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最近几年发布的课程标准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阶段更加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试卷考查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公布,与旧的课程标准相比,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1】所以,弄懂材料所表达的含义是把题目做对的第一步,然而有些学生本身的阅读能力略显不足,所以面对大段的试题材料,往往不知所措,大大影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和信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教学过程中着重的提高他们对于物理材料的阅读以及表达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一、提高学生初中物理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很多人会陷入这样的误区,物理是一门理科课程,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物理常识以及思维能力,这些都可以通过试题的训练达到,那为什么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呢?它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提升初中物理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海量信息以前所未有之势迅速涌向人们,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之中,所以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之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这就非常考验人们的阅读能力了。其次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分析到,新课改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设置、试题安排等方面都着重考察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后,阅读给学生们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讲述一个物理原理之前,往往有一个故事性的阅读材料,它可以激发学生们对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的思考,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为打开更广阔的物理世界奠定基础。
(二)、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在物理课堂上有大量的实验,有些需要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同学们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及时的交流感受,强化对某一物理原理的认知;其次,通过培养学生在物理课上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信、大胆的性格,不断增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未来的物理学实习中,即便遇到困难也能够勇敢的进行探索,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其次,在以往的物理课堂上,是以老师为主的授课模式,物理这门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某些知识点相对比较晦涩难懂,因此学生容易产生畏难的情绪,在课堂上也容易跑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把课堂的主角地位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阅读以及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在物理阅读中必须以问题为导向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虽然也有开展阅读的项目,但是往往在阅读时并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仅仅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是相悖的。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许多哲学家都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能发现或提出一个好问题,这远远要比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更有意义。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精心挑选阅读材料,并且在备课时就做好问题的设定。
比如在阅读《从孔明灯到现代飞艇》的物理材料时,很多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疑问,比如,“孔明灯是通过什么原理升空的?”“小孔又是通过什么物理原理可以成像的?”带着这些问题,在接下来的物理学习中,他们会更加主动的去寻求物理知识。针对进入状态比较慢的同学,老师可以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和提问帮助同学们发现问题,树立质疑精神。再比如,预学“牛顿第一定律”时,设计“原来处于什么状态的物体,不受力时处于静止状态?原来处于什么状态的物体,不受力时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预学“密度”时,设计“根据密度公式ρ= m/v,可否说成ρ与 m 成正比,ρ与 v 成反比?为什么?”【2】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学到的就不仅仅是死板的公式和原理,而是能够彻底理解物理原理背后的逻辑,这样在遇到新的物理难题时,才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二)、把阅读活动与其他活动相结合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巧妙的把阅读活动与其他形式的活动搭配起来。比如把阅读与小发明、小制作相结合,指导学生把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以小发明,小制作等实践形式再现出来,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和发展。【3】
比如在学习“小孔成像”这一部分的知识时,通过阅读物理材料,同学们得知了小孔成像的原理,相信很多同学都对此现象非常感兴趣,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进行针孔相机的制作,制作完成后,让同学们通过此小发明来看其他物体,描述其形态。通过这一实验,同学们完成了从阅读材料到动手制作的过程,强化了对“小孔成像”这一板块知识的认知,并在动手的过程中极大了培养了对物理的兴趣。
(三)、通过课堂实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在初中物理的课堂上,经常会进行一些物理实验,同学们通过实验,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实验背后所蕴含的物理学原理。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同学虽然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对知识点的领悟能力,但是往往缺乏对于实验的总结能力。这时候,老师就要在实验的过程中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引导他们进行表达。
比如,“电流与电阻”这一部分的知识通常要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讲解。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把铁丝、铝丝、铜丝这几种不同的材质的金属在通电情况下的情况进行描述,一步步的启发学生进行发言,并引导他们进行总结。有些学生刚开始可能比较内敛,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发言,这时候老师要多对他们进行鼓励,即便有些同学的发言不甚完备,也要及时的给予肯定,直到同学们最终说出 R=ρL/S的公式。
(四)、在点评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毋庸置疑,要想提高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就要多说、多讨论。在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下,“填鸭式”的教育是课堂的主流,学生并没有多少表达的机会。所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多给同学们课堂讨论的机会,并让他们进行互相的评价,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比如,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小组内对于上课的某些内容进行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流总结发言,发言之后小组之间可以互相点评。在交流的过程中,既可以加深同学们对某一个知识点的印象,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老师不妨鼓励学生站到讲台上对自己在整个讨论过程中的收获进行阐述,这样,既能帮助大家对内容进行回顾,还可以锻炼学生演讲的能力,帮助其树立自信心。【4】
结论
总的来讲,以何种方式展开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决定着学生们对于物理这门学科的初步印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物理课堂中,不仅要进行物理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于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海芝.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D].苏州大学,2012.
[2]崔龙哲.提高学生初中物理阅读和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5):209-211.
[3]朱勇.如何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物理教师,2012,33(03):24-25.
[4]李华安.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新课程(中),2016(12):176.