展的成果显现,也是全球海洋治理陷入困境的制度根源,二者一体两面。面对全球海洋治理架构碎片化现象,需要明确辨析其概念、阐明其特征、明确其对全球海洋治理产生的重要意义及消极影响,扬长避短,从而不断推动全球海洋治理架构的不断完善。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助推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下载:33 浏览:347

段克1 余静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1期

摘要: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各国在参与多边合作中塑造国际海洋治理秩序,虽然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在许多新兴和空白领域仍难以达成国际共识。本文回顾了世界海洋秩序和全球海洋治理理念的变化历程,阐释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意义,认为该理念可能会主导未来国际海洋秩序。本文总结了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即不断提升维护海洋权益的能力;提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风险防控能力和战略定力;深度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强国建设法制保障体系。

国际海洋规则制定能力的角色定位与提升路径研究 下载:35 浏览:371

房旭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6期

摘要:
国际海洋规则制定能力主要表现为影响国际海洋规则内容的能力,受创制能力、整体实力和领域优势等多种因素影响。海洋综合实力是国际海洋规则制定能力的物质保障,国际海洋规则制定能力可以为海洋综合实力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在构建包容性海洋秩序时代,提升国际海洋规则制定能力是海洋强国建设的着力点。全球海洋治理法治化也迫切要求海洋强国提升国际海洋规则制定能力。新时期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应将国际海洋规则制定能力纳入海洋强国指标体系,有效参与并引领国际海洋规则制定,增强涉海议题设置、议程把控以及方案设计能力,通过密切关注国际海洋实践,对重要的海洋法理论前沿问题进行跟踪性研究,尽快组建稳定且精通国际海洋法的专业人才队伍。

BBNJ协定谈判的焦点与中国的路径选择 下载:32 浏览:386

姜秀敏1 陈坚2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4期

摘要: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遇到新的挑战时,以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国际协定(即BBNJ)成为全球海洋秩序调整和利益整合的新方案,其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海洋遗传资源、海洋保护区、环境影响评估与能力建设和海洋技术转让四个实质性领域。对此,欧盟、美俄和77国集团均根据各自的目标和利益诉求展开博弈。中国作为负责任的海洋大国,在美国不愿继续承担全球海洋治理大国责任的情况下,需积极参与、主动引领BBNJ国际协定谈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和全球海洋治理秩序深刻调整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需抓住机遇,以联合国为核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理念指导,积极推进国际软法新秩序的建设,掌握国际规则创制、议程设置及话语主动权,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海洋治理体系与海洋治理效能的双向互动机制探讨 下载:38 浏览:369

许忠明 李政一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2期

摘要:
建设海洋强国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强国历程,吸收中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着眼未来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战略抉择。海洋强国包含着海洋治理体系与海洋治理能力之间的双向互动。只有从经济维度、政治维度、文化维度和制度维度,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海洋治理体系的内部架构。推进海洋治理体系进一步转化为海洋治理效能,应从坚持党对海洋强国事业的领导、建设国民海洋文化、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展开。

可持续发展系列峰会对海洋治理的若干影响 下载:56 浏览:365

朱璇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自1972年至2015年,联合国召开了五次里程碑式全球可持续发展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环境治理原则,指导了为数众多的海洋治理规范的形成。以该系列会议为代表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通过政治宣言、行动议程及落实机制,高度认可了海洋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推动确立了一体化途径、生态系统途径、预防原则等一系列海洋治理原则,提出了涵盖传统和新兴问题的全球海洋治理目标体系,从认识上、理念上、工具上和治理目标上引导着海洋治理体系的动态发展。鉴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在当前国际环境博弈趋向复杂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应该高度关注并谨慎分析其会议产出,结合我国利益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小岛国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身份、目的与策略初探 下载:38 浏览:439

朱璇 裘婉飞 郑苗壮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当前正值国际海洋治理的规则调整期和格局重塑期。作为国际海洋事务中的一类特殊的和备受关注的主体,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海洋治理的动态发展中具有与众不同的地位和特点。小岛国巧妙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以"可持续发展特殊案例"、"全球环境难民"和"广袤海洋监管人"等身份参与和影响全球海洋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国际进程,通过多平台联动作用和多层级配合战略,争取获得资金、技术援助并实现支持国家发展的目的。分析小岛国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立场和策略,将对我国参与国际海洋治理具有一定启示。

新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进程及经验 下载:84 浏览:484

刘晓玮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全球海洋治理的治理结构是一个多主体合作的多级结构,包括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组织及其规制和行为,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及其规制和行为,国家间的海洋合作及其规制和行为。新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历史进程分为四个时期,1949年至改革开放以前,被治理时期;改革开放至90年代中期,谨慎参与时期;90年代中期至2008年前后,积极参与并有所作为时期;2008年前后至今,全方位参与时期。新中国将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与国内海洋事业的发展相结合,将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与管控、解决海洋争端相结合,将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海洋治理与区域海洋治理、国家间的海洋合作治理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道路。未来中国应致力于自身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同时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基于渔业透明度建设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制度探析 下载:72 浏览:519

邵化斌 唐议 黄硕琳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海洋渔业管理是国际海洋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渔业透明度的提出为此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当前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制度在信息共享、减少兼捕、栖息地保护、捕捞方式改进和打击IUU等方面均有强调渔业透明度建设,但也存在着国家政治意愿不同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和生态系统方法的适用程度,以及提升养护意识和综合管理水平,进而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