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东尼.波桑在二十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思维导图和脑图。思维导图一开始是在笔记本上使用的,随着对思维导图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将它应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从而促进了思维导图的发展。新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落后,越来越不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思维导图逐步进入老师视野,逐步进入到课堂,达到一定效果。本文从高中数学教育的角度出发,从实际的实践出发,探讨了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的意义及其运用的对策。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实施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通过调研,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高中数学课堂上的一些问题:
第一,教育方式的限制。当前,老师们仍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当作唯一的追求。在这种观念下,老师们在课堂中基本采取了“灌输”的方式,只讲一些基本的理论,而忽视了对数学思维的深入和对学生的自主性的训练,导致了数学学习的低效。高中数学课堂活动缺乏积极性,导致高中数学课堂活动缺乏活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无法适应新课改革对数学教育的需求。
第二,忽略了新老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高中数学教育中,要做到新的、老的知识相结合,促进新的学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的老师往往忽略了新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新的数学知识在新的课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惑。长期下来,在遇到难题时,会出现“数学很难”的思维,从而导致他们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第三,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的交流还很少。师生是课堂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只有在师生间的交互作用下,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教学理念、课时等诸多原因,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讲授,忽略了师生互动和合作,导致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
(一)论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实施全过程的依据,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老师们在准备课程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在此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下降。在这一现状下,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作为教学手段,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组织。这样,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方面进行学习。本文以“指数函数”教学为实例,根据高中生的“核心能力”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这一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了研究:理解指标函数的图形、性质及简单地运用;探讨指数函数的特征与发掘。其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前的教学预习,利用教学录像进行教学前的准备。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等方法,指导同学们在教学实践中完成这一章节的思维;课后教学,是对课堂整体进行反思和总结,明确课堂上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二)在学习中应用思维导图
在高中数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摆脱盲目的跟风,在思维导图的指导下,对数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归纳,从而达到概括的目的。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自主学习、发展和思维能力的逐步增强,从而培养出更好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所认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所提高。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目标才会更加明确。此外,课堂上的预习和教学效果的回馈也为老师们制订教学方案提供了依据,老师可以将有限的教学重点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聚焦于重点和难点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
然而,在以前的预习中,老师只是给学生们安排了一个预习,让他们在课堂上看一眼,这样的预习方式很难达到预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在课堂上画出相应的思维导图。例如:学习“二次曲线与方程”时,“二次曲线与方程”是思维的核心,而主干则由椭圆、抛物线、曲线、方程、双曲线等知识构成,而每一个分支都可以进一步细分、扩展,分为定义、标准方程、简单几何性质等,并借助思维导图,将这节课程的知识点归纳成体系。此外,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还可以清楚地标明一些难点和疑惑点,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复习。
(三)思维导图在新课授课中运用
新一轮的课改,需要老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思维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从而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到积极的探索,从而使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思维导图结合了人的辐射思维方式,精确地展现出了人的思维和行为,在课堂上运用,可以让同学们梳理出复杂的知识,让他们清晰的思维,从而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新课授课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新观念,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过去,老师根据课程要求,将数学概念、性质、公式等,与已有的课程内容相联系,通过以一定的习题来强化。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高中的数学课程变得单调乏味,不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而且学习的成效也很差。而在常规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往往是分散的,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导致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够扎实,容易遗忘。在这一-现状下,高中数学老师可以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从主体到细节,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从浅到深。
通过思维导图,将分散的知识点组织起来,最后构建出一张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网络版”知识体系。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数学问题、图片和生活案例等。在此基础上,老师将课程中所讲的数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单元,让同学们建立层次的分支。然后,老师们围绕每个学科,对学生进行了一个“充血加肉”的数学知识探索,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
结语:
因此,思维导图是一种直观的思维方式,它能给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注入生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实现高水平的课堂教学。鉴于这一现状,高中数学老师应该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缺陷,从课堂教学、课后复习、课堂笔记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应用,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杨芝雯思维 导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21(22).
[2]闫耀梅.探讨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1 (20).
[3]股清涛.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