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互联网经济下城市社区快递投送点空间形态与空间联系——基于大学校园的实例分析 下载:73 浏览:394

张祚1 卢新海1 罗翔1 周敏2 陈昆仑3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互联网经济繁荣背景下,网络购物和快递行业快速发展,改变了大众消费行为特征,甚至重塑了消费过程中的人—空间关系,推动了城市社区景观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变化。以武汉市一所兼具综合社区功能的大学校园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数据采集与调研,从不同空间尺度与维度分析了校内快递投送点空间分布与空间形态、快递收件人所在地与快递来源地空间网络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校园内快递投送点在夹缝空间中快速"生长";2)网购与快递投送改变了校园内及其周边的人—空间关系;3)网购过程弱化了中间环节与距离因素,也影响了个体对于传统实体空间关系的认识。最后,提出建议:无论校园还是社区都亟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科学空间规划与管理控制措施,同时相关部门应重视互联网经济下地理—赛博空间逻辑关系的改变,加强商业空间规划布局的更新、功能升级以及对赛博空间的管理。

谈中日传统居住建筑空间结构形式的差异性 下载:25 浏览:253

刘北光 袁莹 《设计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本文出于对不同地域及文化对人居环境产生的影响的思考,结合中日两国不同民族的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对比分析中日传统居住建筑在院落空间形态、室内空间结构及空间序列等方面的特点,发现中日传统居住建筑在空间组合方式上存在着围合与聚集、内向与外向的有趣差异。

古滇青铜器中舞蹈造型的空间形态研究 下载:24 浏览:297

王馨曼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古滇国青铜器相较于中原青铜器,有着更为浓郁的民族部落特征,其中,其舞蹈造型为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的雏形之一。古滇人按照"器以藏礼""天圆地方""大象其生"等造物观念,以青铜器记录的形式营构出一个缩微的、理想的器物空间,从而发挥以图叙事的语言功能。从空间形态的角度考察古滇青铜器中的舞蹈造型,从视觉空间、图像空间、物理空间对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可将古滇青铜器舞蹈造型划分为情节型造型、连贯型造型、偶像型造型、距离型造型等类型。

三江侗寨空间形态分形特征及场所性研究——以三个侗寨为例 下载:55 浏览:349

杨明 李健 《中国城镇》 2020年11期

摘要:
文章基于高山型、丘陵河岸型、平地田园型三种不同地理格局的聚落类型,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三个侗寨——高定寨、岜团寨、马安寨,将分形理论引入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运用盒子计数法计算其空间形态的二维平面图斑分维值,结合场所特征剖析三者分形特征与差异原因。研究显示:三个村寨都表现分形特征,验证寨子形成过程是自组织;且分形维数近似自然维数,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村寨的选址及发展变化与地形地貌存在联系性,其中高定寨的分维值随盒子计数尺度呈线性变化,表明高定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性相对较强;总体上不同地形地貌的侗寨分维值存在差异。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多样因素造就了侗寨发展的多样性,因而关于侗寨的保护、更新与发展应以人为本,切合时代需求提出发展建议。

基于空间句法的杭州东梓关新村空间形态研究 下载:63 浏览:376

赵捷 虞志淳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1期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新民居建设重点从传统符号模仿转变为传统宅院空间的塑造与更新,其中江浙地区的杭派新民居建设走在当代中国民居模式探索的前列。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新村的实地调研,运用空间句法从村域、街巷、院落多层次分析杭派新民居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组合特征,并进行空间优化改造,探索归纳村落的量化设计思路与方法,为今后村落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空间句法下传统村落空间传承及保护的量化评判——以“古苗疆走廊”报京村为例 下载:54 浏览:329

马庚 王东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2期

摘要:
文章在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中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以"古苗疆走廊"中的报京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软件对村落空间格局进行量化分析,以探求空间形态与村民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方法及思路上的参考。

基于SPSS分析下的南宁市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影响因子研究 下载:71 浏览:408

