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不同营养水平对鳜幼鱼糖异生和糖原分解的影响 下载:15 浏览:230

马晨夕1 赵金良2 宋银都3 赵亮亮4 《中国水产学报》 2024年5期

摘要:
为探究正常投喂、葡萄糖注射和饥饿3种不同营养水平对鳜内源葡萄糖生成途径的影响,测定正常投喂、葡萄糖注射和饥饿3个试验组鳜的血糖含量、肝糖原含量、胰岛素水平、胰高血糖素水平及糖异生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和糖原磷酸化酶活性,以及各酶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正常投喂组血糖、肝糖原含量均出现显著升高;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胰高血糖素水平显著降低。糖异生关键酶活性无显著变化,糖原磷酸化酶活性受到抑制;果糖-1,6-二磷酸酶、糖原磷酸化酶基因表达水平受到抑制。葡萄糖注射组血糖、肝糖原含量显著升高;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胰高血糖素水平显著降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受到抑制,果糖-1,6-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不受抑制,糖原磷酸化酶活性受到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糖原磷酸化酶基因表达水平受到抑制。饥饿5、10d,血糖水平糖原磷酸化酶活性显著升高,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变化;糖原磷酸化酶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葡萄糖-6-磷酸酶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饥饿15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糖原磷酸化酶活性下降至饥饿前水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糖原磷酸化酶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果表明,正常摄食的鳜血糖水平显著升高,糖异生途径无显著变化,糖原分解途径显著抑制。0~6h血糖升高,推测为食物消化吸收所致,6h到达“高血糖”峰值。6~16h食物消化吸收继续,葡萄糖吸收后,糖原合成明显提高,从而维持血糖平衡。由于血糖水平高,同时,糖原分解途径抑制(糖原磷酸化酶活性0~12h下降)。6h血糖最高,反映了鳜鱼维持“血糖平衡”的时间,如果血糖继续升高,可能会引起机体生理异常。故血糖水平对鳜糖异生和糖原分解途径影响不同,糖异生与糖原分解途径受血糖水平调节。

年龄和HOMA-IR对糖代谢异常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 下载:67 浏览:395

张晓苹 朱晓东 崔玉玲 李效丽 刘科卫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探讨年龄和HOMA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nsulin-resistance,HOMA-IR)对糖代谢异常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本院行动脉超声的3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糖代谢是否异常分为观察组(糖代谢异常,200例)和对照组(糖代谢正常,100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00例患者中,有颈动脉斑块者占59.00%(177/300)。对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OR=1.06,95%CI:1.01~1.12,P<0.05),而观察组患者是年龄(OR=1.07,95%CI:1.03~1.10,P<0.01)和HOMA-IR(OR=1.53,95%CI:1.16~2.01,P<0.05)。结论糖代谢异常可增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风险,而糖代谢异常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是年龄和HOMA-IR。

不同类型淀粉及糖蛋白质比对鲤糖代谢能力的影响 下载:79 浏览:511

孙金辉 范泽 崔培 程镇燕 白东清 乔秀亭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为考察不同糖源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以木薯淀粉(CS)和小麦淀粉(WS)为主要糖源,配制3组糖/蛋白质(C/P)比例分别为C5%/P32%、C10%/P30%、C20%/P28%的等能等脂饲料,以初始体质量为(55.73±3.55)g的鲤Cyprinus carpio作为养殖对象,在试验网箱中养殖8周。结果表明:CS、WS组中鲤肠道淀粉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C10%/P30%组,显著高于C20%/P28%组(P<0.05);CS组中,C10%/P30%组鲤肝胰脏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活性显著高于C5%/P32%组(P<0.05),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显著低于C5%/P32%组(P<0.05);鲤血清中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C)含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C10%/P30%和C20%/P28%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WS组中,C5%/P32%组鲤肝胰脏PF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PEPCK、糖原合成酶(GS)活性显著高于C20%/P28%组(P<0.05);相同C/P比例条件下,CS组的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WS组(P<0.05);CS组中,C10%/P30%组葡萄糖转运载体-2(GLUT2)及己糖激酶(HK)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胰岛素受体(IR)基因表达量C10%/P30%组显著高于C5%/P32%组(P<0.05);而WS组中,各比例组IR、GLUT2及HK基因表达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同C/P比例条件下,CS组的肠道钠钾葡萄糖共转运载体(SGLT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WS组(P<0.05)。研究表明,木薯淀粉及小麦淀粉对饲料蛋白质均有较好的节约作用,且木薯淀粉效果优于小麦淀粉。

