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高速铁路声环境影响后评价的若干管理建议——以北京至天津城际铁路客运专线为例 下载:66 浏览:378

时德禹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9期

摘要:
目前,我国缺乏高速铁路相关噪声评价和管理标准,在噪声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基于此,文章研究分析了我国铁路噪声相关标准、管理现状以及高速铁路自身特点,并以北京至天津城际铁路客运专线为例,对该线路进行了噪声环境影响后评价。结果表明,最大声级Lmax是高铁对居民产生最大影响的主要噪声指标;高速铁路噪声随距离衰减特征并不明显;高速铁路两侧60 m附近测点噪声值偏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声环境管理建议:健全现有声环境标准规范体系,将高速列车通过时间的Leq(td)和Lp(max)作为评价量,并在标准限值上考虑一定距离内如60 m内的最大控制值。

采暖方式对农村建筑室内环境影响研究 下载:89 浏览:476

郑雅婷 陈忠海 孙晓晴 杨鹏 郭焕丽 孟佳杰 刘忠峰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主要针对农村不同采暖方式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某地区农村冬季采暖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采暖方式及室内的环境情况,并且分析冬季采暖室内环境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不同采暖方式室内环境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可以选择一种较合理的采暖方式.

石墨烯在水环境中的转化和降解行为研究进展 下载:86 浏览:466

马李璇1 李凯1 宁平1 梅毅2 王驰2 孙鑫1 《新材料》 2019年5期

摘要:
随着石墨烯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向水环境中释放的石墨烯类垃圾和副产物与日俱增,从而带来不良的生态效应,极大地增加了石墨烯在环境和人体中的暴露概率。与此同时,石墨烯的生态毒性和环境效应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石墨烯可以进入藻类、鼠内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可以进入细胞与DNA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物质相互作用,对生物体产生一定的毒性。此外,石墨烯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强烈的π电子活性,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进而对水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富集作用,改变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生态风险。研究发现,石墨烯在水环境中主要以团聚的形态存在,具有生物难降解性和强烈的疏水性。其衍生物氧化石墨烯在水体中能形成稳定的悬浮物,具有长期迁移性和亲水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不同形态的石墨烯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发生相互转化,甚至降解,导致它的理化性质、迁移性、吸附能力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石墨烯的其他环境行为如迁移归趋、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性能以及生态毒性等,因此研究水环境中石墨烯的转化和降解对评价其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外界环境如水体理化性质,化学、光热、生物介质与石墨烯的作用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通过研究环境介质对石墨烯的结构性能和活性的改变,可以为分析石墨烯在水体中的生态效应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水环境中的pH值、盐溶液类型、离子强度、溶解性有机质等因素对石墨烯的聚合状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溶解性有机质,它既可以通过空间位阻效应促进石墨烯的分散,又可以通过缠绕、交联促进石墨烯的团聚,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石墨烯的转化和降解机制的难度。石墨烯在光照作用下产生的活性自由基是其结构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而石墨烯与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酶促氧化。本文就石墨烯的光转化、热转化、化学转化及生物降解的过程和原理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影响石墨烯在水环境中转化和降解的因素及转化前后的环境效应。

阳泉煤矸石山治理后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下载:73 浏览:495

邢超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2期

摘要:
为更加有效地对矸石山进行场地治理和生态修复,山西省阳煤集团拟在覆土治理后的煤矸石山上修建生态休闲公园。为评价拟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了阳泉一矿煤矸石的物化特性并现场调研了矸石山堆存现状,监测并评价了煤矸石山区域内的大气、水体、声音和固体废弃物环境质量,对该项目建设过程中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并给出了对应的污染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煤矸石山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具有优良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江基于Visual Modflow的某危险废物填埋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下载:49 浏览:356

范荣洋1 高何凤2 狄瑜2 金晓丹2 陈何潇2 李杨2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以某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项目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场地水文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建立评价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模拟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运移规律和浓度变化,分析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特征,评价其对地下水环境及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为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和相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基于Visual Modflow的某危险废物填埋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下载:59 浏览:364

