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 下载:29 浏览:309

陈志敏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通渭——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他孕育了一种古老而又纯朴的艺术——通渭小曲。通渭小曲柔和了陇东道情、碗碗腔、当地民歌和山歌的各种音调,自觉地吸收秦腔等戏曲的各种元素,最终形成词、曲、本、乐组成的通渭小曲。它包括零歌散调、说唱曲艺、民间小曲戏和器乐牌子曲。在当地最为普遍的通渭小曲表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地摊坐唱表演,另一种是有简单行当划分并且带妆表演的曲子戏形式。我在考察中发现,2011年5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通渭小曲整个定义为"通渭小曲戏",经过调查和考证,我个人认为通渭小曲戏可能是由通渭小曲的戏曲部分发展而来的,不应该是整个通渭小曲。

鲁锦纹饰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下载:49 浏览:384

安丰 《设计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鲁锦是我国鲁西南民间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同时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正逐渐消逝在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对于鲁锦的传承与保护的工作势在必行。在阅读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鲁锦纹饰为切入点归纳、整理其纹饰的构成、色彩配置等,调研目前市场上鲁锦纹饰的应用现状。根据调研结果归纳了鲁锦纹饰在商品中应用的局限性,梳理了其文化意义、实际价值。对鲁锦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结合自身专业对鲁锦纹饰未来趋势进行预测,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新理念相结合,才能真正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设计驱动下的非遗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以龙泉青瓷为例 下载:24 浏览:206

张涵秋 李锋 《中国设计》 2020年4期

摘要: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龙泉青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振兴龙泉乡村。文章提出用设计驱动非遗传承发展,借用设计,从制作方法、时代性、地域特征入手。得出了一套设计流程作为参考。该方法可以作为参考,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中,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文化自信研究 下载:69 浏览:385

王秋昱 刘丽喆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形式是多样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长期凝聚积累的一个重要过程。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六大中国的传统节日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添增了更多人文情结,也体现出了社会召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节日几千年的文化在社会中拥有至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传承与发展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肯定,激起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的提高。在全球化价值观日渐相同的激烈背景下,保持一颗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心是最后一道堡垒和防线。坚持传统节日文化是抵抗外来思想文化冲击,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供重大保障。本文首要研究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提高文化自信,基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现状带给当代国民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地传承节日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

非遗视野下板鹞风筝数字化平台交互设计策略研究 下载:35 浏览:250

郭丽丽 温超 《中国设计》 2019年11期

摘要:
为传承和保护板鹞风筝制作技艺,提高人们对板鹞风筝的关注度。文章通过分析板鹞风筝的艺术特征及研究现状,总结合适的数字化方法去保护和传承板鹞风筝,探讨关于板鹞风筝数字化平台的交互设计策略,交互设计策略分为用户研究、创意展示、原型设计、设计评估策略四部分内容。实现板鹞风筝数字化平台交互系统。该方法可为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以及创新提供帮助,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下载:29 浏览:306

吉琳玄1 马知遥2 刘益曦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非遗"短视频从内容生产到传播都克服了传统媒体"单向度"的缺陷。短视频在商业化环境下在线售卖"非遗"产品模式的运用,不仅推动了"非遗"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保护"非遗"的一种方式。但是泛娱乐化的新媒体倾向导致社交类短视频平台上"非遗"短视频的内容趋向于同质化、套路化、片面化。在以传承做为核心的背景下,新媒体对于"非遗"的宣传需要把握传承规律,揭示文化内涵,促进产品消费。

硅肥对冬小麦磷素吸收转运的影响 下载:67 浏览:475

张译文1 孙昭安2 李孟1 石岩1 《中国土壤》 2019年5期

摘要: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硅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济麦22)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比例,磷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酸钾肥料促进作物对P的吸收与利用,从而促进小麦生长和提高生物量;在适宜的硅酸钾肥料施用量90 kg hm-2下,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分配表现出最优,不适宜的硅酸钾肥料施用量将不利于穗形成期干物质在穗部的优先分配;小麦总硅吸收量与总磷吸收量呈显著线性相关;穗中13.8%~28.3%的磷素是靠秸秆转运而来,施硅肥显著促进了磷素在穗的累积,且累积量随着施硅肥增加而降低,各施硅肥处理的磷素转运效率在36.6%~44.3%之间,随着施硅肥量增加而降低。本研究表明,在土壤酸化严重的胶东地区,推荐T2处理(90 kg硅酸钾hm-2),能取得较好的小麦增产效果。

