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采取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生活渗透法律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结合时事、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等策略,以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一)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分析当前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发现,有的家长没有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不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能够快捷获取信息。但有的初中生辨别能力不强,不可避免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例如,有的学生受一些影视剧中打斗情节的影响,在生活中不能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
初中学生生活阅历较少,辨别能力不强,遇到问题难以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方式解决,使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知道他人的哪些行为侵犯了自己的正当权益,并能够利用相关的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一)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渗透法律知识的重要阵地。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少数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计划传授知识,没有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较多,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辩论大赛、法律知识竞赛等,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情境表演、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会明辨是与非、善与恶,更加深入地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强化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追求民主价值”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围绕“网络问政”这一内容开展活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扮演相关部门负责人,另一组学生扮演网民。教师让扮演网民的学生提出关于政府职能的问题,扮演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学生进行解答,同时向“网民”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扮演网民的学生针对相关法律条文提问,共同交流探讨。在角色扮演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活动,让学生通过评价进一步学习法律知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师生、生生互动,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生活渗透法律知识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深入挖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结合生活实际渗透法律知识,进一步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提升。教师通过实际的生活案例指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够更好地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从生活案例中深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例如,在“依法行使权利”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部分学生虽然能够背诵教材上的相关内容,但难以正确理解其内涵,没有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可以依法行使哪些权利。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小明到超市买了一箱牛奶和几斤鸡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作为消费者,小明拥有哪些权益?”由于超市的地太滑,小明不小心摔了一跤,鸡蛋打碎了好多。教师再向学生提问:“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该由谁负责,是超市还是顾客自己?”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小明在超市时没有仔细地查看牛奶包装上的相关信息,回到家后才发现这箱牛奶已经过期了。教师再次提问学生:“消费者在超市买到过期的商品,超市有没有侵犯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如果你是小明,应该如何做?”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又如,在进行“善用法律”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事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解答,然后进行总结、评价,渗透理论知识,如教师可以创建“我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情境,然后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情境:你在回家的途中看到一个倒在地上的老爷爷,针对情境提问:“看到老爷爷后,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你扶了老爷爷后,老爷爷说是你撞倒他的,你又会怎么做呢?”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生活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不断地思考、讨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学会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运用正确的方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从而使法律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三)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普遍地运用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法律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前搜集一些相关的法治教育类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深入理解、记忆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能够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身行为,在生活中遵纪守法,提升综合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采取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生活渗透法律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结合时事、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等策略,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吴观福.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融合的路径分析[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32)[2]彭世明.分析现状激活路径———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好日子,2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