范荣洋1 高何凤2 狄瑜2 金晓丹2 陈何潇2 李杨2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以某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项目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场地水文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建立评价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模拟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运移规律和浓度变化,分析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特征,评价其对地下水环境及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为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和相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生活垃圾填埋场存量垃圾原位封场与异地转运环境影响分析 下载:64 浏览:378

陈芊 张垒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目前在大量垃圾填埋场库容逐渐饱和的背景下,老旧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存量垃圾的处理问题亟待解决。国内外对老旧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治理主要分为异位治理和原位治理两大类,选择攀枝花市一处生活垃圾填埋场作为实例研究,从不同环境要素方面分析原位封场处理与异地转运处理的环境影响,可为其他垃圾填埋场提供参考。

浅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联系 下载:74 浏览:387

张丰 余发威 崔欣 《地球科学探索》 2019年12期

摘要:
分析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主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项目运营单位在排污期间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排污许可制度,两者都是我国污染源管理的重要制度,二者衔接便可以实现从污染预防到排放控制、污染治理的全过程监管。分析现阶段我国环评及排污许可发展趋势不是削弱环评制度,也不是利用排污许可制度将环评制度代替,而是利用排污许可制度巩固环评制度的优势功能。建议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强化技术标准之间的统一联系,发挥两者最大化作用。

环评制度改革与排污许可制度实施调研报告 下载:71 浏览:446

贾蕾 郭林青 冯雁 侯东林 梁经咸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8期

摘要: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是申请排污许可证的重要依据,"环评管准入,许可管排污"。开展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本文就各地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及排污许可制度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各地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制度衔接、环保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和风险。下一步,在深入推进各地改革,积极探索有益经验和做法的同时,要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将不同的改革路径把控在合适的轨道范围内,积极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工作。

大型浅水湖泊三维水环境数值模拟及关键参数研究 下载:53 浏览:416

王海燕1,2 陈凯麒1,3 祁昌军1,2,4 张贝贝1,3 黄茹1,2 温静雅1,2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浅水湖泊也存在水动力垂向分层结构及污染物垂向非均匀分布情况,水力结构对水环境变化有重要影响,需要采用更加精细化的数学模型模拟其过程。针对国内外大型浅水湖泊三维水环境数值模拟相关研究及水动力参数取值方案进行了综述,对现有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指出下一步亟需构建复杂边界条件下的生态动力学模型,探索多条件耦合的富营养化微观响应机制,加强数值模拟精细化及参数规范化研究,为探索浅水湖泊水动力及水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浅析庙沟铁矿露转井过渡期的环境影响 下载:28 浏览:279

吴丹 《矿山工程与技术》 2018年6期

摘要:
通过对庙沟铁矿露转井工程的概述,分析过渡期现有工程及井下施工期产生的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使过渡期的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关于危险废物填埋场的环境影响后评价探讨 下载:56 浏览:448

史昕龙 钟江平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8年4期

摘要:
本文结合危险废物填埋场的主要环境影响,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重点分析了危险废物填埋场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程序、内容及评价指标,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开展危险废物填埋场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基于环境影响的石灰土强度特性研究 下载:46 浏览:330

夏静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灰土在公路工程中应用广泛,随着江苏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石灰土路基开裂、老化等劣化问题逐渐凸显,如何确定影响石灰土强度的因素及其各项参数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干湿循环试验、冻融循环试验和浸水试验,研究石灰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含水量和p H值对石灰土及素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素土和石灰土经过多次干湿和冻融循环,无侧限抗压强度均有很明显的减小,石灰土的强度比素土的减小幅度小,石灰土的干湿和冻融循环稳定性较好;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和浸水过程中,浸水对石灰土强度、含水量和p H值的影响最大,因此,路基排水对石灰土的耐久性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结果可为江苏公路建设路基填土改良提供依据,具有较强的工程指导意义。

洪泽湖滞洪区工程建设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下载:59 浏览:470

岳政1 逄勇1,2 宋为威3 《环境科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洪泽湖滞洪区建设工程对确保洪泽湖大堤安全、减轻洪泽湖防洪压力、减少洪水灾害及保护下游城市的安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建设势必对洪泽湖滞洪区的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洪泽湖滞洪区工程建设的施工期及运行期的水环境数学模型的模拟与评价,预测得出工程建设的施工期将会使局部地区地表水的SS提高,滞洪期洪水中的COD、氨氮和总磷都不达标。通过进一步评价得出,随着工程的完建运行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地表水环境将会重新恢复,使得水质达标,对于洪泽湖水环境管理和水利工程影响后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西藏藏中地区电网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 下载:68 浏览:480

