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城市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绩效评价 下载:50 浏览:351

赵化祥1 刘建2 薛德韩2 王刚2 陈克均1 董敏2 陈运初1 王兴秀2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0年5期

摘要:
为提高城市水环境治理项目的治理质量和效率,对城市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绩效进行定量研究。建立了基于AHP-熵权法的质量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深圳茅洲河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施工准备、施工和竣工验收3个阶段的质量管理绩效等级均为良好,与项目实际情况相符。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完善城市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意见。

城市治水提质项目施工过程的环境管理 下载:63 浏览:352

陈冬杰1 陈运初2 张慧1 段华波1 孙佩文1 刘建1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11期

摘要:
以深圳市茅洲河治水提质综合治理项目为例,基于多个子项目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和总结出治水提质项目的特点,阐明了治水提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影响,评估了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和成效;同时还总结了项目施工过程中环境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并针对城市治水提质项目,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环境管理对策及建议。明确城市治水提质项目施工过程的环境问题并强化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能够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并能更好地实现治水体质项目的综合目标。其结论可为其他城市治水提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下载:62 浏览:345

郭磊1,2 崔争1 李慧敏1,2 汪伦焰1,2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2期

摘要:
为了突破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打造水利信息化,解决水利工程实现信息化管理所面临的分散管理、传统模式、效率低等问题,以水利部已经颁布的一系列技术规程为基础,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编程技术,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对某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及流程进行二次开发。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建设目标、设计思路及技术路线和功能模块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详细介绍。选择河南省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为实际案例,验证系统运行效果。该系统实现了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确保水利工程建设按时完工,为事后检查提供基础资料,并探索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生物炭添加对宁夏中部旱区土壤水分入渗及持水性的影响 下载:79 浏览:473

包维斌1,2 白一茹1,2 赵云鹏1,2 张兴1,2 王幼奇1,2 钟艳霞2,3 《中国土壤》 2019年2期

摘要:
为探讨生物炭含量对宁夏中部旱区土壤水分入渗及持水性的影响,采用室内一维垂直入渗法与张力计法,对生物炭添加量为0%(CK)、1%(B1)、2%(B2)、3%(B3)和4%(B4)的土壤入渗速率、湿润锋、累积入渗量及持水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含量增加,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逐渐减小;120 min时,与对照相比,B1、B2、B3和B4的湿润锋分别减少15%、21%、24%和26%,累积入渗量分别减少5.32%、10.95%、13.47%和19.11%,即生物炭含量增加湿润锋进程减缓和累积入渗量减小;利用Kostiakov、Philip、通用经验和Horton模型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模拟,发现Kostiakov模型最适合描述研究区不同含量生物炭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van Genuchten模型较好的拟合了生物炭添加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当土壤含水量为25%时,B1、B2、B3和B4的土壤水吸力比CK增加了42%、75%、100%和163%。研究表明生物炭添加可以明显提高旱区土壤持水和保水性能,对旱作农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环境治理国家化、环保主义者与美国环境外交的滥觞 下载:37 浏览:306

靳小勇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在现代美国环保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决策的科学化取向促成了白宫决策层环保认知的提升,国会立法赋予联邦政府环境治理权责的不断扩张,并从认知与建制两个层面推动了环境治理国家化趋势的形成。在这一趋势下,尼克松政府中的环保主义者首倡性地将环境议题纳入对北约的外交政策议程中,成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外交滥觞的重要推力。

基于熵值-主成分分析的环境治理公众参与水平评价研究 下载:69 浏览:489

任志涛 党斐艳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5期

摘要: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各个途径为数据依据,先通过数学变换和降维得到新的指标并算出分值,再通过熵值法赋权,对31个省市的公众参与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公众参与水平最高,后依次是中南、西南、东北和华北地区。以此结果为基础提出制定个性化环保政策、提升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和提升公众环保意识3条建议。

水环境治理模式创新与关键对策——以广东省为例 下载:65 浏览:449

罗育池 陈瑜 刘畅 熊津晶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4期

摘要:
全面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推行的一系列治水模式和积累的治水经验。通过分析2004~2018年全省水质变化趋势,总结治水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短板。结合新时期水污染防治总体要求,从"依法治水、协同治水、科技治水、智慧治水和多元治水"等5个方面创新思路,提出了健全水污染防治法制与执法监管体系、健全水环境治理区域协调与绩效评估机制、构建水环境治理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实现污染源监管和污染治理过程信息化、推动"城水共治"和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治水关键对策。

中国水环境治理机制创新探索——河湖长制研究 下载:68 浏览:471

朱德米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河湖治理是典型的公共事务顽疾问题。河湖长制是我国当下水环境治理机制的创新探索。运用制度理论和自然资源管理理论,对河湖长制的运行实践,从体制、机制与技术三个层面的匹配程度进行系统研究。在制度设计层面,河湖长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以流域的自然属性(流域空间)为基本管理单位、一体化管理、动态管理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制。在运行机制层面,河湖长制具有发现、反应、督查和责任四类机制。在技术层面,现代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图像技术的发展,为河湖长制的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研究结论是河湖长制在实践运行中体制、机制与技术三者匹配程度较低,导致治理效能不高及治理效果难以持续。建议以河湖长制为平台,将体制、机制与技术进行连接与匹配,以实现河流湖泊的长效治理。

基于滦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思考 下载:53 浏览:378

林田野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本文针对滦河流域内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河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水旱灾害频发、流域内水环境监测监管不完善、外流域供水受益方和保护方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提出强化需水管理、优化用水结构、大力开展污染源治理、严控入河入库污染物排放量、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提高防洪减灾整体能力、监测全流域水情况、流域调水的受益方支付生态补偿费等对策,以期为滦河流域水生态、水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

