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梅兰芳早年成名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 下载:48 浏览:385

刘静垚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梅兰芳的早年成名是清末民初诸多社会变迁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伶人逐渐获得了独立平等的国民身份,旦角也得以凭借戏曲艺术重塑人格,这为梅兰芳的成名创造了条件。其次,女性大量进入公共戏园并带来了新的审美品味,逐渐在改变过去更重老生的传统,为旦行的崛起提供了可能,梅兰芳抓住机遇进行改革,从而迅速成名。最后,随着印刷传媒的发展,对国家与政治失望的许多群体开始热衷于报刊捧旦,同时北京与上海之间的交流对话也在加强,梅兰芳赴沪演出取得成功,加以报刊的宣扬,使他确立了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这一过程既显露出随清末民初的转型而释放的活力与生机,也昭示了传统秩序失范后的社会危机所在。

清末民初文言译诗中的形意张力 下载:51 浏览:372

蔡静 《文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清末民初是外国诗歌在华译介的发轫期,文言和传统格律诗体在当时的诗歌翻译中依然作为主流模式存在。这时期译者在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熏陶和民族中心主义情结的影响下,往往会在翻译过程中,展开诗歌创作的"偷梁换柱":以中国传统文言诗的形与神诠释国外诗歌中的意与情,充分彰显汉语文言的表现力和渲染力,通过吸纳和同化的方式实现译诗中形意张力的重构与再现。

论清末民初京剧坤角与“男女合演”制度的确立 下载:71 浏览:393

徐蔚 《当代艺术》 2020年2期

摘要:
20世纪初,坤角作为表演者开始登上京剧舞台。1912年,北京正式解除女伶演剧之禁,标志着京剧坤伶在全国范围之崛起。坤伶的兴盛与女旦的走红,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社会习俗的变迁与都市观众审美心理趋势,也折射了近代社会传统性别权利结构的变迁。女旦在都市赢得了广泛市场,推动了1930年北平男女合演制度的确认与实施。男女合演不仅有利于净化戏曲舞台,扩展京剧表演性别美的展示,开创京剧美学新风貌,而且进一步改变了旦行的演艺生态。女旦的技艺进步、经济收入与社会评价显著提升,其优势获得前所未有的全面发挥,她们以平等的姿态和男旦分庭抗礼,促进了旦行艺术的发展与隆盛,甚至在竞争中独领风骚,预示这之后女旦一枝独秀的潮流先声。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