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新教材以前,学生各层次之间学习素质的差异大,靠以前的模式教学,学生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吃不饱”,“吃不消”两级分化严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填鸭式”为主要方式进行学习,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动作用。自从2020年9月,河南省使用2019版新教材以来,师生的教学活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又体现出了它独特的魅力。
1.新教材的使用,为小组合作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
新教材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感受认知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逻辑线更清晰,语言更准确,朴实,便于学生理解。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是从问题的产生,探究,解决以及应用铺开展示,因此,教材的编排更适合学生自学。比如,必修一的第五章《三角函数》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函数的一般概念以后,并在研究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基础上,知道了函数研究的内容、过程和方法,以及如何用某类函数刻画相应的现实问题的变化规律。有了这些学习经验以后,才引导学生学习现实世界中有着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变化规律的三角函数。整本教材的知识连接更紧密,更系统,也更适合小组讨论学习使用,是学生自学的优质的可靠的教学资源。
2.高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的优势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高中课堂管理。学生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的学习的积极性,在小组成员齐心协力的作用下,取长补短,改进学习方法;碰撞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增强凝聚力;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形成正确的竞争和合作意识。
3.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构成决定了小组合作的成败,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学习小组。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储备,行为品质,兴趣爱好各有不同。作为老师,要想达到课堂上各抒己见,思想碰撞的最佳效果,灵魂人物小组长的确定必不可少。小组长学习不一定最好,但组织协调能力一定要棒,要有责任心,组织能力强。他需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统一协调,检查督促学习进度。
4.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结构
小组合作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为主要过程,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点拨,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进而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交流讨论、点拨、应用等环节。在教学8.6.2《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一节中充分应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4.1 创设情境
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让学生投入到特定的意境中。具体步骤未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带着问题,整体感知。
比如,在《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一节中的情境设计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直线与平面垂直有很多感性认识,比如,图中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教室里相邻墙面的交线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等,都给我们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在阳光下直立于地面的旗杆AB及它在地面的影子BC.结合现象,思考影子和旗杆的位置关系,试着给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
4.2 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自主探索,交流讨论”是小组合作模式的关键,是合作学习的继续和深化。小组成员对三角形折纸实验进行操作和观察,讨论: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怎么折叠三角形才能使折痕与桌面垂直?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发生变化吗?(即AD⊥CD,AD⊥BD还成立吗?)。交流实验具体操作的过程,怎样才能成功的操作实验,实现学习目标。
通过实验的操作,小组成员又进一步理解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同时也提出了问题: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怎么用语言来准确描述,实验又有什么作用。再经过新一轮的讨论得出:该实验验证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用小组最终的定稿提出判定定理。小组成员还交流讨论得出了判定定理使用的条件,证明过程的规范解答。
4.3 点拨
学生在实验操作总结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的重点,学生有争议的地方,需要老师进行重点点拨,比如:判定定理中为什么需要满足两条相交的直线来确定平面?最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升华。
4.4 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设计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例题和习题中,以高考常考的正方体,长方体为主,变式训练的图形是鳖臑,在这些图形的特征是,垂直和平行的关系比较多,图形也简单,适合学生初学时练习。同时学生在小组搜索相关资料时发现,我国古代的榫卯结构中就有立体几何,平行垂直关系的应用。这又是本节课学生的额外收获。
4.5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课堂的收获,以板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一步骤也可以由小组展示完成。使得学生能够自己整理知识结构,让学生能掌握运用知识的规律。
5.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原则
5.1 主体性原则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课堂教学设计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究,老师的“导演”要正确和及时。
5.2 合作性原则
学生学习中应该充分的与组内,组外进行交流。学生深层多层的交流,摆脱老师的权威,自由发表看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5.3 反馈性原则
通过对课堂活动所产生的信息及时的反馈,控制和调节课堂内容的走向。老师通过巡查和由学生反馈的问题,及时点拨。遇到难点问题,可以由全班一起探索解决。
5.4 创新性原则
新教材的课内素材和课外阅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对数学建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该鼓励学生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6.结束语
通过上述说明,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不再是被动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石。
参考文献:
后晓刚.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9(A5):79-80.
蔡恒录.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A2):53-54.
李霞.合作学习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方略[J].学习月刊,2010(30):78.
廖婷.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32):159.
殷巧娟.走出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的怪圈:小组合作模式的探究与反思[J].考试周刊,2019(45):78,80.
作者简介:李晓洁(1986—),女,河南洛阳人,2015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数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就职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第一高级中学,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