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难点及对策再思考
蒋树祥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蒋树祥,. 新常态下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难点及对策再思考[J]. 金融研究杂志,2022.9. DOI:10.12721/ccn.2022.157298.
摘要:
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在新常态下,我国金融业的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诸多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而在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形下,金融业如何服务好“六稳”“六保”大局,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值得深思的课题。为此,本文就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难点及对策进行思考。
关键词: ​实体经济金融支持
DOI:10.12721/ccn.2022.157298
基金资助: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而财政又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的中心作用没有发生变化。实体经济是一个社会生产力的集中反映,特别是在新常态下,一个稳定的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与健康发展的保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金融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使金融资源得到了有效的补充,但是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此外,我国目前还存在着财政供应失衡的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新常态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但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一)从中小企业自身自身因素分析。一是中小企业素质较低,信用状况较差。当前中小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或合伙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经营风险大,信用观念差,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使得金融机构不能把握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增加了放贷风险。二是中小企业缺乏担保物。无论是什么企业要求贷款或者担保,都需要有担保物来提供保证。中小企业仅有的抵押品就是其有限并且价值低廉的土地、房产和机器设备,其规模也就制约了这些抵押品的价值。三是中小企业人才匮乏。当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较低,留住人才的能力弱,使得企业新鲜血液注入少,先进理念和技术难以运用于企业,制约企业的发展。

(二)从外部环境因素分析。一是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实行向大企业倾斜,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历史原因。二是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约束中小企业融资。如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小企业的规模歧视依然存在,大银行从节约成本费用角度出发,不愿向中小企业投放资金。三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机构少,并且担保基金的种类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三)从融资渠道因素分析。企业的直接外源融资主要是通过发行股票的股权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的债券融资。如从股权融资来说,上市的门槛太高,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解决急需的资金。虽然创业板的推出,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的特点将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但创业板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不足,或许能相对缓解融资问题。

(四)从法律体系因素分析。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缺乏比较有效的法律保护,尽管《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少数法律对中小企业有一定的规范,但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上市等融资方面的保护甚少,中小企业的法律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

二、新常态下金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这番话深刻地阐述了现代经济中金融的重要性,并指明了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纵观历史,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不能“就金融谈金融”,更不能搞脱实向虚的过度衍生交易。因此在新常态下,金融机构要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化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据人民日报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银行业保险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过去十年,我国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不良资产处置大步推进,过去十年累计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元,一大批突出的风险隐患得到消除。金融违法与腐败行为受到严厉惩治。”

(二)金融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要深刻领会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增强金融报国情怀和事业心责任感,努力把维护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作为金融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小微企业、“三农”和扶贫等领域金融支持,优化新市民金融服务,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另一方面,坚持“群专结合”,发挥企业、社区、各类社会组织和专业监管机构合力,注重发动群众,使群众成为防风险的重要参与者、治乱象的生力军。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合法金融权益得到更有效保护,金融素养和法治意识普遍提升,在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金融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要深刻认识金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强化货币金融和财政、产业、科技、就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共同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据悉,面对近年来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英大长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全力服务“六稳”“六保”大局,充分发挥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润滑剂”和“桥梁”作用,推出多项普惠金融服务。尤其是从2019年3月保证保险替代保证金电子保函系统正式上线以来,累计出具保单65.72万份,释放保证金835.78亿元,大大减少了企业资金占用,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压力,为实体企业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四)管好货币信贷是经济健康循环的基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千招万招,管不住货币都是无用之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追根溯源,就是要管好货币信贷总闸门,避免总量过度宽松。否则,就可能导致脱实向虚和投机套利,增加金融体系脆弱性,也会迟滞结构性改革步伐。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欧美日英等发达经济体大肆扩张基础货币,实行极限宽松财政金融刺激,引发了全球高通胀。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精准扩大有效需求的同时,防止“大水漫灌”固化结构扭曲,推升债务和杠杆水平,削弱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

(五)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金融的新要求,必须推动金融服务的创新和金融职能的服务。要创新信贷理念、加大资金投入、扶持生产流通骨干企业、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多渠道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结束语:

面对当前国内外疫情反复、资本市场下行等超预期冲击,金融业要进一步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婷: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原因及对策选择,《我国证券期货》2012年第10期

[2] 洪银兴.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及其支撑常态[J].经济学动态, 2014年11期

[3] 华民.走出我国经济新常态论理论误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并未终结[J].人民论坛,2014年06期

陈健生,魏静.新常态下四川经济发展的新特征[U]财经科学,2015年01期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