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风电并网价值分析 下载:42 浏览:434

董文博 顾秀芳 陈艳宁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风电的接入因能替代常规机组发电而具有正向价值,同时也因会改变系统中不同类型机组的运行方式而带来负向价值。为衡量风电并网价值,建立了含风电机组日前优化调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不同机组的特性及负荷与风电的随机性和误差,从风电渗透率、负荷与风电预测误差和负荷与风电相关性3方面分析了它们对风电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风电并网容量较小时,风电具备减小系统运行成本的价值;风电并网容量较大时,机组启停费用增加,致使风电不具备并网的价值。

VSC-HVDC稳定控制研究 下载:23 浏览:250

吴明哲 陈武晖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基于电压源换流器(voltage-source converter,VSC)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highvoltagedirectcurrent,HVDC)拥有良好的有功无功功率控制能力以及更适合构成多端输电系统的优势,目前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输电方式。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及稳定性是影响输电系统运行安全和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研究,首先概述了两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拓扑及其解耦控制和附加控制方式,然后从基本的两端拓扑结构延伸到多端输电系统拓扑和混合输电系统拓扑,着重分析了多端系统的下垂控制、故障穿越能力和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接着又讨论了风电接入之下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稳定性及控制,可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在风电并网的应用 下载:15 浏览:156

侯雪 《电路系统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基于使用多端柔直并网时,与无源网络及风电场连接的换流站不能继续使用原来确定的有功功率进行控制,探究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在风电并网中的应用。

基于多场景变权多目标优化的UPFC在风电并网系统中的配置方案研究 下载:88 浏览:491

张大波1 朱志鹏2 连帅1 杨贺钧1 李兴2 《电网技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风电出力与负荷的双向随机性使得电网潮流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易造成电压失稳和线路传输功率过载等问题。统一潮流控制器(unified power flow controller,UPFC)可以通过控制线路潮流和稳定节点电压,使风电并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大大增强。针对现有UPFC配置方法存在的未能充分考虑系统运行场景的不确定性及多场景下权重差异性的缺点,建立UPFC多场景变权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对风电出力-负荷进行场景划分,以有功网损、电压偏移率和负载均衡度以及UPFC安装成本为优化目标,利用NSGA-II算法对UPFC的安装数量、位置、容量进行优化,并提出多场景熵权-层次分析法对Pareto解集排序,得出UPFC配置的最优方案。算例对IEEE 30节点系统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了该模型和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大规模风电并网下多区域互联系统热电综合调度模型 下载:76 浏览:461

张文韬 王秀丽 李言 钱涛 《电网技术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风电出力的随机性与波动性,进一步加剧了以燃煤发电机组为主的中国北方电网的运行调峰问题。我国北方地区同时存在着大规模的风电机组和高比例的热电联产机组,因而面对巨大的采暖需求和风电消纳问题,传统的调度运行方法难以应对。对此,提出大规模风电并网下多区域互联系统的热电综合调度模型。模型以最小化多区域互联系统期望总能耗为目标,考虑了风电的随机性,利用A R M A(auto-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模型和Monte Carlo方法模拟生成大量风电场景,并基于场景削减技术得到具有较好代表性的有限场景集合。同时,模型打破"以热定电"的传统热电机组调度方法,并根据热能无法远距离传输,进行热电分区,将热能就地平衡,并考虑多区域互联的联络线约束,利用混合整数规划得到各场景下各类型机组及热电设备的日运行情况,由此分析热电综合调度模型对风电消纳做出的贡献。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可为我国多能互补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计及风电与光伏并网的电力系统运行风险评估 下载:69 浏览:438

商皓钰 刘天琪 卜涛 何川 印月 丁理杰 《电力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为了对新能源并网系统进行更合理的规划建设,提高其运行安全性,提出计及风电与光伏并网的电力系统运行风险评估模型。在包含风光出力不确定性、负荷波动、线路和发电机实时状态的基础上,考虑风光联合出力及天气对线路停运率的影响,以便更准确地进行风险评估。在计及电压越限、电压崩溃、线路有功功率越限、系统失负荷的传统风险指标体系基础上,增加了弃风弃光和稳态频率越限风险指标,更全面地考量风险来源。引入涵盖上述指标的综合风险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计算各个指标权重,所得结果更客观。采用非序贯蒙特卡洛法抽取系统状态进行风险评估,以IEEE-14节点系统为例,定性分析了新能源接入位置和风光联合出力对系统运行风险的影响,验证所提出模型和方法,为今后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并网系统运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基于可控负荷提升风电接纳能力的优化调度 下载:83 浏览:459

