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和必学科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是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不足,无法很好地完成数学知识的内化,这就需要教师寻求全新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当前数学课堂的教学需求,教师应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融入初中阶段数学课堂的教学措施,并根据学生对新模式下的数学课堂的接受程度逐步调整课堂教学节奏,使之适配初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心理以及学习习惯。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方式的意义
合作教学法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当中,能够帮助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有效避免班级当中的分化问题,让学生实现互帮互助,由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从而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小组合作学习并不局限于学生的合作,也包括师生的合作,教师对小组的合理分组是其教学能力的表现。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讨论的主题。在分组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分组中,以提高学生在组内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切忌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比如某些学生之间可能存在不合,此时教师如果强制将其分为一组,不仅无法顺利地开展学习探究活动,还会让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恶化,影响班级整体的和谐。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可以丰富分组的形式,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投票,以票多的一方为主,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对某种分组方式表示不满,那么教师一定要慎重选择这一分组方式。小组分配完成之后,教师要合理配置组内的成员,发挥学生互帮互助的作用,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组内得到充分锻炼,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数学作为理科,学生如果死记硬背数学知识,不仅学习的效率不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将受到影响。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头脑风暴,进行思维上的互补,更好地掌握数学解题方式,形成数学思维模式。
二、小组合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实现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应用
教师在深入了解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之后可以发现,以往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时过分拘泥于小组合作形式,却忽略了通过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从而实现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应用。以初中教材中《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为例,教师针对这部分内容展开小组分工时,可以事先在黑板上列出不同位置下点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情况下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区别。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习小组中引入“监督员”这一角色,该角色主要负责对其他小组成员的观察结果加以评判,并对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结论做出判断,在小组成员讨论结束后,成员之间需要根据其他成员的课堂表现选择出一名小组代表作为讨论结果的“汇报员”。“汇报员”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说明,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仅需要对最终结果予以肯定或更正就可以对小组内所有成员的解题思路予以把控,从而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针对合作内容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讨论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从而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时,应重点把握以下两点:①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最终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并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小组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②针对不同小组提出的不同的讨论结果,教师应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各个小组成员之间展开数学知识讨论,在激发学生数学学科的探索欲望同时实现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现有课堂的融入情况。
(二)利用好学案辅助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当中,让学生以互助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并不代表教师不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小组探究,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适当引导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确定研究的方向,保证其合作的有效性,发挥小组合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学案中引导学生顺利地开展学习活动。
例如,“图形的全等”的学习中,课程开始前先分发学案,让小组根据学案来进行自主学习。学案中的内容要包括学习的目标、重难点知识、学习任务等,学生可以根据学案的框架自行填充学习的内容。由于中学生在自控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因此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当中,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无所事事的情况,教师要实时监督学生的组内讨论情况,对开小差的学生进行提醒,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组内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比如,教师提出研究问题:两个全等三角形在书写时要注意边角对应,是否能够用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边边边的方法来证明全等三角形?学生可以根据教师预先提供的学案明确学习的方向,做好知识预习,为接下来的小组探究奠定基础,借由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探究的内容,明确探究的目标,掌握探究的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的目标,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构建与数学知识点相关联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课堂表现及课堂反馈情况入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通过构建与数学知识点相关联的教学场景可以有效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数学课堂的融入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构建与数学知识点相关联的教学场景,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以往传统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程度不足,导致学生与课堂上呈现的教学场景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因此,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知识点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教学场景,并在该类教学场景中向学生下发多种不同形式的学习任务,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加强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引入到现阶段的数学课堂不仅可以对以往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学生数学学科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目的,进而实现学生数学学习上不断地进步。
参考文献:
[1]冯丽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29):63-64.
[2]仇日锋.构建合作性学习小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效率[J].新教育,2021(29):50-51.
[3]眭伟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析[J].新课程,2020(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