文化自觉视角下的滇剧传承发展——以昆明市牛街庄滇剧为例 下载:25 浏览:310

夏禾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进入到21世纪以来,"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成为文化自觉的核心。随着滇剧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滇剧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发展,昆明市牛街庄滇剧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触发的文化自觉以及随之带来的文化自信对于牛街庄滇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牛街庄滇剧博物馆和牛街庄社区滇剧传承基地为地方戏曲的文化展示提供了专属文化空间,这种以民间力量主动参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做法,虽然在实践中还有一些需要不断完善和解决的问题,但其在地方戏曲的活态传承与复兴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基于生物质裂解活性有机物的有机-无机水溶肥对空心菜产量、品质及养分的影响 下载:74 浏览:479

王盼 郑庭茜 卞荣军 李恋卿 潘根兴 《中国土壤》 2019年1期

摘要:
市售商品水溶肥(D)对比,分析对空心菜产量、叶绿素、品质、常量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基水溶肥对空心菜产量、品质及养分的影响与肥料施用的稀释倍数密切相关。同D4x相比,S10x、S8x和S5x显著提高空心菜产量达22.60%~38.98%,S10x和S8x显著提高维生素C含量7.68%和8.78%,S12x、S10x和S8x显著提高全N含量达4.76%~8.70%,S8x和S5x显著提高全K含量均约24%。炭基水溶肥与市售水溶肥都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同CK相比,S12x、S10x和D4x的降幅为15.69%~22.41%。炭基水溶肥还显著提高空心菜Fe、Mn和Zn等微量元素含量,以S10x和S8x处理效果尤为显著。施用炭基水溶肥具有空心菜增产优质的综合作用效果,且以8x~10x稀释处理效果最佳,且大部分指标明显优于供试的市售水溶肥。因此,生物质热裂解产品在开发有机-无机水溶肥方面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设施基质条件下不同茬口樱桃番茄的养分吸收及分配规律研究 下载:72 浏览:476

管西林1 吴长春1 刘彬1 王孝忠1 邹春琴1 陈新平2 《中国土壤》 2019年1期

摘要:
以樱桃番茄为供试材料,通过设施基质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茬口樱桃番茄的养分吸收规律和分配特点,旨在为樱桃番茄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形成1000 kg果实樱桃番茄植株的N、P、K、Ca、Mg吸收量分别是4.31~4.79 kg、0.68~0.78 kg、5.60~6.43 kg、0.68~0.99 kg、0.31~0.48 kg,两茬樱桃番茄养分吸收比例N∶P∶K∶Ca∶Mg分别是1∶0.16∶1.30∶0.23∶0.11和1∶0.16∶1.34∶0.14∶0.06,在结果期,有40%~50%的N、P、K分配在果实中,而钙和镁在果实中的分配比例只有10%左右。Fe、Mn、B、Zn、Cu的吸收量分别是14~18 mg株-1、10~14 mg株-1、6.3~7.5 mg株-1、5.3~6.6 mg株-1、0.6~0.7 mg株-1。樱桃番茄的干物质累积以及养分吸收量从开花期以后迅速增加,N、P、K在开花期的累积量占整个生育期的比例是7.6%~14.4%,Ca、Mg在开花期的累积量能达到20%左右,所以在开花期要注重钙镁的补充。盛果期各养分的累积量占比最大,是养分大量吸收累积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果实的建成。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回眸 下载:66 浏览:403

戴虎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2019年9月21至23日,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近14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传统舞蹈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现状、参与力量、策略方法、传承路径、经验反思、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本次研讨会拓展性地从人类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出发对传统舞蹈类非遗的生存现状、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意义重大。从学术层面来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拓宽研究范围;从文化传播层面来说,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高校教学层面来说,有利于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并为之推动学科建设。大会认为构建中国特色遗产体系的时机已然成熟。

从观念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与生活化传承 下载:61 浏览:400

梁光焰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生活世界是一个本真的、意义的、生态的文化世界,为我们洞见人与文化提供深广的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有三种特质:是以人为中心的属人世界,是历史片段被客观化了的主观的意义的世界,是具有生态文化特质的综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以保护其文化生态为出发点,修复其作为文化特质综合体的内部世界及其与外部生活世界的关系,实现其再生活化,方法包括创造生活功用链、创造生活休闲链、创造审美消费链、创造教育认知链、激活主体利益链五种。生活化传承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保存"阶段,立足文化现代化、多元化发展立场提出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自然、起于功用、本于道德、通往天地特质的尊重和弘扬。

近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评析——基于2009—2018年CSSCI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下载:61 浏览:500

左国华1廖明君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运用可视化分析方法,借助Citispace4. 0工具对近10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继而绘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共现图谱。研究表明,近10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呈波浪状推进,并有逐渐下滑趋势,文献作者之间缺乏密切合作未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研究视角与内容变化较大,但研究热点之间存在一定的黏性;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期刊聚焦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并逐渐形成学科研究热点"期刊群";民族类高校、研究所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较高,引领着学科发展向新的高地迈进。

