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以徽州民歌为样本的音乐类非遗保护的思考 下载:25 浏览:305

王劲松1 戎龚停2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本文从历史、现状、理论研究以及保护途径几方面入手,全方位探讨徽州民歌在全新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下,在不失传统与特色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进行保护、传承与传播。以期在"音乐类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实践工作中,做一有益、积极的探索。

蜀绣在家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转化 下载:41 浏览:364

万国 于金仁 《设计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为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开发创新巴蜀非遗,将蜀绣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深度分析蜀绣自身的特性,以及在家居设计中的传承创新现状及缘由。得出蜀绣在家居设计中的创新原则和方法,探讨出蜀绣在家居设计中创新转化的可能性路径。创新发展当代的蜀绣,将蜀绣的精华通过现代设计和现代工业制造技术展现蜀绣的魅力和新的生命力。

内蒙古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 下载:69 浏览:465

李福欣 苗秀 刘玲玲 《设计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利用信息可视化进行非遗数字化保护,为人们提供一种深入、愉悦、有参与感的全新信息获取体验。收集内蒙古非遗项目相关信息,建立元数据库;通过调研明确可视化的内容及方向,结合相关算法,生成内蒙古非遗信息可视化图形,展开网站设计。将非遗时间、空间、层次、关系、数量等单维度和交叉维度信息,结合时序图、桑基图、GIS等图形,实现非遗信息可视化,并适当融入交互因素,建立内蒙古非遗文化可视化网站。以网站作为媒介,展示多种非遗信息可视化交互图形,提升非遗信息的辨识度、传播速度和交流程度,使非遗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

非遗保护视角下高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下载:92 浏览:501

庞婷文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高邮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南水乡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民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高邮民歌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而如何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高邮民歌传承、保护与创新的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深入思考的话题。本文立足高邮民歌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影响,针对非遗保护视角下高邮民歌传承的现状问题,重点探讨了其传承的优化路径与创新发展,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设计驱动下的非遗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以龙泉青瓷为例 下载:24 浏览:206

张涵秋 李锋 《中国设计》 2020年4期

摘要: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龙泉青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振兴龙泉乡村。文章提出用设计驱动非遗传承发展,借用设计,从制作方法、时代性、地域特征入手。得出了一套设计流程作为参考。该方法可以作为参考,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中,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

荆楚非遗传承创新下的文创设计研究 下载:80 浏览:474

王纯 《设计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探索荆楚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和创新方法,让产品载体和表现形式融入大众的生活方式,打造有特色的荆楚文创品牌,让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成为湖北文化产业的新坐标。方法通过对荆楚非遗的文创产品设计及开发的现状进行动态了解,找到适应时代需求、传承荆楚非遗文化的文创产品创新设计方法。结论对非遗视觉元素的形态重构,使文创产品与使用情境的互动,拓展文创产品的功能,融入现代设计、现代市场和现代生活,重点突出生活性、传承性、互动性和故事性,并寻找合适材质巧妙搭配,满足人的功能需求、心理需求、数字化需求。

非遗视野下板鹞风筝数字化平台交互设计策略研究 下载:35 浏览:250

郭丽丽 温超 《中国设计》 2019年11期

摘要:
为传承和保护板鹞风筝制作技艺,提高人们对板鹞风筝的关注度。文章通过分析板鹞风筝的艺术特征及研究现状,总结合适的数字化方法去保护和传承板鹞风筝,探讨关于板鹞风筝数字化平台的交互设计策略,交互设计策略分为用户研究、创意展示、原型设计、设计评估策略四部分内容。实现板鹞风筝数字化平台交互系统。该方法可为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以及创新提供帮助,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视域下“巴蜀图语”图形探索与创新——以本土汽车文创品牌“漫语”为例 下载:78 浏览:439

廖若兰 秦洁 《中国设计》 2018年7期

摘要:
巴蜀图语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本身的图形符号特点和传统意蕴,探索巴蜀图语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及创新的方法,结合现代人个人化需求,对传统图形信息进行演绎。以实例品牌"漫语"为例,结合当下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将文化通过轻松活泼的个性化图形符号表达出来,应用于四川汽车文创产品设计中,形成品牌特有的风格。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回眸 下载:66 浏览:403

戴虎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2019年9月21至23日,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近14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传统舞蹈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现状、参与力量、策略方法、传承路径、经验反思、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本次研讨会拓展性地从人类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出发对传统舞蹈类非遗的生存现状、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意义重大。从学术层面来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拓宽研究范围;从文化传播层面来说,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高校教学层面来说,有利于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并为之推动学科建设。大会认为构建中国特色遗产体系的时机已然成熟。

非遗视野下南宁市下楞村龙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下载:48 浏览:259

李广华1 伍广津1 何炎2 《体育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下楞龙舟是保存较好的有代表性的活态的南宁民俗文化符号,是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文化活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方法,在非遗视野下对南宁市下楞村龙舟文化的起源传说、功能和社会基础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在非遗视野下南宁市下楞村龙舟文化传承与保护应从"政策、经费和赛事扶持"、"政府主导"、"下楞龙舟俱乐部建设"、"完善传承人机制,培养人才"、"将下楞村龙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几方面进行。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价值研究 下载:62 浏览:462

龚彦豪 胡峻榕 《中国体育科学》 2019年9期

摘要: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例如各类表演艺术,传统文化和技能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祖先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中所沉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这也就体现出了我国的各个民族对于体育文化和对体育文化审美大致相同,它既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竞赛程序、器材制作、比赛规则等身体运动内容,又是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它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瑰宝。

