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影响研究综述 下载:35 浏览:260

陈建琪1 孙勇1 王晖1 张晓敏1 杨楠2 《中国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蓬勃发展,其运营引发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分别从振动产生机理与振源特性、振动传播规律、环境振动影响三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该领域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建议,认为今后的研究应注重将实测、数值分析与理论计算相结合;重视标准制定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开展综合减振方案研究;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平台,实现预测的可视化。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程推进方法研究 下载:52 浏览:360

许锋1,2 陈达1,2 胡爱武2,3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12期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特别是首条轨道交通线路,首选沿城市核心生活圈和商业圈布置,线路长、影响范围广,对城市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特点,分析前期工程推进涵盖的主要内容,根据工程实践总结得出征地拆迁、管线迁改、交通疏解等几个主要专业的前期工程推进重难点。在此基础上,从轨道交通项目施工单位的角度建立了以技术为主导的前期工程管理组织架构,并提出了具体的推进思路和方法,前期工程推进效率提高显著,对类似项目的前期工程推进具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基于体验价值的轨道交通出行体验评价体系构建 下载:24 浏览:259

程乾姜霖 《中国设计》 2020年2期

摘要:
从体验价值出发,构建一套"衡量指标+评价方式"的出行体验评价体系。结合用户体验的相关研究方法,梳理评价指标;利用因子分析和判断矩阵,筛选指标并赋予权重。同时借助模糊评价法及IPA分析法对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并分析出行服务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发展改进建议。确立了由2个层次、3个维度、21项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判断出行服务体系中各项指标的表现及其存在的价值,在理论上可以为轨道交通设施、产品、环境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在实践上能帮助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满意度。

室外高空轨道式可移动巡查机器人的研究 下载:57 浏览:402

王盟锜 《中国仪器》 2019年4期

摘要:
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地扩大,军用机器人、扫雷机器人、排爆机器人和消防机器人等开始代替人工进行危险作业。石油、化工、机械、煤矿、电力产业等危险作业领域,还未有成熟的机器人应用。轨道式可移动安全巡查机器人系统融合了电子技术、仪器仪表、自动控制、机械制造、计算机、无线传输及互联网技术,主要针对工矿企业现场工作环境恶劣,对设备运行状况需要随时了解的场所而开发的。具有减低劳动强度,改善操作环境,降低工作风险,提高工作空间使用率的特点。

减震式井字型轨道担架车 下载:64 浏览:396

赵勇 尤联锦 胡金祥 杨寻 邱兰刚 邓静 《国际科技论坛》 2020年8期

摘要:
担架车作为救护工作中重要的设备,全世界医疗救护都在应用。本文在对市场现有多类救护担架车的功能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现有救护担架车的缺点:运输不平稳、操作不灵活、缺少减震等几方面,经综合比较分析设计出了一种更适应现在救护需求的新类型减震式井字型轨道对接救护担架车,它采用了井字型轨道、减震系统、稳定平衡输液架,其特点是:结构紧凑,机构简单,维修方便,操作简单便捷。

城市轨道交通矮塔斜拉桥受力性能研究 下载:78 浏览:501

郭敏 陈亮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9期

摘要:
矮塔斜拉桥是一种兼有斜拉桥和梁式桥结构受力特性的组合结构体系,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较少。以佛山市轨道交通三号线顺德水道矮塔斜拉桥为研究背景,对该桥的静力特性、稳定性、抗震性能、风车桥耦合振动响应、局部复杂受力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的结果表明:该结构体系强度及刚度满足要求,也满足铁路行车安全及舒适性要求,可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研究成果和方法可为同类型轨道交通领域桥梁设计提供参考。

