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构建行政公益诉讼的客观诉讼机制 下载:76 浏览:480

刘艺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我国行政诉讼鲜明的主观诉讼特征,致使行政公益诉讼很难自然生长出来。2017年行政诉讼法修正,正式确立了由检察机关提起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和发展具有客观诉讼特征的行政公益诉讼机制势在必行。2015年7月起开展的两年行政公益诉讼试点实践,已经呈现出诸多客观诉讼的特征:以违法造成实际损害为起诉条件并以实质合法性为审查标准,诉讼前置程序发挥督促执法功效,受案范围从行政行为扩展到行政活动,主要提起责令履职之诉,确认之诉次之。构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客观诉讼机制,仍需在受案范围、审理规则、立案程序、审理程序、期限、判决类型等方面突出其客观诉讼特征。

预防接种致害国家责任体系的完善 下载:70 浏览:455

张新宇 《法学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接种疫苗对于预防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但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疫苗尚无法做到绝对安全。对于预防接种导致的损害,我国现行制度主要通过民事责任和国家责任两个体系共同承担救济义务。其中,国家责任体系又由行政补偿与国家赔偿制度共同构成。但是,由于民事责任与行政补偿制度未能有效衔接,现行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救济漏洞,部分致害既无法获得民事赔偿也无法得到行政补偿。同时,由于国家赔偿制度未能有效运转,其应有的违法抑制功能也并未得到发挥。对此,不应再将"相关各方均无过错"作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构成要件,从而消除救济漏洞。同时,也应当考虑将行政公益诉讼、政府信息公开等制度嵌入预防接种致害国家责任体系之中,从而强化其违法抑制功能。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省思 下载:75 浏览:362

刘超 《法学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在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规范设计与制度运行中,诉前程序被定位为与诉讼程序同等重要的制度创新。诉前程序在制度设计与解释上存在审查标准结果导向过于严苛、期限设置僵化等弊端。问题症结源于规则设计与解释适用偏离了诉前程序的独立性价值,需要通过补强与完善规则设计以彰显诉前程序的独立价值。具体路径包括:厘清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之街接规则体系,对行政机关是否履职应秉持行为标准而非结果标准,丰富诉前程序期间行政机关履职期限的弹性范围等。

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研究 下载:105 浏览:1057

宋书琴 《环境科学研究》 2024年2期

摘要: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是检察机关对环境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行为或者不作为采取的通过发出检察建议督促环境行政机关整改的程序,具有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职责,正确行使法律监督职能,有效节约司法资源等重要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诉前程序存在诉前检察建议可操作性较弱、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缺乏强制性保障、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衔接僵硬等问题,在实际的制度运行中应规范诉前程序中检察建议、保障诉前程序中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优化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衔接来解决其运行困境,确保诉前程序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独立价值,最大限度保护环境利益。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初探 下载:126 浏览:1550

牛佳慧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3年3期

摘要:
当前,我国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面临着多重困境,包括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存在困难,征地补偿中各方利益分配比例难以确定,以及失地农民个体的权利难以救济。同时,现有的私益诉讼模式无法保障公共利益,使得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具备了现实的紧迫性。出于保护公共利益和审查征地行为的要求、协调各方利益和保障农民权益的需要,以及强化检察监督和树立司法权威的目标,这一公益诉讼的构建也具备一定的正当性。基于此,可以从主体资格、诉前程序、可诉范围三方面提出构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建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