为己利他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行为逻辑初探 下载:67 浏览:473

胡峻榕 韦东远 韦燊 《中国体育科学》 2019年5期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为己利他的理论视角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行为逻辑进行研究,探究场景中体育"非遗"传承人是如何行动的,揭示体育"非遗"传承人为己利他的行为逻辑表现;他们传统体育技艺突出,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拥有较好的村落声誉。是村落间公认的"能人",体育"非遗"传承人为己的行为逻辑,无形中会挫败同样在进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部分边缘人物。传承人的利他行为能使上级部门和村落参与的群体有效整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然而传承人的消极懈怠行为表现会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本文只是以为己利他作为研究的理论视角,尚未深入,不够完善。因此,也未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但是,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行动逻辑将会是今后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本文的研究可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现状、契机与路径研究 下载:67 浏览:400

徐珍珍1 章甜甜2 《中国职业教育》 2019年3期

摘要: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交互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生产技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深刻变革,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生态发生深远改变,传承人高龄化严重、传承观念因循守旧、传承队伍后继乏人现象严重。因而,基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历史契机和关系思考的分析,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活力的焕发仍需政策、教育、社会等多维系统的支撑。一是扭转观念,提高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社会认可度;二是拓展路径,推进学校教育和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融合度;三是多措并举,加大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的支持度。

非遗保护视野中南京白局传承及高校培训探索与众筹式经略思考 下载:75 浏览:384

板俊荣 雷蕾 《当代艺术》 2019年6期

摘要:
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发展的大环境下,较多文论都在探讨曲艺的传承问题。有人提出了高校传承模式,有人认为需要强化传承人的社会责任,激发其传承热情,有人建议国家出台针对性政令,强化传承力度,有人呼吁政府应投入大量资金等等。纵观当下非遗传承现状研究,尤其针对歌唱性较强的曲艺艺术领域的探讨,纯理论思辨者较多,基于实践探索者较少;呼吁畅想者较多,扎实推进者鲜见。如能脚踏实地立足传承实践,从现状出发,结合良好文化生态及文化产业运行规律探索曲艺传承新模式、新路径,则是值得肯定和扩展的研究领域。

“非遗”语境下桃花坞年画保护传承的运营模式与现代转型 下载:37 浏览:270

吕原 张宗建 《当代艺术》 2019年6期

摘要:
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桃花坞年画的现代转型体现为运营年画生产、销售、传承的单位或机构,逐步由传统型的家庭作坊分化为高校+企业型单位、政府+运营机构和个体经营店铺,并形成各自的特色。随着新生代年画艺人的崛起,桃花坞年画从业人员年龄整体呈年轻化,其传承模式也开始随着年画运营模式的转型,生发出多样的形式。

去产业化:大理剑川白族木雕的非遗生产性保护 下载:52 浏览:422

胡凌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在关于民族艺术产业化问题的争论中,对于"非遗"项目静态保护的观点逐渐被生产性保护的观点所取代。剑川白族木雕是云南大理地区一种以建筑装修服务为主的民族手工艺,20世纪80年代之后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之路,在地方政策引导下形成了企业机械化加工与民间作坊手工加工并存的局面。当前,产业化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更与被纳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精神相牴牾。从生产性保护的理念出发,应以一种既包容产业生产、又强调手工生产的"去产业化"措施,实现文化生态保护系统修复的目的。这是白族木雕,更是诸多类似非遗对象值得参考的一种方法。

虚拟现实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探究 下载:64 浏览:379

段晓卿 《当代艺术》 2020年4期

摘要: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保护不仅是非遗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注重交互和多种形式信息交流的技术,在非遗保护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技术与非遗的结合程度,可以将虚拟现实技术对于非遗的保护模式分为"玩具""镜子"和"艺术"模式。三种模式在适用范围和介入方式上各有特点,对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文化认同理论下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更新探索——以北京琉璃渠村为例 下载:358 浏览:367

高富丽1 王成芳2,3 《中国城镇》 2020年8期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冲击下,地域特色和文化识别性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尤其重要。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作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类型,正在面临着各种保护发展的现实困境。本文在对这类村落发展现状梳理基础上,引入文化认同理论,提出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可以以构建不同群体的文化认同、优化文化物质空间载体、振兴文化产业和确保人才输入等作为抓手进行保护更新。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为例,分析其现实困境,从文化产业发展、建筑功能优化、公共空间体系化等角度探索更新对策,以期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为该类村落保护更新提供实证案例与借鉴参考.

空间规划设计中的自然思维与文化传承——以黄山非遗文化园规划为例 下载:69 浏览:354

范凯阳 赵文强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2期

摘要:
伴随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建成区快速蔓延,自然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远,城市的地域特色快速丧失,城市在发展中逐渐趋于均质化,自然与文化在城市中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大。如何将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融入城乡空间规划建设中从而维护城市的地域特色需要深入探讨。本文以安徽省黄山非遗文化园规划为例,运用麦克哈格的因子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的规划方法,首先提取当地自然特色景观如山、塘、林、田及文化特色景观如"水口园林",并在此基础上,从总体空间布局、空间形态设计、特色景观塑造等角度探讨了将以上地域景观植入彰显传统文化特色的非遗文化园,以三个方面构建了规划路径。希望对其他地区的特色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河北省非遗数字化创新平台建设 下载:24 浏览:321

刘苏萌1 金潇2 刘语暄3 《航空航天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已被世界各国所关注。河北省是文化大省,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非遗的推广,让更多人知道这些非遗项目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能否寻找到更有效可行的措施就在于要紧跟时代需要,观察时代发展潮流,抓住时代脉搏。这是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数字媒体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正是一个非遗推广的绝好机会,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并逐步了解河北省非遗项目。如今,物质需求得到高度满足,文化精神需求日益增高,这是一个比任何时期都适合做文化推广的时代,更是一个文化信息数字化推广的时代。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