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403个国家(培育)特色小城镇的特征分析及若干讨论 下载:60 浏览:255

张立1,2 白郁欣1 《中国城镇》 2018年7期

摘要:
自2014年浙江省开始培育特色小镇,不到4年的时间,全国掀起一波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住建部联合发改委和财政部等部门在2016年和2017年先后组织评选两批共403个小城镇作为全国特色小镇培育对象,这些小镇类型丰富、覆盖范围广,基本能够代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本文梳理了403个特色小镇发展的分布特征、功能类型、经济特征、产业特征、规模特征和建设特征等,并进一步结合当下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了小城镇发展的若干现实问题。

特色小城镇发展潜力评价方法探索——以403个国家特色小城镇为例 下载:68 浏览:293

庄园1 冯新刚1 陈玲2 《中国城镇》 2018年7期

摘要:
特色小城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其开发模式契合了新常态条件下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潜力是特色小城镇吸引投资和人口的主要关注点,针对如何判断特色小城镇发展潜力问题,本文通过详查住建部公布的403个国家特色小城镇的实际情况,对特色小城镇发展潜力评价方法进行探索,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计分模型,得到各镇的发展潜力指数,提出2018年度最具发展潜力国家特色小城镇百强名单,并对评价结果进行逐项分析。

人流量大数据视角下特色小城镇活力评价研究——以东部地区9个特色小城镇为例 下载:44 浏览:349

宁姗姗 李磊 王伟 《中国城镇》 2018年6期

摘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逐步走向以产业互动、生态宜居等为特征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特色小城镇成为政府、市场、学界眼中的宠儿。量产模式下,特色小城镇实际品质有待评判。本文以2017年春节期间,腾讯位置服务所提供的用户数据为基础,选取我国东部9个特色小城镇,构建IFSS四度模型,从强度、频度、广度及稳度四个维度进行活力评价。结合实际分析认为,四度指标随发展阶段的演进而逐步提升、稳定。本文旨在为特色小城镇自我诊断与对标纠偏扩展思路,也有助于对特色小城镇发展状态形成清晰认识。

中西部特色小城镇与扶贫结合的政策研究及路径探索 下载:64 浏览:416

张玉昆 杨超 陈玲 《中国城镇》 2018年6期

摘要:
特色小城镇与扶贫的结合是一项历史性创举,特色小城镇是贫困地区破解扶贫难题、实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特色小城镇与扶贫结合的相关政策,并归纳总结出五大地方实践模式。在政策梳理、案例分析和模式总结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中西部特色小城镇与扶贫结合的具体路径启示:针对发展基础、发展条件不同及面临不同问题的特色小城镇,应因地制宜地将特色小城镇培育建设与扶贫有机结合,重点抓住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关键切入点。

北京市特色小城镇发展研究 下载:57 浏览:88

张建 阮智杰 赵之枫 《中国城镇》 2018年6期

摘要:
北京市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具有起步早、起点高的特征。本文从政策环境变化的视角切入,提出北京市小城镇在新时期面临着传统路径依赖下的产业更新转型、存量形式固化下的管理制度变革和镇区发展惯性下的镇村关系重塑三个挑战。案例选取康庄镇、小汤山镇、长沟镇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地区中国特色小镇进行SWOT分析,浅析北京市特色小城镇的发展特征并总结其应对挑战的方式,以此为基础提出促进北京市特色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五泉模式,以农为本的回归 下载:61 浏览:456

段德罡 郑自程 杨茹 《中国城镇》 2018年6期

摘要: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五泉镇是国家级特色小镇中为数不多以农业立镇的典型代表。作为独具特色的农科小镇,该镇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立足农业发展,依托科技资源实现了经济良好发展和城乡快速建设,并形成了"农业主导+环境优美+文化彰显+农科支撑+体制创新"的独具特色的"五泉模式"。通过分析总结"五泉模式"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以农为本"的特色小城镇发展应该挖掘自身特色资源,立足特色农业,带动镇域乡村发展,营造优美城乡环境,打造特色传统文化品牌,同时注重外部智力资源的引入和内部制度的创新,旨在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经验指导。

特色小城镇“三化”空间组织探索——以独山茶谷·将军小镇为例 下载:65 浏览:459

汤龙腾1 程堂明1 蔡茜2 《中国城镇》 2018年3期

摘要:
特色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特色小城镇的特色理解基础上,从产业、功能、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特色小城镇活力化、复合化、人性化的"三化"空间组织要点,同时结合安徽省六安市独山茶谷·将军小镇案例,从产业引领、功能复合、空间营造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类似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公园城市”语境下的特色小城镇规划初探——以成都市新场镇为例 下载:74 浏览:438

罗静茹1 侯方堃2 何莹琨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4期

摘要:
"公园城市"是新时期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的全新实践。本文论述了"公园城市"理念的发展背景和内涵特征,提出了将"公园城市"理念融入特色小城镇规划的实现路径,并以四川省成都市新场镇为例分析了"公园城市"语境下特色小城镇的规划策略,以期为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地域元素再生理念下的辽宁特色小城镇发展研究 下载:69 浏览:378

苗力 耿钱政 李娜 孙琦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8期

摘要:
在已公布的两批国家级特色小城镇名单中,辽宁省共有13个小镇入选,数量居北方省份前列。本文在实地调研和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这些特色小城镇的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归纳和整理,总结其发展特点与突出问题;同时,指出基于地域元素概念的小镇建设是突出"特色"的本质要求,并提出13个国家级特色小城镇基于各自地域元素的不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最后,从产业、功能、文化、空间四个维度,总结辽宁特色小城镇的发展策略,以期为这些小镇建设提供实际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特色小城镇”的就业效能:特征与反思——基于国家首批127个特色小城镇的实证分析 下载:73 浏览:381