城市跨座式单轨的发展应用及挑战 下载:88 浏览:512

康承磊1 谢淼1 李林飞2 任兴伟2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7期

摘要:
跨座式单轨交通走行系统独特,具有造价低、爬坡能力强、车辆运行噪音低、占地少等优点,能缓解中小城市交通压力以及满足不利地形地质条件城市、景区观光旅游等需求,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推广应用。为了跨座式单轨交通更好的推广以及加深研究者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通过文献收集分析和系统总结的方法,首先介绍了跨座式单轨交通的自身发展历史和优点,然后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跨座式单轨结构动力学的研究现状,最后针对现有的不足提出发展建议。在总结现有国内外研究基础上,认为目前研究理论研究所得车辆-轨道耦合模型尚不准确,还需考虑轨道不平整、曲线梁桥、动力系数等多种因素,其次相关数据实测较少以及轨道梁的优化设计研究不足,最后国内相关规范制定内容有限且滞后。

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下载:84 浏览:514

刘喆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7期

摘要:
对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问题进行研究,对于降低地铁结构在遭遇强震作用时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大型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建立了地下3层车站结构的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分别采用反应位移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法对车站结构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建模过程中考虑土体与地下车站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机理,得到了结构在真实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变化规律。研究得出结论:车站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在规范限值要求的范围内,结构抵抗侧向变形能力良好;车站结构中柱与顶底板连接节点处、侧墙与各层楼板相交处、结构顶底板与侧墙相交位置附近、顶底板边跨跨中等出现了较大内力响应,为抗震薄弱部位,需加强抗震措施以提高结构整体抗震能力。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分析提供借鉴。

BIM技术在电力隧道盾构施工风险源可视化应用 下载:67 浏览:481

刘英城1 岳川2 梁景智2 《中国土木工程》 2019年11期

摘要:
分析了BIM技术在盾构风险管控应用的效果情况。通过BIM技术的使用弥补了传统盾构风险管控在实际使用过程的一些不足。从220kV石井~环西电力隧道工程实际出发,分析了盾构施工的风险源分布情况,并针对电力隧道本身和风险源创建BIM模型,实现了盾构风险源管控可视化。同时盾构监控可视化平台还有监测数据分析功能,帮助施工管理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对盾构实时风险有了更为真实深入的了解。盾构风险源的可视化为现场的盾构施工和项目管理人员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达到了降低盾构施工发生的概率的目标。

海底隧道复合地层盾构掘进刀具磨损原因分析及对策 下载:74 浏览:478

陈集勇 《中国土木工程》 2018年10期

摘要:
海底隧道盾构掘进由于复杂的地质情况及不可预测的因素较多,容易对盾构机刀具造成严重的磨损,而海底隧道盾构施工在国内工程案例相对比较少,缺乏海底盾构施工的经验,通过总结海底盾构掘进施工经验,刀具磨损的原因及对策,希望对相关海底盾构掘进施工有所借鉴。

土压平衡盾构机下穿既有地铁线路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下载:68 浏览:485

林旭红 《中国土木工程》 2018年1期

摘要:
近年来,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大面积应用盾构法施工,涉及到盾构下穿运营线路也越来越多,如何控制好盾构掘进下穿既有线是盾构施工控制难点与重点。结合广州轨道交通七号线一期土压平衡盾构机下穿运营三号线,从现场监测的数据分析等方面总结归纳地铁下穿既有线路的关键点及其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施工出现施工事故。

现代学徒制在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25 浏览:319

赵德生 薄宜勇 周建勋 《中国职业教育》 2020年9期

摘要: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文章首先介绍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理念的人才培养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校企共建了"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制定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招生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企双导师制度;其次,介绍了现代学徒制运行成效,包括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实训基地的共建;最后,分析了现代学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分析 下载:59 浏览:380

汤杰伟 《中国设备》 2019年1期

摘要:
从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运维阶段4个方面,分析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运用,探讨将BIM技术应用到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的效果,实践表明,BIM技术不仅能够保证建设质量,而且能缩短工期,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基于面阵分时分视场成像的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 下载:40 浏览:279

