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降水增加对黄土高原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93

岩晓莹1 马理辉1,2 刘铮1 柯增鸣2 李娟娟1 杨金贵1 胡宇美3 《中国土壤》 2020年3期

摘要:
为了解降水增加情况下,黄土高原土壤储水量是否增加以及深层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2018年对陕西省绥德境内的油松林和柠条林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并将其与2001年和2006年的同一样地土壤水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近20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2009~2018年该区域年平均降水量比1999~2008年的平均降水量增加了156 mm。油松和柠条林地深层土壤水分呈波浪形变化,且深层土壤总储水量呈现2018年> 2001年> 2006年,这种变化与1999~2018年降水变化趋势相一致。深层土壤储水量年际变化与植被类型有关,即油松林地深层土壤水分年际变化显著,柠条林则不显著。短时间尺度内(<6年)的降水对深层土壤储水量有影响,影响深度大约为0~5.0 m,长时间尺度(> 5年)的降水对深层土壤储水量的影响深度会随时间加深,并且长时间尺度的降水可能会导致土壤水分"高湿层"下移现象出现。

黄土高原新近纪红黏土磁性特征研究 下载:74 浏览:483

安柏年1 胡雪峰1 张培枫1 刘向军2 李俊1 郑亚利1 门殿英3 张伟杰1 《中国土壤》 2019年3期

摘要:
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之下,埋藏着更加古老的新近纪红黏土。以黄土高原甘肃西峰剖面和灵台剖面为例,采集了两个剖面第四纪黄土和古土壤与新近纪红黏土典型样品,比较了各自风化强度和磁性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新近纪红黏土样品的风化强度与第四纪古土壤较为接近,远强于第四纪黄土;但新近纪红黏土磁化率显著减弱,在西峰剖面平均只有古土壤的1/5、黄土的1/2;在灵台剖面平均亦不到古土壤的1/2,并小于黄土。两剖面黄土、古土壤与新近纪红黏土磁化率与有机质和活性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有机质含量与铁活化程度对磁性矿物的含量有显著影响。因此,新近纪红黏土磁性的减弱,可能由于沉积年代久,有机质含量减少,氧化铁矿物老化,磁赤铁矿转化成赤铁矿;也有可能与地下水活动,导致磁性矿物的溶蚀有关。有关机理仍需作进一步研究。

甘肃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做法与成效 下载:76 浏览:479

董锦耘1 李晓霞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1期

摘要: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当地生产条件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但是受投资规模的限制,加之普遍存在少花钱、多建坝、快拦泥、多淤地的思想,过去建成的淤地坝多为大坝和放水建筑物"两大件",没有泄洪设施,且病险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防灾抗灾减灾和安全生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保障淤地坝安全运用变得越来越有必要,若不对病险淤地坝有针对性地进行除险加固,则危害到一方民众的安居乐业。介绍了甘肃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欧李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引种栽植的生物学特征研究 下载:81 浏览:469

汝海丽 马强 吕和平 丁爱强 刘铠源 靳雪琴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0期

摘要:
通过在平凉市不同立地条件下引进栽植欧李苗,发现欧李耐旱、耐寒,能够适应陇东平凉地区的极端气候和贫瘠的土壤条件,枝条和叶子生长快速,无论是在台地还是在坡地栽植,其生物量都极为丰富,平均干生物量581.81 g/株;欧李根系丰富且纵横交错,将土壤牢牢环抱住,具有很好的保水固土作用,在土质较松软的台地垂直根系数量多且分布密集紧凑,在坡地及类似的稍硬土质上根系斜向生长,根幅较大,粗壮根较多且根系集中分布在相对较浅的土层内。

USLE/RUSLE中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研究进展 下载:88 浏览:497

黄杰1 姚志宏1 查少翔2 肖培青3 王勃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7期

摘要: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及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是USLE/RUSLE方程中的重要参数之一。依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5种估算P因子值的方法,包括小区和小流域资料法、美国农业部手册查询法、基于RS和GIS提取法、USLE/RUSLE方程反求法、经验模型方程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P因子的研究提出展望。

关于新时期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 下载:83 浏览:492

惠波1,2 王答相3 张涛4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4期

摘要:
淤地坝是适应黄土高原地区气候与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之一,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的原创性贡献,它不仅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效,更是一种独具特色、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在拦泥淤地、减少入黄泥沙和确保黄河安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目前淤地坝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重点从"守底线、补短板、强监管"等方面着手,具体而言就是从除险、销号、转型、慎建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流域人、坝、水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建立淤地坝安全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和安全运用长效机制,合理运用飞检、暗访、群众举报、督查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全面加强淤地坝监管,在短期内扭转淤地坝安全运用管理问题频发的现状,保证淤地坝安全运用和防汛安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基于人工倾斜摄影测量的微地形三维建模方法研究 下载:75 浏览:500

刘金龙 周阳阳 吴海晶 张青峰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0期

摘要:
耕作坡面微地形是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重要场所,建立其高精度三维数值模型是定量研究土壤侵蚀过程的基础。针对现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得到的三维模型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微地形特征的缺陷,提出了一种获取坡面微地形高精度三维模型的人工倾斜摄影测量方法(ATPM),并对建模精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ATPM方法建立的地表三维模型精度高,空间各点的平面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分别为±1.9 mm和±2.6 mm,能很好地反映微地形的细微特征,可为定量研究土壤侵蚀过程提供较高精度的数据支持。

鄂尔多斯砒砂岩区沙棘资源及产业开发研究 下载:87 浏览:485

刘阳1 吴丽萍1 陈正新1 姚文艺2 逄红1 逯海叶1 姚锐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8期

