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坍塌感、幽暗之心与理想主义——论班宇小说集《冬泳》的声音技术 下载:59 浏览:335

陈思 《中国文学》 2020年11期

摘要:
论文绕过"写什么"的常见研究角度,直面班宇小说集《冬泳》"怎么写"的内核,探讨小说家对"声音"的安置和使用。风景层面的音轨设置,给人以"坍塌感";叙述声音层面的饶舌式沉默与小于人物的叙述者,完成对人物幽暗之心和历史不可测度性的指涉;在整体衰败色调之外,呐喊、队歌和寂静三种特殊声音,增添一抹理想主义的光泽。论文最后试图撑开一定的反思空间:这样的创作实践,将会对"现实主义"注入怎样的能量?同时,这种文学形式的边界何在,即这种文学形式又是怎样与当下历史、意识形态、媒介逻辑、评奖机制、批评话语、读者期待进行互动的?

“理想主义者时代”的新剪影——青年胡风若干史实考辨 下载:58 浏览:380

吴宝林 《中国文学》 2019年3期

摘要:
由于第一手文献匮缺和研究方法的套路化,胡风研究大多集中在三四十年代,所用材料基本雷同,话题始终在重复,研究较难推进,无形中也造成了一种"空降感"和"横断感",即将青年胡风置放在历史暗区,且以"诗"论"史"。本文以"带着日期思考"为基本方法,对青年胡风的诸多史实重新考辨,用历史事实与贴切的理论"描述"历史整体。

隐没的文学审美问题——以“道德理想主义”反思为起点的张炜文学思想重审 下载:47 浏览:346

陈星宇 《文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道德理想主义",在1990年代曾以抗击世俗主义的姿态,在"人文精神"讨论时掀起一场标准与价值之争;张炜、张承志并称即起于这个时期。相较于张承志,张炜实际更倾向也更擅长从灵感(而非观念)中提炼价值的对象,他这样做,几乎必然地会将书写的引导权交予主体感受,走向一条以直观通达本初的道路。在张炜1990年代的作品中,不难看到对作为行为动力的心理感受的描摹、对构成心理机制的主体认知的析分,以及对精神现象之间关联与互动的刻画,这些不仅不中"道德理想主义"之义,反而表现出对产生于农耕文明的儒家道德标准,和对产生于工业文明的资产阶级道德标准的双重悬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