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大兴安岭森林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与黑碳的分布及土壤固碳潜力 下载:76 浏览:481

徐嘉晖 高雷 孙颖 崔晓阳 《中国土壤》 2018年1期

摘要:
稳定性土壤有机碳(SSOC)决定着土壤抗干扰与固碳能力。量化了大兴安岭森林土壤两种典型的SSOC: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与黑碳(BC),并以矿物结合态碳库为碳饱和容量来估算土壤的固碳潜力。MOC的量化采取物理分组和化学分离两种方法,BC的分析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结果表明:粒级分组方法过高估计了MOC,矿物结合态有机质中的有机碳并非完全与矿物络合。BC占土壤有机碳(SOC)的比例约为25.4%,其中,颗粒有机质(POM)中BC所占比例约为26.3%,说明颗粒有机碳(POC)并非绝对属于活性组分。表层土壤碳饱和水平达到了97.8%,而深层仅有21.2%,表明深层土壤的固碳潜力巨大,为当前深层SOC储量的1.86倍。目前的碳饱和理论均以SSOC为基础,然而,BC于POM中的存在说明了POC在土壤固碳潜力中的重要性。

深圳地区燕山期花岗岩风化带划分及鉴别 下载:86 浏览:493

张运标1 陈枝东2 张领帅2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3期

摘要:
为了解决目前深圳地区构造带区域燕山期花岗岩风化带施工现场判别上的困难,总结了花岗岩风化带的划分依据,提出了从地质演化的本质方面应按照岩石结构崩解和矿物风化程度强弱、岩石强度方面进行划分风化带。阐述了深圳市花岗岩各风化带的岩石结构崩解特征和矿物风化特征,并指出了相邻风化带的区别特征。以深圳地区多个花岗岩风化带误判工程为例,指出了相似风化岩判别的关键特征,为今后复杂地区桩基持力层勘验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准东煤灰的矿物转化及熔融机理 下载:78 浏览:431

龚宇森 许天瑶 《中国能源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准东煤在燃烧过程中严重的沾污结渣倾向对电站锅炉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危害。通过TGA-DSC综合热分析确定煤灰矿物相变的特征温度,并对不同特征温度下的灰样采用XRD和FSEM-EDS分析手段,得到了煤灰中主要矿物的相变和转化过程。研究表明,部分钠矿物以霞石的方式存在于煤灰中,因此留于煤灰中的Na在高温段以蓝方石的形式存在;随着温度的升高,煤灰中矿物晶相向多元系发展;相同元系数的矿物元素价态越高,其高温稳定性越好。煤灰的矿物转化伴随着物理相变,煤灰熔融宏观变化是灰中各矿物微观转化过程的大量积累结果。

膨润土类矿物脱汞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下载:82 浏览:465

冯钦忠1,2 陈扬1,2 李悦1,2 刘俐媛1,2 王俊峰1,2 魏石豪1,2 李震1,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1期

摘要: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中膨润土类矿物脱汞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分析了不同材料的脱汞机理和脱汞效果,并提出了膨润土类矿物脱汞吸附技术在汞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烟气中单质汞、水体中二价汞的污染控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物联网的高速公路建设期环境保护监管系统设计 下载:33 浏览:242

陈冬勤1 常鹏飞2 彭阿辉3 王盈4 《无线电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航空遥感监测技术与地面监测手段强有力结合,以环保信息的一体化、定量化、实时化、自动化、网络化及智能化为目标,设计构建天地一体化环保监管系统,实现高速公路建设期环保监测和管理模式的跨越式发展。系统由地面环境监测系统、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环保监管中心和大数据平台组成,实现对公路沿线难以到达区、信号难覆盖区施工阶段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实时监控与定量评价,并首次探索建立地表创伤面模块,形成建设期独特的技术方法体系、分类标准及数据处理与分析中心,最终达到高速公路建设期环境保护实时动态监管的目的。