张立锋 《环境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西藏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随着电网建设大力进行,研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以藏中联网工程为例,研究电网建设对西藏藏中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被遭破坏,尤其是林地和草地;(2)穿越生态敏感区时,植被及野生动物受扰动;(3)动物生境破碎化;(4)施工开挖引起冻土性状改变;(5)生态景观改变。对此提出生态保护措施,以期为工程设计及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趋势分析 下载:72 浏览:482

杨龑 林国俊 蔡金洲 《环境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行分析。以Web of Science(SCI、SSCI、CPCI-S、CPCI-SSH)数据库中1981~2016年收录的全球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文献信息为基础,从(1)文献出版量,(2)文献的国家分布情况,(3)H因子,(4)作者关键词频次和扩展关键词频次等4个方面分析该领域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生命周期评价"、"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可能将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海洋倾倒区对附近海域环境影响分析——以嵊泗上川山为例 下载:53 浏览:251

朱志清 叶林安 章紫宁 袁国坚 《海洋研究》 2022年4期

摘要:
文章根据2016—2017年3个航次的嵊泗上川山疏浚物海洋倾倒区跟踪监测资料,分析了倾倒活动对该海域的水下地形、水质、沉积物、生物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倾倒区局部区域出现一定的淤积态势,平均淤积厚度为0.13m;疏浚物倾倒过程中,海水中的悬浮物、无机氮和磷酸盐含量明显增加,沉积物中的硫化物和镉有所增加;倾倒结束后水质、沉积物和生物都恢复至倾倒前水平。长期来看,受倾倒活动影响较大的是底栖生物,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较本底值都明显降低。

国外南极旅游研究综述 下载:54 浏览:437

熊娜 《海洋研究》 2022年4期

摘要:
南极旅游是近些年的热点研究问题,日益引起国外学术界和有关国家南极战略决策者的重视。文章在搜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南极旅游概念与内涵,对主要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发现国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下述领域:南极游客行为分析,包括南极旅游分布特征及其原因、核心吸引力的构成和环保意识等;南极旅游环境影响研究,包括旅游开发与环保两者关系的代表观点、环境影响的具体形式与评估;南极旅游全球治理机制分析,覆盖《南极条约》框架下的治理特征与困境、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主导的行业自治特征与挑战,以及实施全面旅游管理的探讨。最后探讨了国外研究对国内研究的启示,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厦门岛西北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粒级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下载:74 浏览:488

康建华 林毅力 黄舒虹 罗肇河 汪娜 王雨 《海洋研究》 2022年1期

摘要:
文章利用2018年9—11月厦门岛西北海域的现场调查资料,在对海域水质污染状况和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并讨论浮游植物生物量粒级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同安湾在11月处于富营养水平,属于中度或严重污染海域;九龙江口和西海域在9-11月均处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或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水平,属于严重污染海域。同安湾和西海域浮游植物分粒级的生物量占比与九龙江口存在明显差异,前者由大到小依次为微型、小型、微微型,后者由大到小依次为小型、微型、微微型。小型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磷以及活性硅酸盐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真光层深度、铵盐和溶解无机磷呈显著正相关;微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真光层深度、铵盐和溶解无机磷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粒级结构的最重要的海洋环境因子是盐度、真光层深度和溶解无机磷,尤其是溶解无机磷浓度,其值一旦升高,浮游植物极有可能从磷胁迫状态发展为赤潮。控制排污、实时监控、增强预警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控制和预防营养盐污染以及赤潮暴发的有效手段。

农业无人机施药技术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的效果评估 下载:75 浏览:767

陈泽众1 张天天2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12期

摘要:
本文综合评估了农业无人机施药技术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了该技术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与不足,并探讨了技术优化策略与实际案例。研究发现,无人机施药技术能有效提升农药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但在精准度、智能化水平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挑战。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技术优化后在提高防治效果和降低成本方面的显著成效。本研究为农业无人机施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