摘要:
沙棘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之一,具有很强的开发潜力。在对鄂尔多斯砒砂岩区沙棘相关企业实地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砒砂岩区发展沙棘产业的生态意义,并从砒砂岩区沙棘种植现状出发,综述了沙棘林修复砒砂岩区生态环境的功能和沙棘产业开发利用现状。针对砒砂岩区沙棘产业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了打造"项目法人制"与"政府+农协+企业+农户"循环增值沙棘产业链发展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减氮量施用缓释氮肥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硝/铵态氮含量剖面分布的影响 下载:14 浏览:430

赵聪 张伟 刘化涛 王晓娟 黄学芳 黄明镜 张冬梅 王娟玲 《土壤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缓释氮肥与尿素等氮量配比、减少总氮用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尿素全部基施处理(CK)比较,减氮、施用缓释肥料可以保证春玉米稳产,其产量及构成因素整体表现优于对照;其中减少20%氮肥用量的处理增产率最高,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0.8%;(2)减氮、施用缓释肥料对春玉米的株高、叶面积、地上部生物量及棒三叶的SPAD值等主要农艺性状没有显著影响;(3)施用等氮量缓释肥料的处理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对照,降低了硝态氮向更深土层淋溶的风险。总之,春玉米栽培减量施用缓释氮肥具有可获得较高产量、减少环境污染风险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基于流域的黄土高原川道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模式研究 下载:69 浏览:332

虞春隆1 朱颖彬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2期

摘要:
本文首先利用Arc GIS软件中的水文模块对泾河水系进行重新分级,以冲沟为泾河流域的最小水系,建立泾河流域的6级水系,旨在使水系分级具有定量化的特征。其次,在DEM数字模型的基础上提取川道的边界范围,可以看出泾河及其各级支流冲积而成的川道,水系级别越高,川道则越大,其中最宽的川道位于泾河中上游,宽度达到3.6km。第三,将川道和城镇数据叠加,得出川道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川道面积越大分布城镇越多,城镇级别越高;中游区的川道城镇密度最大,上游区和下游区城镇密度最小;中游区分布的川道城镇规模大。第四,从地形地貌、自然要素、水土流失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分析了川道城镇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梁峁、坡地生态保护+宽的川道生态控制+沟道水系生态廊道网络"的川道城镇生态发展空间模式。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下载:60 浏览:315

赵满兴1,2 余光美1 白二磊1 刘慧1 曹阳阳1 《土壤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为了解陕北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田间试验的方法,以陕北黄土高原恢复19年的杏树林、沙棘林、刺槐林和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农田土壤为对照,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层和季节对土壤蔗糖酶、脲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并对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在不同人工林草地间均达到显著水平。杏树林蔗糖酶活性最高(71.15 mg g-124 h-1),沙棘林脲酶活性最高(52.29mg g-124 h-1),刺槐林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3.33 ml g-1h-1)。随着土层加深,人工林草地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则表现为0~10 cm最低,10~2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蔗糖酶、脲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夏季最高,脲酶冬季最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是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其他各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弱;蔗糖酶、脲酶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呈正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呈负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是表征植被恢复区土壤生物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基于流域的黄土高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及协调发展策略——以泾河流域为例 下载:71 浏览:445

虞春隆1,2 党纤纤1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4期

摘要:
本文运用GIS及相关统计分析软件,对流域的水系、地形地貌、城镇斑块等进行叠加分析,归纳了3种基本城镇类型:川道型、塬面型和黄土阶地平原型,并且完成了泾河流域城镇空间分布格局的定量研究,探明了川道城镇、塬面城镇与地形地貌、水系的内在联系和城镇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了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和模型,确定了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并分析了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针对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及生态空间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顺应未来的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需求,采用大分散、小聚集的基本模式,提出泾河流域城镇空间体系——"五区、九水系廊道、四板块"的主体结构,以解决泾河流域地区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为区域自然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促进城镇科学有序的发展,为在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下调整城镇体系规划提供了全流域整体化解决的基础。

内蒙古黄土高原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下载:35 浏览:268

高日平1,2,3,4 赵思华5 高宇2,3,4 韩云飞1,2,3,4 任永峰2,3,4 赵沛义1,2,3,4 《农业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针对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区秸秆资源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等实际问题,在清水河县进行秸秆直接还田小区试验,探究0,3 000,6 000,12 000 kg/hm2秸秆还田量下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及产量变化规律,旨在明确秸秆还田对该区域玉米农田土壤养分提升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提升,减缓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消耗;在产量方面,3 000,6 000,12 000 kg/hm2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9.3%,13.1%,10.1%和8.5%,11.4%,9.3%。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影响显著,秸秆还田可培肥土壤和提高作物产量,其中以6 000 kg/hm2还田措施效果最好,可作为一种提质增效栽培模式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推广应用。

基于榆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区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与治理研究 下载:49 浏览:536

庞喆1 蒋红丽1 王启龙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5年2期

摘要:
榆林市是国家定位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长期以来受高强度的矿产开采、水资源超采、国土开发等因素影响,导致榆林地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历史遗留问题多,为推进榆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与治理,本文依据陕西省确定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针对榆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区,结合榆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治理理念,分析该地区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合理措施建议,为榆林该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与治理研究奠定基础。

添加生物质炭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养分,腐殖质及其组分的影响 下载:273 浏览:2729

王卓楠 《土壤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生物质炭对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土壤养分、腐殖质及其成分的影响。通过实施不同量的生物质炭施用试验,我们全面分析了土壤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养分的有效性以及腐殖质结构的改变。研究表明,适当使用生物质炭能够明显提升土壤内的有机物质水平,优化土壤质地,加强其保持水分与养分的能力,并促进养分的有效转换。此外,施加生物质炭还增加了腐殖质中较为活跃的部分,有利于提高土壤的生命活力和化学稳定性。这项工作为改善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农田土壤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和技术参考。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