戴鲁宁1 单卓然2,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7期

摘要:
特色小城镇是近两年中国城乡规划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国家政策与行动建立在"乡镇特色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的认知基础上,尚缺乏针对就业维度考察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社会效能的量化分析。文章以国家首批127个特色小城镇为例,围绕就业人口系数开展研究,定量化地通过比较特色小城镇与全国乡镇及非特色乡镇平均就业水平、揭示特色小城镇的就业水平梯度特征、分析不同功能类型的特色小城镇的就业水平及其就业人口系数的历时态增速差异等,试图回答:特色小城镇与居民就业水平的内在关联——是否在就业水平上也存在优势,不同特色小城镇之间的就业效能是否分异?进而,基于提升就业供给能力的视角反思首轮特色小城镇的筛选原则、扶持政策、发展目标,为国家未来相关特色小城镇的评定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是特色小城镇总体上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其内部存在较为显著的梯度分异,其就业优势并非为绝对性;二是分功能类型特色小城镇的就业效能水平分异显著;三是建议特色小城镇现状评估体系中加入就业效能指标内容,帮助小城镇慎重选择特色发展路径。

从战略到行动:特色小城镇规划路径探索——以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镇为例 下载:82 浏览:464

曹靖1 张敏2 魏宗财3 莫海彤4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2期

摘要:
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小城镇活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特色小城镇规划的内容、深度与编制模式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应基于既有的规划体系,结合本地特色与实际诉求,因地制宜地出台规划编制导则,从全国层面来看可能仍需要一些共性的规划路径。基于剖析传统乡镇规划存在的局限,以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城镇的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镇为例,摒弃终极蓝图式的传统规划思路,探索涵盖战略规划、乡镇总规、总体城市设计与行动规划在内的"四阶段"规划路径,以期完善从战略到行动的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逐步实现"特色"的规划目标和规划愿景,为国内其他特色小城镇的规划提供思路的参考。

特色小城镇考评指标体系优化——基于云南实践 下载:84 浏览:460

赵芳兰1 尹稚2,3,4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期

摘要:
特色小城镇考评指标体系是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评估工作成果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小城镇的规划策划、培育建设和运营管理起到引导性作用。本文针对云南省特色小城镇建设现状和考评指标体系的特点,借鉴英国规划质量评估模型和部分指标内容,最终提出指标体系优化方法,以求增强考评体系的全面性和引导作用。

南疆地区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路径初探——以拜城县铁热克镇为例 下载:80 浏览:471

胡雪峰1 郁佳影1 王兴平1,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期

摘要: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国家沿边开发开放政策的密集出台,边疆地区在国家新一轮沿边建设中已从发展边缘转为前沿。特色小城镇既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更在边疆地区城镇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产业特色化是边疆小城镇融入"一带一路"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驱动,从而受到国家和沿边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新疆是"一带一路"核心区,具有典型代表性,文章以南疆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南疆地区与内陆地区特色小城镇发展条件的深度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产业发展阻碍力、摩擦力、驱动力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性,进而提出新时代南疆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正面临"三大转变"的特殊性要求——发展视角由重视片区向着眼全局转变、发展思路由注重二三产向注重三次产业转变、发展模式由本地发展向外来聚力转变,最终构建出"区域化+融合化+平台化"的适应性规划策略,并以拜城县铁热克镇产业发展规划实践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泛旅游产业小城镇运作模式探索 下载:65 浏览:410

李欢欢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2期

摘要: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不断发生融合创新,形成了多行业聚集融合的泛旅游产业,并逐步形成了脱离原有"建制镇"概念的泛旅游区域。基于此背景,本文全面审视泛旅游产业的布局和融合,对泛旅游产业小城镇运作模式进行探索,并对泛旅游产业小城镇的理念规划、模式选择、资源导入、资本融资、孵化运营、服务支撑六大模块进行了梳理,从产城融合、全域发展的角度进行全过程全链式的审视,提出了泛旅游产业小城镇的多种不同运作模式,探索研究了旅游核心资源的在泛旅游产业布局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特色核心资源产业和泛旅游产业相融合作为推动泛旅游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双引擎,以期为产业小城镇规划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引导。

基于产业转型的特色小城镇发展路径探索——以宜兴高塍特色小城镇规划为例 下载:69 浏览:444

韩会东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2期

摘要:
小城镇是连接大中小城市与广大农村地区的重要纽带,大力发展小城镇对我国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至关重要。在新常态背景下,传统的以空间优先和经济增长为导向的规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需求,资源、环境、劳动力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因此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和培育成为关键。本文通过梳理特色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总结"浙江模式"下特色小(城)镇规划思路的转变,并以江苏省宜兴市高塍镇特色小城镇规划为例,从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因素——产业角度出发,探讨产业的选择定位和具体策划实施,以及创新驱动下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价值区段的提升。高塍特色小城镇规划在浙江省发展经验引导下,对产业发展做出了明确的判断与选择,确定以环保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发展,逐渐弱化目前以电线电缆加工生产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发展。进而通过产业策略实施和具体要素落实,确定了最终的空间规划方案,其产业转型思路与规划研究方法对于其他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