赵竹新1 王伟东1 王旭康2 《无线电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光学遥感卫星的辐射定标是卫星数据定量化应用的前提条件,针对静止轨道大面阵光学载荷成像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分时-分视场成像的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选取合适的亮、暗均匀场地,通过卫星姿态机动完成整个视场的定标,得到所有探元在轨相对辐射定标系数,可有效解决现有场地难以覆盖卫星视场而带来的在轨相对辐射定标难题。

基于面阵分时分视场成像的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 下载:44 浏览:284

赵竹新1 王伟东1 王旭康2 《无线电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光学遥感卫星的辐射定标是卫星数据定量化应用的前提条件,针对静止轨道大面阵光学载荷成像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分时-分视场成像的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选取合适的亮、暗均匀场地,通过卫星姿态机动完成整个视场的定标,得到所有探元在轨相对辐射定标系数,可有效解决现有场地难以覆盖卫星视场而带来的在轨相对辐射定标难题。

航天飞机地面返场操作技术研究 下载:52 浏览:242

康开华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8年1期

摘要:
介绍了航天飞机最初设计的返场操作方案和服役后实际执行的返场操作,详细介绍了轨道器从着陆于跑道到轨道器处理厂房,而后再次运抵发射台,直至在发射前所执行的地面维护操作。基于航天飞机的返场操作,提出未来研制天地往返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在地面维护操作方面的建议。

悬挂式单轨箱梁内部巡检小车设计 下载:5 浏览:154

杨涛1,2 吴柏强1,3 李晓晓1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以中车青岛四方空轨试验线为依托,分析了箱梁内部巡检与综合维修需求,明确了巡检小车性能指标,详细阐述了巡检小车总体结构、底盘布置、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安全系统以及缺陷检测系统等巡检小车各组成部分设计原理,研制的巡检小车顺利通过各项测试并成功应用。对今后箱梁表面缺陷自动巡检设计、建设有借鉴意义。

砂砾石地层桩基拔除施工技术 下载:12 浏览:153

姜景双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为了在富水砂砾石地层中盾构机安全穿越钢筋混凝土桩基础,提出了采用全回转套管机拔除的解决思路。通过对全回转套管机刀尺、刀具的改良,提高钢套筒下压沉入效率;通过对全回转套管机扭矩、压入速度、压入垂直度等参数控制的改进,克服工程遇到的硬土、硬岩等难题;增加气举反循环、注水挖土等工艺清除桩周土,减小拔桩需要克服的摩檫力;在全回转套管机底座加配重稳固机身,减小拔桩过程中套管机振动,确保顺利拔桩。实践证明,采用改进工法进行拔桩时,施工全过程处于安全、稳定、快速、优质的可控状态。

温度效应对隧道围岩影响的试验研究 下载:81 浏览:450

毕全超1,2 詹亮3 朱守芹1,2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为探讨火灾事故对隧道围岩的损害程度,对20℃、100℃、200℃、400℃、600℃和800℃6种不同温度处理的红砂岩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岩样破坏后,岩石脱落碎块总表面积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从能量耗散与释放的角度阐释温度效应对岩石损伤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1)温度在200℃之前,岩石碎块总表面积与温度之间成负线性关系;温度在200℃~800℃范围内,岩石碎块总表面积与温度之间成正线性关系。(2)岩样破坏阶段耗散的能量与碎块总表面积之间成线性关系,耗散的能量越多,碎块总表面积越大。

商合杭高铁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用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研究 下载:11 浏览:149

张洁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中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及施工水平制约着高铁运行过程中的平顺性及后期结构的耐久性。研究立足于商合杭高铁,通过对比普通自密实混凝土(C1)与商合杭高铁施工中两种自密实混凝土(C2、C3)的工作性、力学性能、耐久性,得出相关结论如下:①C1配合比工作性评价劣于C2、C3,尤其是2 h后T500时间、含气量均低于自密实混凝土技术要求,不满足现场施工需求;②3种配合比下力学性能发展趋势为C3>C2>C1;③3种配合比下56 d标准养护条件下电通量、抗盐冻损失量发展趋势为C1>C2>C3。
[1/18]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