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投喂频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影响的代谢组学分析 下载:35 浏览:275

程学文1,2 史存卓1,2 刘鹰2,3 傅松哲2,4 张磊2,4 田野2,4 熊玉宇2,4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6期

摘要:
为了研究低固定投喂率条件下,投喂频率对循环水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初始体质量为469g±75g)生长的影响及代谢机制,试验设置F1组(1次/d, 8:00,低投喂频率组)、F2组(2次/d, 8:00、17:00,对照组)和F4组(4次/d,8:00、11:00、14:00、17:00,高投喂频率组)3个投喂频率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20尾鱼,将个体标记后放入3套相同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饲养,投喂率设定为0.90%(低于饱食投喂率),在养殖试验进行的第0、17、30、45、60天时,检测其生长情况,并采用TM广靶代谢组学方法对第60天时F1组和F4组所取肝脏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F4组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F2组和F1组(P<0.05);F1组和F4组共检测出157个差异代谢物,其中,随投喂频率提高,肝脏代谢物中二十碳四烯酸、L-乳酸、牛磺胆酸、UDP葡萄糖和L-甲状腺素等121个差异代谢物相对含量上调,莽草酸、乳清酸、L-天冬氨酸、胍基乙酸和5-氨基戊酸等36个差异代谢物相对含量下调,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和糖酵解/糖异生等代谢途径;肝脏中L-甲状腺素和胍基乙酸的丰度分别与SGR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研究表明,在低于饱食投喂率条件下,投喂频率提高到4次/d可促进循环水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高投喂频率组生长快的机制可能主要与肝脏L-甲状腺素分泌增加和胍基乙酸合成减少有关。

斑鱼虹彩病毒病发生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下载:85 浏览:483

刘泽天 张馨 黄晓红 黄友华 秦启伟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1期

摘要:
为评估石斑鱼养殖过程虹彩病毒病发生的风险,实验结合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构建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发生的风险评估模型。风险因素评估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石斑鱼虹彩病毒病发生风险),5个准则层(水质、石斑鱼健康状况、饲养管理、养殖模式和养殖环境)和20个指标层风险因素(水温、pH、溶解氧、氨氮、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准则层风险因素权重值集合为W={0.129 8,0.367 2,0.173 3,0.032 7,0.297 1},指标层风险因素中病毒感染(0.248 5)、邻近区域发病情况(0.138 4)、水温(0.112 3)和养殖密度(0.105 0)等权重值较高,推测它们是影响石斑鱼虹彩病毒病暴发的高风险因素。进一步实验室模拟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病毒感染剂量及养殖温度均显著影响鱼体内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复制及实验鱼死亡率。上述结论和评估模型中推定的高风险因素相吻合,说明该模型可用于石斑鱼养殖过程中虹彩病毒病发生的风险评估。

壳寡糖改善珍珠龙胆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机制 下载:71 浏览:441

陈嘉俊1 石韫玉2 施斐1 黎烽1 邹翠云1 徐子正1 张梦兰1 卢志杰1 秦真东1 林蠡1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1期

摘要:
为研究壳寡糖(OCS)对珍珠龙胆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验通过在基础实验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200、400和800 mg/kg的壳寡糖投喂珍珠龙胆石斑鱼4周,综合分析壳寡糖对石斑鱼免疫调控作用的影响。实验首先检测了壳寡糖对鱼体内免疫及抗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壳寡糖后显著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溶菌酶(LZM)、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其次,添加壳寡糖可显著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头肾占比。为进一步探究壳寡糖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免疫调控作用,本实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珍珠龙胆石斑鱼头肾中免疫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壳寡糖对炎症具有双向调控作用,低剂量壳寡糖会激活炎症因子基因IL-6和IL-1β的表达,而高剂量壳寡糖会通过NF-κB途径抑制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最后,通过哈维氏弧菌攻毒实验检测了壳寡糖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壳寡糖能通过NF-κB细胞通路抑制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同时显著抑制了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壳寡糖的添加可促进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为壳寡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疫病防控提供依据。