传统与现代之间——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现状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下载:64 浏览:400

郭佳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周城村白族扎染技艺在社会变迁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状态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续博弈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在传统与现代间、地方与全球间寻找发展出路与提升空间的一种映射。地方民族文化在与世界的接驳中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试,适应了新时代审美需求及市场需求的白族传统扎染技艺回滤到了乡村的社会结构秩序中,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也在以新的方式反哺着生长于其中的民间艺术。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可在对地域文化遗产群资源的整体利用和联动中淡化其单一的地方属性,以一种民族象征符号的形式在文化的全球性中寻求其民族性的新定义与新意义,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中发挥其艺术的能动性作用。

木醋液—生物质炭基肥对玉米苗期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471

解秋 王敏 张旭辉 卞荣军 李恋卿 潘根兴 《中国土壤》 2018年8期

摘要:
利用玉米秸秆炭、木醋液与化肥等原料制成生物质炭基肥,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生物质炭与木醋液复配制肥对玉米苗期农艺性状、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炭基肥比较,添加20%、40%木醋液的炭基肥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13.87%和23.49%。炭基肥处理对玉米苗期各农艺性状有显著(P <0.05)提高作用,其中木醋液添加量在40%的炭基肥处理最大叶面积较常规炭基肥显著提高10.24%,地下部生物量比其他处理提高9.16%22.76%。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炭基肥各个处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高于化肥,20%和40%高木醋液含量的炭基肥处理玉米植株茎和叶的硝酸盐含量分别比常规炭基肥提高14.95%、17.45%和60.98%、75.61%。因此,复配木醋液的生物质炭基肥在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具有很好潜力。

寻根传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舞蹈学术史的回顾与评述 下载:90 浏览:502

罗婉红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传统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视角对传统舞蹈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把握其动态特征,研判其发展趋势,可为当前的保护实践提供思想基础。以新中国成立为起点,以昆曲进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标志性事件,可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进程分为"申遗"前、中、后三个阶段,对传统舞蹈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类分析。在国家文化政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的推动下,传统舞蹈的学术成果体现出如下特点:研究定位从边缘走向中心;研究视野从单一学科走向综合学科;研究思路从采集体认走向田野实证;研究范式从国家话语走向乡土语境。未来传统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应加强对保护过程的关注,加强以舞蹈为核心物的扩展性研究;更需要关注的是作为舞蹈文化主体的人,他们的舞蹈行为以及背后的思维逻辑。增强传统舞蹈主体保护和传承它的文化自觉,才是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永续之源。

从维护文化资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回返” 下载:92 浏览:498

吉娅·贾妮珍1,2 邓晓彬1 萧梅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未来,文化资源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任何程度的人工智能都无法取代这些资源所传递的信息及其与人的关系。"归家"是文化资源共享的一部分,这种共享不是私人的占有,录音的数字化传播和反馈尤其重要;同时,人们需要构建历史音响与当下音响之间的关系,还要根据当下的录音和历史的录音进行比较。在全球化的时代,早期的录音有着宝贵的价值,对文化资源的维护,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理解,而未来会不断给予我们新的视角。

生物质直燃锅炉超低排放脱硝技术研究 下载:23 浏览:310

薛玉宝 郜光伟 武新虎 樊祥芳 江天亮 李云艳 何新渊 《中国电力技术》 2020年5期

摘要:
针对目前生物质锅炉烟气脱硝常规方式催化剂中毒问题,对PNCR干法脱硝、ZYY干法脱硫脱硝、SNCR+低温SCR脱硝、硫尘硝一体化、臭氧氧化湿法脱硝、COA协同半干法脱硝等几种新型脱硝方式,从脱硝效率、技术特点、初投资费用、运行费用等方面分析,并进行技术经济性比较,认为硫尘硝一体技术和SNCR+低温SCR脱硝技术是比较适合目前生物质锅炉的脱硝方法。

科技强国视域下合肥市创新能力评估与提升路径比较研究 下载:52 浏览:389

陈套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4期

摘要:
对科技强国下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6个维度25项解释性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运用VIKOR法测度2016年合肥市创新能力,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创新能力提升较快,与天津、重庆处于同一层次且略微领先,与北京、上海尚有较大差距。基于6个维度及与四大直辖市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提升路径建议。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价值研究 下载:62 浏览:462

龚彦豪 胡峻榕 《中国体育科学》 2019年9期

摘要: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例如各类表演艺术,传统文化和技能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祖先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中所沉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这也就体现出了我国的各个民族对于体育文化和对体育文化审美大致相同,它既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竞赛程序、器材制作、比赛规则等身体运动内容,又是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它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瑰宝。
[1/10]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