刘刚1 郭春雨1 蔡文彬2 刘淼1 张钊3 初壮2 《电力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针对我国"三北"地区冬季供暖期的高热负荷、低电负荷问题,在构建多区域热电厂侧配置蓄热式电锅炉作为可控负荷的热电联合调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迭代寻优,对弃风电量供热、风电就地接纳、风电并网水平等问题进行探究。建立计及弃风因素与可控负荷影响的电网优化调度的双层优化模型:上层优化是可控负荷的负荷优化问题,通过优化调度可控负荷的方式,以可控负荷购电成本最小化为目标;下层优化是电网的发电优化问题,通过电网调度的方式,以全网发电成本最小化为目标,为上层优化提供电网实时电价。对所建模型进行算例仿真,通过KKT条件将双层优化模型转换为具有均衡约束的单层优化模型后使用MATLAB软件优化求解。结果表明:在负荷低谷的弃风时段蓄热及区域间协调送电供热能够高效利用蓄热罐的蓄放热能力,提升风电接纳与优化机组成本。

风电并网系统次/超同步振荡的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下载:88 浏览:485

李金1 张喜铭1 时伯年2 郭芳2 《电力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风电基地中出现了新型次/超同步振荡问题,其频率具有时变特性。已有的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和广域测量系统无法准确监测其动态发展过程。鉴于此,本文首先探讨了次/超同步谐波对传统PMU算法的不良影响,剖析谐波引起基频相量测量误差的根源。其次,提出一种具有频率自适应控制能力的次/超同步谐波相量检测方法,能够准确判断系统中是否出现次同步振荡,并检测出基波相量和次/超同步谐波相量。最后,通过搭建实际系统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分析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大规模风电接入对电网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下载:78 浏览:1567

李亚东 《中国科学研究》 2022年11期

摘要:
近年来我国风电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大规模风电并网的问题。文章主要介绍了大规模风电并网引起的电力系统运行与稳定问题及其相关技术解决措施,主要包括大规模风电并网对电压的影响及风电场的电压控制问题;大规模风电并网对稳定性的影响及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的问题;大规模风电并网对调度运行的影响和风电功率预测的必要性方面的内容,并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风电并网技术及其对电网稳定性影响研究 下载:135 浏览:763

​罗传毅 《电网技术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风电并网技术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电并网的基本原理涉及将风力发电产生的电能通过变流器转换为与电网兼容的交流电,并通过电网传输至用户。技术要求包括电能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风电并网的主要环节包括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变流器的调节、电网的同步以及电能的传输和分配。风电并网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频率、电压和安全性的挑战上。

浅谈光伏发电接入电网后的问题解决措施与探讨 下载:124 浏览:1153

黄学军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妥善解决光伏发电系统接入大电网后都能安全、高效运行是光伏发电技术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关键之一。简要阐述了光伏发电并网问题的研究现状。指出光伏发电大规模并网使大电网在研究与实验验证手段、对光伏发电系统影响大电网的认识、新型配电系统的规划、电网运行控制、电网监测保护与控制装备、技术标准与规范等方面面临新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这些问题的策略。

风电机组参与电网频率调整技术研究 下载:187 浏览:971

​徐恩慧 田宇 梁国 荣志强 《电网技术研究》 2024年1期

摘要:
本研究论文聚焦于风力发电机组参与电力网频率调节技术的探讨。伴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持续增长,风电作为其主要成分之一,其迅猛发展显著改变了能源结构。这种变化在占据了传统水电和火电机组用于频率调节的空间的同时,也导致可用于电网频率调节的资源日益减少。鉴于风力发电本身无法独立完成对电网频率的调节,电网频率控制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日渐突显,进而对频率的稳定性安全构成了更大的挑战。因此,赋予风力发电机组参与电网频率调节的能力成为了当前研究的关键课题。本文主张通过对风电场进行技术性改造,从而提升其在电网频率调节中的作用和效能,使之能有效参与到电网频率的调整中。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