李彦潼1 黄思静1 蒙元婧1 李舒杨1 周游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4期

摘要:
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影响因子选取的基础上,结合广西南宁市地区特征筛选出6个对南宁市乡村空间特征分类影响较大的因子,进行了初步的定性分析,最后借助SPSS软件对筛选出的影响因子划分为7个变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经济、交通、水系和平面形态这4个变量的综合影响力最高,其余变量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相当的结论。本文总结出的南宁市空间形态特征影响因子及影响因子分级对于日后保护南宁市乡村独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全尺度分析的村落特色空间形态双重基因与作用机制研究——以宁波市雁村为例 下载:63 浏览:337

陈蕾1 刘凌云2 任绍斌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8期

摘要:
村落特色空间形态的塑造、保护与修补是当代乡村发展的重要议题,已有文献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解析框架,地域性研究有待补充。文章以浙江省宁波市雁村为例,首先采用"整体格局—巷弄肌理—到院落组合—建筑单体"的一套全尺度分析框架,识别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其次,理论解析指出,以雁村为代表的村落空间形态受到长时段的外部自然基因和中时段的内在文化基因的双重影响:区域地形地貌和局域山水格局是外部自然基因中的典型影响因素;山水文化思想、天人合一理念、宗族制度、村落精神是内在文化基因中的典型影响因素。试图丰富我国乡村空间研究维度,启发乡村特色空间形态保护与修补工作。

基于分形理论的北京传统村落空间复杂性定量化研究 下载:76 浏览:468

刘泽1 秦伟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2期

摘要:
目前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复杂性的描述多基于主观判断,而缺乏从客观角度的认知与评测方法,因此难于量化村落整体形态的复杂程度及判断哪些空间会对其造成影响。本研究以京西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形理论的计盒维数法,分别对村落外部空间中不同类型空间的分维值进行计算,并通过比较分析证明了空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形态对传统村落的复杂性起到主要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基于"膨胀与蚕食"的画像处理技术,依次提取不同尺度规模的公共空间并逐步进行解析与统计,以此明确了9.8m×9.8m以上的空间对北京传统村落形态的复杂性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并进一步揭示了传统村落的形成类型与其空间形态复杂性的影响要素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因此在今后的保护规划中不仅要维持村落"形"的特征,更要延续"形"与"型"的对应关系及其结构体系。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分异研究 下载:54 浏览:458

陈歆颐 张熹 《中国建筑》 2020年10期

摘要:
该文将云南地区旅游小城镇就开发模式分为博物馆式、半开发式和全开发式三种类别,以空间句法视角对四个开发程度不一的案例古镇进行空间分析,对不同小城镇的空间节点及街巷分布特征进行变量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开发程度的旅游小城镇空间分异特征,探寻旅游小城镇空间营造策略和特色构建方法。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下载:74 浏览:491

宋丽美 徐峰 邓源 陈燕妮 《中国建筑》 2020年4期

摘要:
利用CiteSpace对1998年—2018年传统村落空间研究进行分析,得到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科学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梳理"空间形态"研究热点与演进规律,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空缺,探索空间形态研究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①近20年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主要集中在"形态特征—形态演变规律—形态保护"这三个方面,且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②研究方法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的探索,基于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村落空间使用和保护的实践研究仍然较少;③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按照空间类型由大到小划可分为3级,目前空间研究还处于第一层级的"整体空间"研究阶段;④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可概括为包含"空间要素+空间演变+空间保护+适应性发展"的框架体系。

吐鲁番绿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形态特征与营造探究 下载:82 浏览:489

塞尔江·哈力克 阿曼古丽·艾山 《中国建筑》 2020年4期

摘要:
该文通过分析吐鲁番绿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特征与营造形式,从传统聚落的公共空间类型、空间元素、空间尺度、功能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了绿洲村落公共空间可分为点状空间、线状空间、面状空间等,并得出绿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演进规律。发掘公共空间对传统聚落整体空间营造的组成作用,进而为当前类似绿洲聚落的公共空间发展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藏传佛教寺院聚落空间形态及演变的量化分析——以色拉寺为例 下载:87 浏览:490

