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和图形”知识的学习一直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然而,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引入小学数学学科的“空间与图形”教学,恰好可以充分地解决这一教学困境。结合这些情况,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积极性”“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需要”“将抽象变为直观,打破教学困难”等对策突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以期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教学效果及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力
观察过程中应基于某种目的,并且有组织有计划,更深入了解和掌握某对象的一种知觉过程。在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学习中,观察具备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从看图再到识图这一过程中都与观察是密不可分的。多媒体好比魔术师一般,具备处理图像、文本、视频、动画和声音的综合性能力,除此还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如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在屏幕上将运动事物静止化,将静止事物变得运动化,通过这样提高学生观察的计划性、目的性,除此对于教师教学过程的合理调控也非常有利。
(二)利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小学生在数学“空间与图形”知识学习中,表现出的理解能力都是调用各种不同的感官实现的,利用创设情景、基于思维充分地认识和掌握新知识。所以,在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直观形象,将课本中一些抽象文字描绘及静止图像转变成具体并且直观的一种动态过程。不但构建了空间观念,提升空间想象力,而且还向学生渗透更宽广的思想,让学生清楚地看清和学得更加明白。
二、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将抽象变为直观,打破教学困难
1.打破数学公式教学困难。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圆柱体、圆等相关公式的推导过程均可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地演示,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如,《圆柱的体积》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先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个圆柱体,并把其分为两种颜色,其中一半是蓝色而另一半则是棕色,之后再将其平分成十六份,并展开拼成一个与长方体相似的形状。还可将其平分成三十二份,之后再拼成一个全新的立体图形。在演示中,学生经过比较分析以后,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将圆柱体平均分成细小的等份,将这些细小的等份重新组合,得到一个长方体。再按照计算长方体的公式计算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图形变化过程演示出来,将学生引入知识产生过程,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2.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融入。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程的教学中,很多公式推导通常都会涉及中学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这些只能意会给学生,却无法用语言进行清晰讲解,如此在常规教学中这一问题都会是教师皱眉的一件事。而多媒体的应用从中解决了知识点复杂化的问题,更好地帮助教师辅助教学。
例如,在《圆的周长》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首先向学生展示18CM、12CM、14CM三个不同直径的圆,将圆进行滚动演示,三个圆形在一条线段上滚动。圆形滚动时,会依次出现不同的记号,滚动结束后,便会显示出滚动路径长度。在演示完以后,学生参考这三个圆环滚动过程,便更容易理解这节课的重点知识。
3.打破练习拓展困难。在复习课中,学过知识的练习和新课练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复习课中的变式题、拓展题、综合题的占比通常在70%。现时期在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中,应大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如此也为教师正常有序实施差异化教学增加困难。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直观生动地呈现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以此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如,在《圆》这一单元的复习时,教师可这样设计拓展题:现给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请结合图中所给数据,计算得出周长。教师先让学生独自解题,之后再进行交流。
这个拓展题目极其考验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这方面欠缺的学生来说比较有难度。在反馈时,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动态、直观地演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由此认识此不规则图形。通过平移大半圆和小半圆,可以恰好拼凑成小圆与大圆,就是把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求解转化求解直径为3cm、半径为3cm的两个圆周长和。利用直观形式向学生展示,这时学习困难的一些学生也会很轻松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及知识,在知识应用中,学生们会再次更深层地了解和认识周长知识,清楚掌握如何应用平移或是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的知识根基更扎实,并且更具扩张性。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
高年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识字能力和较好的文字理解能力,在生活中也具有一定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计实践性作业的时候,笔者想到了以“实践单”为载体设计出让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首先,在实践单的内容中笔者将采用文字的方例如,在上完“圆的周长”后,笔者设计了一张实践单:让学生选择生活中一个物体的面,用合适的工具测量周长。学生可以按照实践单:确定测量对象→选定操作工具→完成操作过程→得出操作结果,独立完成作业,并把自己的操作过程描述在学习单上。在收上来的作业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是用文字描述,有的学生是用文字加算式,还有的学生把自己测周长的过程画了出来。结果证明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能力。同时,学生在经历测量图形周长以及通过多种方式展示自己测量周长的动态过程之后,学生动态想象能力、空间观念以及抽象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在头脑中也初步建构了对于图形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总体来说,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程教学中,教师需不断地增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充分融合,在此过程中要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应科学施教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张文娟.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技巧——"空间与图形"教学案例[J].学周刊,2016(9):182-183.
[2]郑新如.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5):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