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新知识与旧传统的断续:章太炎与五四的一代 下载:85 浏览:414

陈学然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章太炎与五四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多有对立。五四前后冒起的一代人虽曾深受太炎影响,但他们因应世变而亟欲摆脱太炎学术的影响,以新知识取代旧传统,透过怀疑古史、废弃汉字、重估一切价值企图实现"再造文明"之梦。本文以章太炎与五四那代人如鲁迅、钱玄同、胡适、顾颉刚及傅斯年的学思互动,观察他们如何审视和评价对方。在这过程中,可看见他们彼此间或断或续的学思关系,显示大家在同一的改造国家、社会目标下,于文化意识或学术方法上尽管有差异,但到国家危在旦夕时,学术畛域又不是那么壁垒分明。同时,本文亦将说明,在太炎逝世80年而五四迈向100年之际,太炎在清末民初形成的一些学术主张,不但未为五四那代人突破,直至今天仍有其前瞻性。

胡先骕与胡适论战始末考论 下载:47 浏览:383

付立松 《中国文学》 2018年10期

摘要:
1919年胡先骕写《中国文学改良论》,批判文学革命,这不仅缘于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嘲讽其诗作,更是为老师林纾助阵。1920年下半年作长文《评〈尝试集〉》,前四节集中批评胡适诗作及其诗学观点,后四节以人文主义思想匡正新文化运动的浪漫主义倾向。该文直到1922年由《学衡》两期连载。但是胡适、周作人等新文学作家读到第一期即做出回应。《评〈尝试集〉》的诗学主张及人文主义理念在此次论争中并未得到有效呈现。胡先骕第三篇论战文章《评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就胡适白话文运动理论中文言与拉丁文、白话与欧洲各国国语的比附关系进行辨析,呈现二人理解欧洲文艺复兴的不同方式。胡先骕理解的欧洲文艺复兴,延续清末以来"国学复兴"的传统,以"向后"的方式在古代典籍中重寻构建现代文明的资源;胡适则以"向前"的方式推动启蒙运动,建设现代民族国家。

胡适“科学”观念的现代性反思 下载:59 浏览:486

沈庆利 《文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胡适"简约化"地接受了杜威的实用(验)主义哲学,将其"升华"为囊括一切真知灼见的"普遍真理"。他深信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机械科技已穷尽"自然界的秘密",主张以"实验室研究的思考态度和技术"为基础形成"科学的人生观",然而在现实中却难免导向以"成器""成材""成功"为核心的精英主义人才(教育)理念。胡适代表了中国现代性建构中最基本的经验理性——"科学现代性"建构层面。当今中国既应走出"唯科学主义"的偏狭,又亟须一种超越民族国家观念的"人类"意识,并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胡适与刘半农往来书信的梳理和解读 下载:61 浏览:471

商金林 《文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刘半农编印的《初期白话诗稿》有胡适的两封短信,他写给胡适的信留存下来的也有两封。对这四封信的疏理与解读,不仅能看到《新青年》同人当年的风釆,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刘半农编印《初期白话诗稿》的初衷。

胡适、郭沫若、周作人的新文学史叙事策略及话语权之争 下载:79 浏览:488

张军 《文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胡适1922年撰写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按照进化论文学史观讨论新旧文学兴废、平民文学与贵族文学的嬗替,论证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他与陈独秀的历史功绩得到凸显。1930年,郭沫若《文学革命之回顾》以阶级论重新审视文学革命,批评了胡适文学观及文学史观中的诸多漏洞,革命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得以高扬。1932年,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循环论阐释中国新文学运动,分别对胡适白话文学观和革命文学进行了批判,言志派文学得以倡导。

胡适“好人政府”政治理念与《努力周报》考论 下载:87 浏览:495

田天1 田建民2 《文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本文联系胡适超然的实验主义的政治理念,考述分析了他于1920年代以《努力周报》为平台发起的"好政府主义"的政治改良运动。认为胡适在不推翻军阀专制统治的情况下想通过舆论监督与"好人"参政来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空想。他以美国的民主宪政为样板设想的"好人政府"及施政蓝图,在军阀割据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缺乏实施的体制保证与社会基础。"好人政府"的失败是由胡适不承认"根本解决"而主张改良的实验主义政治理念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