肖迦煜 黄凌江 《中国建筑》 2020年4期

摘要:
藏传佛教寺院是一种以僧侣聚居和信众朝拜为主要功能的传统聚落形式。作为一种具有宗教属性的特殊聚落,为更清晰地揭示藏传佛教寺院空间的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该文以藏传佛教的典型寺院代表,西藏四大寺之一格鲁派寺院——色拉大乘寺为例,在已有定性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空间形态的量化和空间句法结合的量化解析方法,结合边界、重心等量化分析要素,对寺院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形态核心的分布进行定量的解析,发现藏传佛教寺院空间布局形态的一般规律,同时找出了在其整体空间形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到实际影响作用的几个要素。

基于开放教育理念的中学校园规划设计探索——以当阳市玉阳中学为例 下载:74 浏览:482

雷体洪1,2 杨婷2 曹永洋2 《中国建筑》 2019年9期

摘要:
开放教育理念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1]。新时期下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转变将最终影响校园建筑的空间形式,如何设计适应开放教育理念的校园空间是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该文通过当阳市玉阳中学规划设计实践案例,探讨了中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思路,并对校园空间模式及形态进行了解读,体现了开放的教育理念,以期为今后中学校园的建设起到借鉴意义。

传统乡村更新的空间形态及动力机制研究——以河南信阳郝堂村为例 下载:90 浏览:493

刘晶1 闫增峰1 李成2 《中国建筑》 2019年3期

摘要:
该文分析了当下传统乡村改造和更新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乡土景观缺失、空间场所感丧失、民居建筑特色消退等;从支持力、政府推动力、市场需求力三方面分析乡村传统特色延续的动力机制,并对三个动力主体的作用机理进行剖析。结合实例,研究提出重构乡村空间特色及文化特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需关注乡村传统空间特色的传承,探索良性循环的动力机制。乡村改造和更新应立足地区要素禀赋,以乡村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支撑,尊重村落原有格局、文化脉络,坚持新发展理念,要保持乡村独有的魅力,才能不被城市同化。

福州长乐市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演化发展 下载:98 浏览:511

曾庆怡 关瑞明 《中国建筑》 2019年1期

摘要:
经过演化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有着稳定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当地独特的环境,探索城市建设的经验与智慧,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通过对福建省长乐市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研究,对比其城市形态演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总结长乐从古代至现代城市建设的智慧和经验,对长乐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并提出对未来长乐城市发展的启示,以期为长乐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及今后的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中乡村宅院空间形态百年变迁研究——以乾县薛录村为例 下载:64 浏览:475

王晓静 杨丹 李志民 《中国建筑》 2018年9期

摘要:
为解决关中乡村宅院空间使用低效、封闭等问题,以关中乾县薛录村为实例,从历史演变视角,依托文献调研、田野考察、归纳总结等方法,剖析宅院空间形态从民国到现阶段(1912—2016)百年时间内影响因素、建设指标、使用情况、建筑、院落、过渡空间构成要素功能及布局变迁机制,以期为关中宅院空间形态提供本源的解读、发展预判和建设指导。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研究 ——以环境设计专业《建筑空间形态构成》为例 下载:302 浏览:3051

唐理觅 《环境科学研究》 2021年10期

摘要:
环境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且需要老师的言传身教的经验式教学,这些都是环境设计类专业课程网络教学的制约因素。因此,如何让老师们快速地适应当前的网络教学模式,让网络教学能够很好地契合该课程的实践性,让网络教学和线下教学能够实质等效,以达到更好的知识传递效率,拓展网络教学的知识领域,将是我们要应对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对比分析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劣势,并提出了将两者结合的有效措施。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