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教学中一味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目标不同,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兴趣和经验上的获得,倡导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参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物理核心素养。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展开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强调教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和直观的生活现象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构建物理知识体系。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表现消极,课堂气氛不活跃,缺少热情活力,从而使教师无法很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多侧重于以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以此来作为教学成果的评测标准,严重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多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
物理讲的是科学性,要想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就要通过实践来验证。但是部分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注重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教师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多实践,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但是近些年来,部分物理老师也在努力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尽管如此,在课堂中还依旧重视存在着理论知识的教学却忽视实践的情况。
3.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指教师通过复杂抽象的语言教学对物理进行授课,然后结合例题并解释可取的解题步骤和思路,最后通过多做习题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滥用解题技巧、解题方式满堂灌的现象。物理这门课程是抽象的,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2.1开展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活动
兴趣是学生迈向学习成功的第一步,也是生活化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尤为重视课堂导入环节与学生的互动,通过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活动去拉近学生与物理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动机。
比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内容时,我使用了谜语导入的方式,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了谜题:皎皎青天,一轮明月,两人对谈,一个不语(打一物)。在谜题揭示了之后,我让学生举手进行抢答,最快打出正确答案的学生可以获得一份奖励。在终于有学生说出了“镜子”的答案之后,我再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事物入手展开探索。
2.2新课教学生活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对于物理学习中的一些概念、定义等抽象信息的接受能力还不强,也因此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初中物理新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生活化的知识讲解方式,将学生感受抽象的内容与生活中的通俗事物联系在一起,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深化学生对基础物理知识理解。
比如,在学习“电压”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电压”这个物理概念,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处理,通过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学习新的知识。电压是学生要学习的一个新的概念,但是学生对于水枪这种玩具的认识却比较深刻,水枪的原理就是间接地利用自来水压并在此基础上施加外力,使得水枪内的水压可以大于自来水的水压,从而产生水流,在讲课的过程中,我首先简单讲述了水枪设计的原理,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之后再结合“水压是水流产生的原因”这一生活常识去帮助学生理解电压的概念,当电源的正极聚集了大量的正电荷,负极聚集了大量的负电荷,正极和负极之间就会产生电压,在电压的驱动下,电荷开始运动,产生电流。这样,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化情境去讲解新知识,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并且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产生持久性的记忆。
2.3作业设计生活化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对传统的课后作业设计进行优化,在减少课后作业量的同时,改善课后作业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常见物理问题。
比如,在学习“密度与社会生活”这一节内容时,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出了一道练习题:小明的妈妈买了一枚金戒指,小明看到之后想要用自己从物理教材上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妈妈验证这条项链的真假,首先通过精密的测量仪量出了这枚戒指的重量,那么小明还需要怎样做才能够准确地验证戒指的真假?学生刚刚学到了密度的知识,求密度需要物体的体积和重量,现在有了重量,因此,学生还可以通过排水法等各种科学方法去求出戒指的重量,并且求出密度,展开对比,得出结论;再比如,在学习“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这一节内容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课下调查的作业,要求学生在网上或者电视上搜集各种与新能源相关的信息,选择某一方面展开具体的调查,了解相关的知识,记录下来,整理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如此,通过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在课上课下都充分地体会到物理学习的成就感,并且形成良好的生活观察意识,体会物理知识的妙用,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2.4实验资源生活化开发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资源去展开实验探究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素养,深化学生对物理探究方法的理解,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我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并且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个纸杯和一张纸片,让学生将纸杯注满水,将纸片放在纸杯上,将纸杯倒立,一开始用手托住纸片,然后慢慢松开手,学生会发现,纸片会牢牢地“挂”在纸杯口处。这是为什么?在这个小实验的背后,是大气压强的原理在起着影响,这样,就通过学生熟悉的两个小物体去深化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随后,我再让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尝试通过改变实验的条件去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真正地确定大气压强的存在。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资源去展开实验操作,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更加投入,并且自觉地分析实验操作的步骤和产生的实验现象,体会物理实验的神秘之处。
三、结语
本文针对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展开了一番探索。现阶段的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了物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形成全新的教育观念,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物理教学的特征去展开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主体学习意识,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落实物理教育生活化改革的目标,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霞.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的教学策略以及应注意的问题[J].学周刊,2020(31):33-34.
[2]徐莉.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83):127-128.
[3]蒋轲.初中物理教学中阶梯式教学评价的应用浅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