珍珠龙胆石斑鱼紧密连接蛋白基因Claudin-3与Claudin-12的克隆及精氨酸干预下的肠道表达 下载:57 浏览:323

李广1 崔晓1 姚春凤2 陈东鸿1 何凯1 陈冠霖1 韩煜轩1 杨奇慧1,3 迟淑艳1,3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2期

摘要:
为评价Claudin-3与Claudin-12基因在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生长和肠道黏膜屏障中的作用,通过同源克隆及RACE PCR技术克隆珍珠龙胆石斑鱼Claudin-3和Claudin-12基因的全长,采用qRT-PCR技术分析Claudin-3和Claudin-12基因在珍珠龙胆石斑鱼脑、鳃、皮肤、肌肉、肝脏、胃、前肠、中肠、后肠、头肾、体肾、脾和心脏13种组织的表达情况,并通过饲料精氨酸干预评估上述两个基因在肠道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laudin-3 cDNA全长序列为1 544bp,包括一个153bp的5′末端非翻译区(UTR)和743bp的3′UTR,Claudin-3的开放阅读框(ORF)为648bp,可编码215个氨基酸的蛋白,预测该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3 100;Claudin-12 cDNA全长序列为1 236bp,包括一个118bp的5′UTR和92bp的3′UTR,Claudin-12的ORF为1 026 bp,可编码341个氨基酸的蛋白,预测该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7 400;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珍珠龙胆石斑鱼Claudin-3与斜带石斑鱼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最高,一致性高达98.14%,珍珠龙胆石斑鱼Claudin-12与䲟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最高,一致性高达91.75%;Claudin-3和Claudin-12基因在被检测的13种组织中均有表达,Claudin-3 mRNA在鳃和体肾中表达量最高(P<0.05),其次是中肠和肝脏,Claudin-12在脑中表达量最高(P<0.05),其次是中肠和后肠;饲料中精氨酸含量为3.06%时,珍珠龙胆石斑鱼增重率及肠道Claudin-3和Claudin-1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1.96%和3.74%精氨酸组(P<0.05)。研究表明,Claudin-3和Claudin-12基因表达在适宜精氨酸水平的影响下上调,可维护石斑鱼肠道黏膜屏障完整,并促进鱼体生长。

两种石斑鱼性腺分化前后脑垂体中FSHβ和LH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基因表达 下载:54 浏览:350

徐文刚1 刘立明1 王九龙1 于文松2 孙明3 征矢野清4 唐永政1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6期

摘要:
为了解石斑鱼Epinephelus性腺分化前后脑垂体中促卵泡激素(FSHβ)和黄体生产素(LHβ)细胞分布及基因含量的变化,以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和黑边石斑鱼E.fasciatus为研究对象,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对孵化后55、80、120日龄幼鱼的性腺和脑垂体结构进行组织学观察,同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对两种石斑鱼脑垂体中FSHβ和LHβ进行识别和定位,并运用qRT-PCR技术测定其脑垂体中fshβ和lhβ基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赤点石斑鱼和黑边石斑鱼早期性腺发育分为未分化期、分化期和卵巢期;石斑鱼性腺在55日龄时为未分化阶段,其位于肠道附近且观察到性细胞和血管,80日龄时为性腺分化阶段,性腺原基两端的结缔组织向前延伸并形成突起,表明卵巢腔正在形成,120日龄时为卵巢阶段,卵巢腔已完全形成且观察到卵原细胞,表明石斑鱼性腺已分化为雌性;两种石斑鱼在55、80、120日龄时的脑垂体结构相似,分为神经垂体(NH)和腺垂体(AH),腺垂体进一步细分为前外侧部(RPD)、中外侧部(PPD)和中间部(PI);在55、80、120日龄时,两种石斑鱼脑垂体中均检测到FSHβ和LHβ免疫信号,其主要分布在PPD区域,少量分布在RPD或PI区域;赤点石斑鱼脑垂体中fshβ基因含量在120日龄时显著高于55、80日龄(P<0.05),但lhβ基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黑边石斑鱼脑垂体中fshβ和lhβ基因含量在120日龄时均显著高于55、80日龄(P<0.05)。研究表明,两种石斑鱼性腺在120日龄时已分化完成,脑垂体结构在55日龄时已完全形成且脑垂体中FSHβ和LHβ在两种石斑鱼性腺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角色可能是促进个体的早期发育和加速性细胞的增殖。