非金属矿物材料脱霉性能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下载:77 浏览:437

张娜1 韩筱玉1 梁金生1,2 李艳1 孟军平1,2 张红1,2 《新材料》 2020年9期

摘要:
饲料极易霉变产生霉菌毒素,不但危害动物机体健康,还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蒙脱石、凹凸棒石、海泡石及沸石等非金属矿物材料具有天然的层状、纤维状及孔状纳米结构,矿物表面含有丰富的羟基和悬挂键,晶体结构比较稳定,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离子交换能力,在饲料脱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添加到饲料中的脱霉材料可能会与动物体内的营养物质、抗生素、微量元素等相互作用;另外,饲料内会同时含有多种霉菌毒素,不同霉菌毒素间会产生协同作用。因此,脱霉材料对饲料内不同霉菌毒素的脱除效果有很大差异。目前国内外尚且没有统一的非金属矿物材料脱霉性能的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主要原因在于标准溶液中霉菌毒素的浓度及脱霉材料的添加浓度有很大差异,不易统一。市场上脱霉产品良莠不齐,脱霉效果又不容易直观评价,不仅给用户的选择带来很大困扰,还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因此建立科学统一的非金属矿物材料脱霉性能检测实验方法和评价标准势在必行。脱霉材料性能检测实验方法主要分为体外实验法、体内实验法及体外模拟实验法。其中,体外实验方法简单、快捷,易于实现,应用广泛,但缺少动物消化吸收环境,不能准确评定脱霉材料对霉菌毒素的实际吸附效果,但可判断脱霉材料对霉菌毒素的吸附是否有效。体内实验虽然可以准确评价脱霉材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动物体内消化吸收过程复杂,实验过程所需周期较长,工作量大,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比较困难。随着对动物消化吸收过程研究的深入,可建立体外模拟生物消化系统来对脱霉材料进行检测、评价,其结果更接近动物体内脱霉材料与霉菌毒素的结合,但建立体外模型复杂,难度较大,设备购买昂贵。因此,在体外模拟酶消化法和体外实验吸附-解吸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体外模拟实验法来对非金属矿物材料的脱霉性能进行测定。本文介绍了典型非金属矿物材料脱霉性能的主要检测实验方法、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以期为非金属矿物材料脱霉性能检测及评价方法标准化奠定基础。

矿物外加剂对铁尾矿砂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 下载:83 浏览:463

陈海洋1 孙婧1 白启敬1 胡文婧2 李博阳3 刘文炜3 《交叉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利用铁尾矿作为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细骨料,对水胶比、减水剂掺量和矿物外加剂掺量进行优化,通过加压成型和蒸汽养护,制备出铁尾矿活性粉末混凝土(RPC).详细研究了粉煤灰、硅灰等矿物外加剂对RPC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硅灰掺量为10%和粉煤灰掺量为15%复掺时,RPC的抗压强度可以到达176MPa,抗折强度达到38MPa,符合经济型活性粉末混凝土设计要求.

煤和市政污泥掺烧的灰熔融特性研究 下载:13 浏览:155

李德波1 崔乘亮2 蒋勇军2 史为民2 张鹏飞2 莫菲3 廖艳芬3 马晓茜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通过利用Factsage热力学模拟软件、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等分析方法,对煤与3种市政污泥按不同比例掺混后混合燃料的灰熔融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污泥添加量不超过10%时,混合燃料的灰熔点随着污泥加入比例增大而降低,这是由高温条件下碱性氧化物熔融所形成的共融体,以及磷矿物反应生成的非晶态矿物的共同作用导致的;灰熔融温度的预测趋势与实际测定数据的规律基本一致;煤中掺混污泥后矿物质之间的反应受燃烧温度的影响,低温时几乎不反应,温度升高后各矿物质间相互反应生成新的矿物质。

高性能混凝土研究进展Ⅰ:原材料和配合比设计方法 下载:85 浏览:456

董方园1 郑山锁1 宋明辰1 张艺欣1 郑捷1 秦卿1,2 《新材料》 2018年1期

摘要: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工作性、高体积稳定性和高耐久性等优异性能,被称为"21世纪混凝土"。掺入活性矿物掺合料和化学外加剂等组分,可以配制出满足工程施工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且矿物掺和料替代部分水泥可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CO2排放量,缓解环境恶化。总结了高性能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和化学外加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应用,并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生物炭复配矿物质钝化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研究 下载:17 浏览:367