宿迁“生态立市”战略下水环境综合治理探索 下载:42 浏览:448

王明明 房凯 方琼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近年来,宿迁水环境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污染防控形势仍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宿迁水环境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减少和控制工业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及生态河道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健全河湖长效管护机制等对策措施,期望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宿迁能成为河清湖秀、人水相依的宜居城市。

中国环境治理困境的挑战与策略分析——基于环境投资的内生机制 下载:24 浏览:269

余红辉1,2 《当代管理》 2019年4期

摘要: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污染物排放最多的经济体之一,我国当前面临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和治理环境的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建立我国的经济-能源-环境综合评估模型,在满足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约束下,研究我国最优的环保投资路径及其对环境污染物的最优控制效果。研究结果显示: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污染物排放,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些排放物的增长速率会相对减缓;其次,在环境约束目标下,我国最优环保投资占GDP水平的比例路径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最后,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会造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但是随着环保投资和气候投资的增加,这些污染物排放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此外,基于以上结论,本文给出三点具有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

新常态下能源-环境治理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探索 下载:79 浏览:403

严春晓 宋辉 张润清 《当代管理》 2018年12期

摘要:
该研究受我国学者陈锡康提出投入占用产出技术思路的启发,从我国目前编制投入产出表入手,为了适应新常态经济运行特点,一是结合数据提供的可能提出了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污染物排放量的经济-环境投入产出基础扩展模型构建思路;二是进一步以河北省为例,通过科学划分部门分类,扩展收集调查有关污染物产生量、治理量等数据,提出和完成了能源-环境治理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并对模型中污染物的排放、产生、治理概念进行了规范,给出了计算完全产污、治污、排污系数和最终消费的污染治理系数,以及提高模型计算精度等问题的具体思路;三是利用模型对河北经济-能源-环境治理现状,相互影响的关联特征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实证提出了我国编制环境治理投入产出表的步骤和研究方向。

高标准推进河长制 建设美丽浙江大花园 下载:95 浏览:491

葛平安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2017年河长制工作情况,以及"五水共治"实施以来河长制工作取得的成效,并详细介绍了丁桥新城二号港、熟溪河、长湖水环境治理三个典型案例的治理思路及治理后取得的成效,按照"系统化、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工作目标制定了2018年河长制工作计划。

从政府监管视角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下载:53 浏览:473

陈健鹏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10期

摘要: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正在重构。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政府监管处于核心位置。本文分析了政府监管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分析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中环境监管存在的问题,梳理了环境监管体系的改革框架。研究认为:中长期环境监管体系改革面临新的形势。深化环境监管体系改革,强化国家的监管职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和抓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厘清改革方法论,增强改革系统性、集成性,统筹推进责任体系和问责机制、机构改革、政策工具三个方面的改革。

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初探 下载:76 浏览:473

靳晓勤 周强 蒋文博 贾佳 郑洋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10期

摘要: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内在需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我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和利用处置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提出了以下加强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健全完善危险废物环境治理政府领导责任体系;健全完善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企业主体责任体系和全民行动体系;健全完善危险废物环境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完善危险废物环境治理监督管理体系。

新兴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基于新兴11国的数据分析 下载:47 浏览:393

汪万发 蒙天宇 蓝艳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9期

摘要:
《变革我们的世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新兴国家普遍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放在国际合作的战略位置上。根据近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和指示板报告》,新兴国家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来看,新兴国家的总体排名处于全球中等偏下水平,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严峻的挑战;研究新兴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现状和趋势,特别是新兴国家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环境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布局、理念和方案等,有利于总体推动新兴国家在未来十年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社会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下载:65 浏览:345

刘友宾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4期

摘要:
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公众参与是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本文在对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及当前工作进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下一步继续营造生态环保公众参与的制度和社会氛围提出具体工作建议。

国家环境治理现代化制度建设的三个目标 下载:59 浏览:470

王华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3期

摘要:
环境制度现代化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我国环境制度建设的三个根本性目标:一是具备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制度功能;二是能够促进改善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经济效率,使整体社会福利最大化;三是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本文还对我国环境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跷跷板:官员竞争博弈下的策略变化 下载:61 浏览:444

杨超 程宝栋 于畅 《经济与管理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是关系社会福利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但具体到地方官员施政中,不同的官员有不同的策略安排。文章首先基于博弈模型构建了一个官员竞争博弈场景,通过逻辑推导,证明官员在竞争博弈中的相对优劣状态差异是导致官员策略差异的原因。其次,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实证检验官员策略差异对辖区"经济福利"和"环境福利"的影响。回归结果发现,官员年龄差对环境治理会有不同影响;低于平均年龄的官员在FDI、税收、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福利"指标上显著高于同级官员2.59万元、0.13万元和0.41万元;而高于平均年龄的官员比同级同行在"环境福利"上有更优秀的表现,在固体废弃物、废气、废水等指标上显著低于同级官员的52吨、21吨和6吨。作为弥补,较年轻官员会采取"踩跷跷板"策略,在一些显性环境治理指标上"适度有为",例如提高环保投入占比,以回应中央及公众的关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中得到的政策启示是在干部晋升考核体系中应进一步突出"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并强化官员的全局意识,激励官员关注辖区非经济福利。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环境保护思路探析 下载:43 浏览:376

王晓星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9期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是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维护,能够形成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引导人们走向持续和谐的发展之路。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