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现实的人”:走出西方话语“陷阱”的认识论原点 下载:53 浏览:398

梁孝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在中国道路和制度的研究中存在一种西方话语"陷阱",即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体系、制度模式、发展道路为范型批评中国的道路和制度,并以此构想中国未来发展。制度是在人的实践中产生的,它包含四个要素:挑战、资源、制度能力和价值。社会实践者是"现实的人",它要在资源、制度能力、价值观的多重制约下解决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变革制度。西方话语"陷阱"的认识论根源在于把社会实践者设想为脱离各种现实制约的"抽象的人",从而或者把制度演进理解为必然的过程,或者理解为人的主观设计,它不能深入理解西方的道路和制度,也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的道路和制度发展。"现实的人"是走出西方话语"陷阱"的认识论原点。

核电站人因管理的“人机料法环” 下载:66 浏览:301

王定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5年2期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核安全峰会上提出了“四个并重”的核安全观,第一条就是“发展与安全并重”。然而,纵观世界核电的发展史,每一次大的核事故背后,都有不可忽视的人因要素。所以,要确保核安全的万无一失,核电从业者的人因管理是重中之重。本文围绕核电站人因管理,结合核电站运行生产的实际,提出了“人机料法环”的人因管理体系。“人”是人的意识、能力及行为习惯;“机”是设备的状态;“料”是涉及燃料反应性操作的人因管理;“法”是核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和遵守;“环”是防人因环境的形成。五环可谓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网络的技术陷阱与学生“网络臣民”的诞生及其超越 下载:79 浏览:500

班建武1 章振乐2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网络技术看似客观中立,实则包含着诸多意识形态陷阱;本应作为工具而存在的网络,正在僭越人的主体地位而变成个体的新的主宰;而网络在不断解放个体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剧了个体的单子化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呈现出一种新的人格特征——"网络臣民"。具体表现为对网络技术的盲目崇拜、过度的精神依赖以及犬儒主义的自我。为此,要突破"网络臣民"的局限,就需要帮助学生清醒意识到网络技术的意识形态本质,突出学生网络使用的主体地位,并丰富学生现实的社会关系联结。

例谈高考数学中的三类“陷阱” 下载:63 浏览:491

康宗仁 《数学教学与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纵观历年高考数学试题,不难发现一些看似简单的试题背后,都存在着一些不易察觉的"陷阱",倘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或是审题不严谨,又或是思维定式,就会落入命题者的"陷阱"之中,造成或多或少的失分.文章笔者主要对高考中经常出现的"陷阱"加以分类和剖析,以期帮助学生绕过"陷阱"顺利解题.

民事“陷阱取证”证据能力之实践探析——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为视角 下载:67 浏览:837

潘可馨 《争议解决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受刑事实践的影响,“陷阱取证”在民事诉讼中逐渐被使用,现已成为民事主体尤其是被侵权知识产权主体取得侵权证据、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公报案例“北大方正案”虽间接默认其证据能力,但具体法律依据阙如仍是确认其证据可采性之病灶。文章对相关案例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具体实践特征,区分恶意诱发型和机会提供型,分类确定证据能力。同时为防制度失范及规则风险,应配套相应措施予以规制,以期取证之客观性、公正性,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改善并优化营商环境。

传统新闻媒体面临“塔西佗陷阱”的应对策略 下载:214 浏览:2258

田地 《中国新闻传播》 2023年5期

摘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传媒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新闻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新闻生产机制和新闻传播模式也随之改变,致使新闻报道呈现出与旧媒体不同的特征。本文主要通过一件舆论事件来阐述新闻媒体在面对“塔西佗陷阱”时又该怎么做。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