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欺诈市场理论反思 下载:86 浏览:488

耿利航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对于中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参考美国欺诈市场理论,给出了推定虚假陈述与投资者之间交易因果关系和损失因果关系之裁判规则。然而,不仅欺诈市场理论在美国经历了激烈的、持续的理论和司法适用纷争,该理论所支撑的虚假陈述民事集团诉讼补偿投资者和威慑不当行为人的政策目标也落空。政策困境是美国欺诈市场理论和司法适用纷争缘起之主因。在同为欺诈市场理论支撑下的中国虚假陈述民事群体诉讼既往实践中,法院不仅遇到了同样的司法适用窘迫,政策困境也一样不少。立法(司法)的努力方向应是竭力控制公司对外赔偿责任,将虚假陈述民事诉讼的核心目标定位在打击隐于公司背后的实施欺诈责任人。法院适当提高代表人诉讼中交易因果关系推定的适用门槛,也许是一个暂时可行的改革方案。

上市公司虚假陈述的产品市场后果 下载:81 浏览:484

辛清泉1 周静1 胡方2 《会计研究杂志》 2019年6期

摘要:
本文针对上市公司因虚假陈述而遭受监管处罚这一现象,讨论和度量公司的声誉损失在产品市场上的溢出效应。使用2004-2012年间294宗处罚案件,研究发现,相比于控制样本,公司在受罚后三年内销售收入下滑了11.9%~17.1%,销售毛利率下降了2.4~2.8个百分点。进一步研究发现,来自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在处罚后下降幅度达到43.9%~55.1%,而来自小客户的销售收入在处罚之后并未遭受明显下滑。总体而言,公司虚假陈述导致的污名对产品市场有着实质性影响。本文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中国情境下产品市场的信任机制提供了帮助。

从损失计算看我国证券虚假陈述赔偿制度的不足 下载:38 浏览:329

凌然 《金融研究杂志》 2018年10期

摘要:
虚假陈述、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等证券市场上各类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往往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护。本文选取虚假陈述这一证券市场上最为常见的侵权行为作为切入点,对虚假陈述损害赔偿中投资者损失范围的确定和计算存在的不足进行论述。首先,结合司法实践中的案例,对计算投资差额损失时证券买入均价的各类计算方法进行比较以期选择出最为科学的计算方法。其次,论述计算投资差额损失时是否需扣除其他因素影响的问题,以系统性风险为例,结合案例,对其计算方法进行说明。最后,对虚假陈述损害赔偿进行拓展性讨论,思考是否需引进惩罚性赔偿制度。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