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小学数学绘本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价值
1.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说,数学知识有着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在很多时候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干扰,这也加强了他们的学习难度。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想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理解,会进行大量的说教工作与练习工作。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还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一些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没有进行完全理解基础上,就进行的实验,这也给学生的知识理解带来更大的负担。针对这些状况,引入绘本就可以有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绘本的信息展现是以直观、形象的图案、文字为主,通过选择适当的绘本内容,可以让抽象的知识、问题转变成一个直观、形象、真实的状态,这样更方便学生的实际认知。同时通过绘本引申出的数学知识要点、知识规律,也容易被学生内化。
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绘本应用到学生解答与计算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绘本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之一,就是“解惑”。或是通过直观现象、或是利用故事内容,都是在帮助学生解决数学的问题。随着学生的阅读与分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获得相应的进步。另一方面,绘本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思路。绘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答学习中的疑惑,还会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思路。在绘本中,一些故事内容会列举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学生通过绘本也会了解到问题的解决对策,这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他们能够将灵活的思维运用到解答当中。
3.有益于数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在绘本中,有不少内容都是源自于生活实际的,并且绘本本身的启蒙性质也让绘本内容大多是以儿童视角来进行的。通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绘本,也让学生有效明确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同时从的角度来看,的大部分设计思路也是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连写,这也使得绘本在这其中能够起到更为具体的作用。通过有效运用绘本,可以有效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的传统看法,当他们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有益于学生解决能力的提升。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不断出现新的事物,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将学习活动与生活中的变化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知识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好奇心是推进学生学习知识的强劲动力,教师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好奇心,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产生,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成绩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绘本提高小学数学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策略
1.利用绘本,提高学生对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玩耍,并且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增加知识内容的趣味性,或者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和游戏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原本严肃低沉的课堂变得更加积极、热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依托游戏活动,产生对于数学学习本身的兴趣,进而逐渐转变为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兴趣是任何教学的基础所在,小学数学教学亦是如此。培养学生对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推动学生形成喜欢探究问题的习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大多是直接为学生列举,并进行题海战术来让学生进行训练,这种学习与解题上的压力让不少小学生对望洋兴叹。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利用绘本丰富多彩的内容,来改善学生对于的看法,提高他们的解答欲望。
2.利用绘本,提高学生解答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学生解答中的重要基础,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从实际角度来说,小学生对于事物的探究,主要是基于其自身所具备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来进行的,而其探究深度往往在于两者的有效结合上。从实际角度来看, 当前不少学生并不会主动的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这也干扰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对于这个情况,教师就可以将绘本利用起来,并选择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绘本,并利用绘本内丰富的内容,延伸出数学问题,来提高学生在中的探究能力。比如说,在教学分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保罗大叔分披萨》的绘本作为主要原材料,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古诗中,主要介绍了保罗大叔为了满足不同客人的需求分割披萨的故事。为了加强探究过程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开展如下的教学活动。比如说,在学生对绘本内容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绘本的内容。这种角色扮演的形式,不仅有益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同时还能够有效将学生与实际生活拉近,为之后的深入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准备。同时在学生分割披萨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领略到分数“平均分”的思想。在学生进行活动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题目。除了将绘本中分割部分的内容设置为题目后,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比如说在分割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割,讨论两者的倍数关系。这种问题的设置,不仅会提高学生对于分数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数学的应用思维。
3.利用绘本,构建数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近些年来教师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些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优化学生的学习思维, 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去感悟教学知识。绘本故事具有着图文并茂的显示优势,在日常数学教学开展中,为了让绘本得到更好的融入,教师就可以借助其展示优势依据数学教学内容合理的创设绘本教学情境,丰富数学教学内容与形式,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充分的满足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方式, 为学生带来更加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比如说在有关小数的习题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小数的实际运用,教师就可以利用《食神崔女士》来构建情境。这篇绘本故事主要讲述了崔女士看到吃糕比赛,组织全家进行“残酷”训练,并最终获得去南极旅游大奖的故事。这个有趣的绘本故事中穿插了用小数表示结果与进小数大小比较的内容,与该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结束语
学生的思维活跃,头脑灵活,但是对于数学知识缺乏基础,当在学校学习到数学这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后,部分学生会感到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较为枯燥,这对于学生活泼跳脱的性格来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如果教师的教学过程缺少趣味性,让原本逻辑性强、容易产生枯燥感的数学课堂变得缺少乐趣,缺少对于学生的吸引力,那么将无法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要对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了解学生的状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做好这个过程的教学指导工作,并积极利用绘本为学生的认知、理解、探究提供辅助性引导,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学潜力,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彩璇.基于绘本的小学低年级段课程与教材开发的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1(29):104-107.
[2]朱淑云.基于儿童高感性思维发展的小学数学绘本教学探索[J].读写算,2021(23):140-141.
[3]王军来,聂凤霞.数学阅读“课前课”的尝试与探索——基于一次小学数学阅读课的思考[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1(Z2):122-124.
[4]张梦丹,李芳霞.数学绘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应用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