李飞跃1,2 沈皖豫1 吴旋1 胡丽1 王伟1 汪建飞1,2 《土壤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选取稻壳生物炭、木屑生物炭、羟基磷灰石及蒙脱石作为钝化材料,按钝化剂5:土壤100的重量比添加到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通过测定土壤重金属形态变化,研究了钝化材料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效果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生物炭和矿物质均能有效固定土壤中重金属,其中羟基磷灰石的钝化效果最好,对土壤镉、铜和铅的固定化率分别为76.24%、74.26%和98.13%。蒙脱石的钝化效果最差。添加钝化剂后土壤重金属中的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向着更加稳定的可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化,土壤重金属活性态比例下降。生物炭复配矿物质处理对土壤重金属的钝化效果介于单一生物炭处理和单一矿物质处理之间。此外,生物炭及矿物质均能有效地提高土壤pH,pH可能是影响土壤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

福建邵武金坑金矿床黄铁矿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下载:66 浏览:143

林木森 黄火亮 《矿山工程与技术》 2019年4期

摘要:
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邵武金坑金矿床内黄铁矿产出状态、化学特征和晶体结构特征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黄铁矿主要以浸染状、脉状和碎裂状形式产出,具亏S型特征,普遍含Co和Ni。黄铁矿的主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形成深度浅,主要受中-低温岩浆热液作用的控制。黄铁矿晶胞参数特征和PDF卡片上的值有一定差异,但矿物衍射峰与标准峰基本一致,表明在金坑金矿床中热液改造对矿物的晶形影响不大。综合研究表明,邵武金坑金矿床成因主要受浅成中-低温岩浆热液影响。

敦德矿业含金锌铁多金属矿矿物加工试验研究 下载:44 浏览:242

关翔 《矿山工程与技术》 2019年3期

摘要:
对含金锌铁多金属矿开展了矿物加工试验研究。采用破碎—金浮选—锌浮选流程,可获得金品位40g/t、金回收率75%、含锌7%的金精矿;锌浮选通过采用一粗两扫四精浮选工艺,可获得锌品位48%、锌回收率80%锌精矿。

陕西紫阳某地钒钛磁铁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下载:69 浏览:421

刘岩1 李青翠2 王洋1 《矿山工程与技术》 2018年9期

摘要:
陕西紫阳某地钒钛磁铁矿为辉长岩型的星散浸染状钛磁铁矿矿石类型,根据其特点运用多种检测方法对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主要矿物粒度及嵌布特征、矿石的结构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为该矿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陕西某地金矿物质成分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下载:50 浏览:246

刘杨1 杨艳芳1 高倩倩2 王洋2 《矿山工程与技术》 2018年9期

摘要:
由于潼关—华阴金成矿带在各矿点的矿石物质成分不同,金的赋存状态差异大,而对金的赋存状态研究不足会直接影响选矿中金的回收,所以对陕西潼关潼关—华阴金成矿华阴某地的金矿赋存状态展开研究,以便提高选矿中对金的回收率。

江西某钨钼矿钨生产指标不稳定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探讨 下载:82 浏览:476

刘进 《材料科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针对江西某钨钼矿生产指标不稳定、工艺技术指标偏低、能耗高等问题,对选厂给矿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相应的选矿试验研究.研究发现给矿中的风化矿对选厂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风化矿的混入是造成钨精矿回收率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采用单独处理风化矿的方案,并避免风化矿混入原生矿的生产中,选厂的生产指标稳定,钨总回收率由原来的72%~73%提高至77%~80%,大大地提高了选厂的经济效益.

廉价固体合成沸石分子筛的研究进展 下载:90 浏览:485

刘镇珲 王明华 《材料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介绍了以廉价固体合成沸石分子筛的基本路线和原理,综述了粉煤灰、煤矸石、锂矿渣、高岭土、膨润土、钾长石等廉价固体合成沸石分子筛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合成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展望了廉价固体合成沸石分子筛的发展方向.

