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再论张謇与辛亥革命 下载:85 浏览:310

谢俊美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辛亥革命前,张謇发动和领导了三次全国性立宪请愿运动,要求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封建君主专制。辛亥革命爆发后,顺应民主共和潮流,迅速转向共和,并参加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担任实业总长。在南北对立、国家处于分裂的情况下,大力劝导袁世凯归附共和。他亲拟清帝退位诏书,为推翻清王朝、结束帝制及新生民主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无愧为一位伟大的爱国政治家。

癸卯、甲辰进士群体在辛亥鼎革前后的出处浮沉 下载:85 浏览:308

韩策 《国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癸卯(1903)、甲辰(1904)进士群体,既是国史上最后的两科进士,也是清季科举改制造就的两科进士,其在辛亥鼎革前后的出处浮沉至为不一。京官方面,翰林、御史因衙门被裁,自然丢官失业,但仍有许多人选择出仕,而多从军政大员的幕僚、秘书做起,以谋求保荐升迁。"遗民"与"贰臣"互见,各有著名代表。部属则绝大多数留任京官,基本保持了地位。道府州县等地方官群体,受到革命剧烈的直接冲击,丢官去职者非常之多。即使有部分人后来"光复旧物",实已颇费周折。立宪派人士多与革命合流,组织政党,参政议政,在民初政坛占据一席之地。与袁世凯及其北洋系统渊源有自的一些进士乘时崛起,骤跻高位。将停废科举与辛亥鼎革通盘考虑,从较长时段着眼,不仅可以更好地观察停废科举对士大夫精英群体的影响,而且对理解辛亥鼎革前后的人事嬗变亦不无启示。

制造知识: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建构 下载:64 浏览:367

李培健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辛亥革命"是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颇为重要的历史知识,但在北洋政府与南京政府时期,它却有着不同的知识呈现。按照结构分析法来考察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这一问题似可解答。这类知识蕴含着叙事层、观念层和目的层三个层次。在共和观和革命观的指导下,这两个时期多数教科书分别采用了共和叙事与革命叙事,其结果为无论是在关注节点还是对革命以及民国建立的评价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而之所以如此,与当政政权建构其政治合法性有关。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政府通过制定教育宗旨(精神)、实施教材审查制度来规训教科书的内容,以便将其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以知识的形式呈现,并成为一般国民的历史观,可见,"辛亥革命"这一历史知识是由政权、教育与编者共同"制造"而成的。

“史海四步”教学模式——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下载:65 浏览:478

张秀华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9年6期

摘要:
在新课程标准出台和国家统编新教材正式推行的前提下,推进历史课堂改革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案为抓手"的教学理念。实践总结出"史海四步"教学法,让学生喜欢历史、会学历史、学会历史。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