饲料精氨酸水平对斜带石斑鱼蛋白质沉积和相关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载:78 浏览:480

崔晓1 韩凤禄1 迟淑艳1,2,3 谭北平1,2,3 董晓慧1,2,3 杨奇慧1,2,3 刘泓宇1,2,3 章双1,2,3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精氨酸对斜带石斑鱼蛋白质沉积和相关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配制7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精氨酸浓度分别为2.13%、2.42%、2.71%、2.95%、3.20%、3.48%和3.74%。随机挑选健康的斜带石斑鱼[初始体质量(80.11±0.03) g]分成7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精氨酸浓度为2.71%组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2.13%和2.42%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2.13%组。2.71%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2.13%组和3.48%组,2.71%组的蛋白质沉积率与2.95%组无显著差异,显著大于其他组。以增重率为依据,经折线模型拟合得出,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精氨酸的最适需求量为饲料的2.73%(饲料蛋白质的5.40%)。斜带石斑鱼血清胰岛素在3.20%组达到最大值,与3.48%组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组。肌肉雷帕霉素靶蛋白(TOR) mRNA水平3.48%组显著高于2.13%、2.42%及2.71%组。2.42%组后肠b0,+AT基因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2.95%和3.20%组肾脏b0,+AT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组。研究表明,适宜水平的饲料精氨酸可以刺激斜带石斑鱼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分泌,进而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提高鱼体肠道、肾脏及肝脏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鱼体生长。

摄食不同水平饲料蛋白质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肠道组织形态和菌群组成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351

麦浩彬1 郭鑫伟1 王金港1 迟淑艳1,2 董晓慧1,2,3 杨奇慧1,2 刘泓宇1,2 章双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为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石斑鱼肠道微生态群落的影响,以红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高筋面粉和玉米淀粉为碳水化合物源,配制6组不同蛋白质水平(35%、40%、45%、50%、55%和60%的等脂等能饲料,分别记为P35、P40、P45、P50、P55、P60组),投喂初始质量为(6.50±0.00)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幼鱼8周,试验结束时取其肠道组织观察肠道组织形态,并分析肠道菌群组成。结果表明:P50组前肠和后肠皱襞高度显著高于P40、P45和P60组(P<0.05),而皱襞宽度则显著低于P35和P40组(P<0.05);P50组中肠和后肠隐窝深度均取到最小值,P50组各肠段肌层厚度均取到最大值;Illumina MiSeq测序显示,多样性指数(Shannon、Simpson、Coverage指数)和Ace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55和P60组的Chao指数显著高于P40、P45和P50组(P<0.05);从门水平上看,各组优势菌落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P50组变形菌门含量最低且厚壁菌门含量最高;从属水平上看,红球菌属Rhodococcus、罗尔斯通氏菌属Ralstonia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为各组优势菌落,P50组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含量最高,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互营杆菌属Syntrophobacter含量均有所下降。研究表明,摄食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著性影响,但显著影响肠道菌群丰富度和肠道组织形态,饲料蛋白质水平为50%时不仅能有效改善肠道组织形态,优化肠道升级,还有助于乳酸菌等有益菌属定植并减少致病菌含量。