蛋氨酸铬对鲤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IR、GLUT2和SGLT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载:42 浏览:420

崔培1 尹帅1 孙金辉1 程镇燕1 白东清1 乔秀亭1 张宝龙2 翟胜利2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为探究蛋氨酸铬(CrMet)对鲤Cyprinus carpio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酪蛋白为蛋白源,豆油为脂肪源,配制7组纯化饲料,其中Cr3+水平分别为0(对照)、0.1、0.2、0.4、0.8、1.6、3.2 mg/kg。选取初始体质量为(40.95±4.80)g的鲤,随机分为7组,分别投喂7种饲料,每个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60尾鱼,饲养8周后,检测其肝胰脏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禁食48h后再投喂,再投喂0、3、6、12、24、48h时检测Cr3+水平为0(对照)、0.8、3.2mg/kg时鱼肝胰脏IR、GLUT2和肠道SGLT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添加0.8mg/kg Cr3+组的组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磷酸果糖激酶(PFK)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磷酸酵式丙酮酸激酶(PEPCK)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添加Cr3+并未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力产生显著影响(P>0.05);投喂24、48h时,0.8mg/kg Cr3+组IR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0、3.2mg/kg Cr3+组(P<0.05);投喂3h时,0.8、3.2mg/kg Cr3+组GLUT2 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24、48h时,0.8mg/kg Cr3+组GLUT2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0、3.2mg/kg Cr3+组(P<0.05);而不同Cr3+添加水平对鲤肠道SGLT mRNA表达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CrMet能够提高鲤对糖的利用能力,建议Cr3+添加水平为0.8mg/kg。

饲料中三种不同碳水化合物对大黄鱼生长性能和肝脏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92 浏览:521

袁野1 王猛强1 马红娜1 陆游1 孙蓬1 申屠基康2 金敏1 周歧存1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3种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对大黄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以及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实验和持续24 h的饥饿实验。以葡萄糖、小麦淀粉和糊精这3种碳水化合物作为糖源,设计3组等氮等脂(48%粗蛋白和12%粗脂肪)的饲料。选用初始体质量为(8.51±0.02)g的大黄鱼45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养殖实验结束后进行饥饿实验,分别在饥饿实验开始后的0、1、3、5、7、9、11和24 h取样。结果显示,小麦淀粉组和糊精组大黄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葡萄糖组,且这2个饲料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葡萄糖组。糊精组大黄鱼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余2组大黄鱼的肝体比。饲料中添加3种不同碳水化合物对大黄鱼成活率、脏体比和肥满度无显著性影响。葡萄糖组和小麦淀粉组大黄鱼血糖含量在饥饿1 h后都开始显著上升,葡萄糖组高血糖水平持续至少10 h;小麦淀粉组3 h显著下降至初始水平左右,未达到高血糖水平;糊精组大黄鱼血糖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升高,在11 h达到最大值,高血糖水平持续4 h。饲料中添加3种不同碳水化合物对大黄鱼血清胰岛素和肝糖原含量有显著性影响。小麦淀粉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活性的升高有诱导作用。大黄鱼摄食3种不同碳水化合物饲料后鱼体血糖水平升高,但糖异生关键酶如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的活性并不降低。饲料中添加葡萄糖和小麦淀粉对大黄鱼肝脏丙酮酸激酶(PK)活性有显著性影响。研究表明,大黄鱼利用结构复杂的多糖(如小麦淀粉和糊精)的能力要高于单糖(如葡萄糖),3种不同碳水化合物对大黄鱼血糖调节及糖酵解和糖异生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

抗阻运动在老年维生素D缺乏2型糖尿病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 下载:112 浏览:1183

付宁红 《中国医学研究》 2024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对老年维生素D缺乏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肌力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4月我院治疗的老年维生素D缺乏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抗阻运动治疗。本研究干预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25 (OH) D含量和肌肉力量的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25 (OH) 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论握力还是下股肌力,观察组在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肌力都有所增强,观察组患者无论握力还是下股肌力评分都较对照组要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常规口服治疗和抗阻运动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可显著降低糖尿病病人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增强肌肉力量。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