立环高梯度磁选机分选赤铁矿应用研究 下载:95 浏览:504

谢宝华 吴城材 王丰雨 杨招君 《材料科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利用SSS-I-2500型高梯度磁选机从俄罗斯某铁矿公司选矿厂的弱磁尾矿中回收赤铁矿.在磁场强度8000 MT、干矿处理量80t/h、卸矿水量100m3/h、转环转速50Hz及液面高度10~15cm的条件下,当给矿铁品位为36%时,获得铁精矿品位52.70%、铁回收率74.24%的指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下载:86 浏览:496

杨娟 徐瑾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及骨矿物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06例及非骨质疏松症患者92例,根据BMD检查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症组(106例)、骨量减少组(57例)和骨量正常组(35例)。收集所有对象的临床资料,检测BMD及血清铁调素、骨代谢指标[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骨桥蛋白(OPN)、Ⅰ型原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N-端骨钙素(OC)]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铁调素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症组血清铁调素水平及腰椎BMD、股骨颈BMD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且骨量减少组均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血清PⅠNP、OPN、β-CTX、OC水平均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减少组血清PⅠNP、OPN、β-CTX水平均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铁调素诊断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最佳临界值为35.0μg/L,敏感性为91.5%,特异性为57.6%。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铁调素与年龄、PⅠNP、OPN、β-CTX、OC均呈负相关(P<0.05),与体重、腰椎BMD、股骨颈BMD均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无论是校正年龄,还是校正年龄和体重,铁调素与PⅠNP、OPN均呈负相关(P<0.05),与腰椎BMD、股骨颈BMD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降低,且与年龄、骨代谢指标和BMD相关。

浮筏养殖与底栖野生岩扇贝营养成分的分析与比较 下载:21 浏览:467

陈炜1 曹善茂2 肖逸啸2 王昊2 邹建威2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为研究浮筏养殖与底栖野生两种生长环境对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或贝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对在两种不同条件下生长的岩扇贝筏养(壳长为11.89 cm±0.50 cm)、野生岩扇贝(壳长为15.24 cm±1.36 cm)闭壳肌及非闭壳肌软体部的一般营养成分、脂肪酸、氨基酸和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筏养岩扇贝个体的软体部比例(26.07%)显著高于野生个体(17.69%)(P<0.05),但两者闭壳肌比例差异不大;筏养岩扇贝个体的闭壳肌和非闭壳肌软体部的粗脂肪含量(0.37%、3.70%)显著高于野生个体(0.20%、3.51%)(P<0.05),在两种生长条件下,岩扇贝的水分、灰分、粗蛋白质含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筏养岩扇贝个体闭壳肌和非闭壳肌软体部脂肪酸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26.68%、17.01%)显著高于野生个体(18.09%、7.83%)(P<0.05),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18.52%、17.11%)显著低于野生个体(23.75%、23.93%)(P<0.05),但筏养与野生岩扇贝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和EPA+DHA含量在相同组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岩扇贝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平均值(80.13)明显高于筏养岩扇贝(63.70),且野生个体非闭壳肌软体部的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含量(EAA)、呈味氨基酸含量(DAA)均高于筏养个体,但野生与筏养个体闭壳肌中的TAA、EAA、DAA含量相差不大,筏养与野生岩扇贝的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DAA/TAA)、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EAA/TAA)也非常接近;筏养个体闭壳肌中Se和K的含量分别为野生个体的3倍和2倍,而Fe含量仅为野生个体的三分之一。研究表明,浮筏养殖与底栖野生岩扇贝除了少量指标外,营养成分基本一致。

天然矿物纳米材料开发与应用 下载:52 浏览:449

李青山1 顾晓华2 周可富3 《纳米技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本文报告了在嫩江流域发现的一种新型天然矿物纳米级材料--嫩江蛋白石页岩。经过超细加工与改性,不仅展现了它的奇特的功能--纳米级蛋白石微孔材料,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而且可以配制出负离子添加剂,应用到油漆、涂料、橡胶、塑料、纤维、纺织品中,能够释放负离子,可以用来制备21世纪环保型健康的新型功能材料,制造天然负离子发生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