盐度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及鳃肾组织学结构的影响 下载:80 浏览:502

刘龙龙 罗鸣 陈傅晓 刘金叶 谭围 王永波 符书源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为研究不同盐度条件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幼鱼生长及鳃肾组织学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6、12、18、24、30共5个盐度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体质量为(26.05䥺SymbolqB@1.23)g的幼鱼25尾,进行了为期30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盐度6、12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速度最快,终末体质量分别为(59.89±1.12)、(58.15±1.13)g,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特定生长率也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盐度18组体质量及特定生长率均明显低于其他盐度组(P<0.05),而摄食率及饲料系数则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鳃丝组织学切片中,随盐度的升高,鳃小叶宽度逐渐减小,相邻鳃小叶间距变大,盐度6、12组鳃小叶宽度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盐度组(P<0.05),盐度6、12、18组相邻鳃小叶间距最小且显著小于其他盐度组(P<0.05);泌氯细胞随盐度的升高直径变大,数量也略有增加,盐度6组泌氯细胞最小,且显著小于18、24、30盐度组(P<0.05);肾脏组织学切片中,随盐度的升高肾小球长径变小,同时数量也略有减少,盐度6组肾小球长径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盐度组(P<0.05),盐度18、24、30组间肾小球长径无明显差异(P>0.05),并显著小于盐度6、12组(P<0.05);盐度6组与盐度30组相比,盐度6组肾组织学结构充实,肾小管粗壮,而盐度30组肾小管数量减少,颈段、近曲小管、集合管明显萎缩,管径缩小。研究表明,在试验盐度6~30范围内,盐度变化并未造成珍珠龙胆石斑鱼不可逆的损伤,盐度6~12最适合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

声刺激对斜带石斑鱼血清酶活力及肝组织HSP70表达量、病理变化的影响 下载:92 浏览:508

林海霞1 王湘文2 孙省利2,3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为研究声刺激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理生化的影响,以体质量为(42.54±6.03)g、体长为(13.26±0.78)cm的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正弦波纯音[600Hz,130dB(re1μPa)]信号下,分别在声刺激0 (对照)、2、6、12、24、72、120h时测定斜带石斑鱼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及肝脏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量的变化,并对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染色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周期内,斜带石斑鱼无死亡现象;声刺激0~120h内,斜带石斑鱼血清中ACP酶活力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恢复至初始(0h)水平的变化趋势,AKP酶活力总体呈现先下降后恢复至初始水平的变化趋势,ACP酶活力在声刺激24h时达到最高值(15.04U/100mL)(P<0.05),AKP酶活力在声刺激48h时达到最低值(6.22U/100mL)(P<0.05),两种酶均在72h后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GOT和GPT酶活力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最后恢复至初始水平的变化趋势,GOT和GPT酶活力分别在6、12h时达到最高水平(P<0.05),均在48h后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声刺激后斜带石斑鱼肝脏中HSP70表达量均有所升高,声刺激12h时HSP70表达量最高(P<0.05);肝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声刺激后斜带石斑鱼肝细胞胞质内脂质含量增加,细胞多呈空泡状,在试验后期,肝细胞出现肝窦间隙增大,肝板消失,细胞核偏移甚至消失等变化,12、48、72h时有红细胞聚集现象,但肝细胞均未见明显的坏死、炎症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研究表明,声刺激会导致斜带石斑鱼产生应激反应,且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具有一定时间效应。

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ORF39L基因克隆、表达及抗体的制备 下载:43 浏览:471

张红莲1 夏立群2 秦启伟3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为研究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核心基因ORF39L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制备了SGIV ORF39L表达蛋白的抗体;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SGIV ORF39L的抗原表位基因,并以所选抗原表位基因片段39Ag1和39Ag2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39Ag1和pET32a-39Ag2;将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融合蛋白pET32a-VP39Ag1和pET32a-VP39Ag2;用所得融合蛋白分别免疫小鼠,获得了高效特异抗体39Ab1和39Ab2;利用制备的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VP39参与了SGIV的装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ORF39L基因在SGI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数据资料。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